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序言:在生存中致敬文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4:43: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序言:在生存中致敬文学
       
       由甘肃青年作家陈向飞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宁旧事》,基本上是一部以文学解构现实生活及生存状况的归纳类文学作品。以浓重的笔墨描述与揭示了现代农村青年不屈于平凡命运的思想过程,并且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用作品展示了一个现代青年作家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考。作为一名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青年作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思考,明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学历担忧来自生存担忧,阶层担忧及流动担忧。对于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来说,不论观念如何更新,生存依然是人生的第一要素。

      毕业多年以后的陈向飞尽管在现实生活的压力面前重新认识与重新思考了关于人生在世的许多问题及困扰,但最后依然以平常心原谅了世界及现实的残酷。这种残酷无疑会让每一个人都会必然的成长。但是,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对于现实的思考,也有对于过去及未来的思索。在岁月的激流里我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眺望远方,我选择了那一条人迹罕至的路——这里荒草萋萋,荆棘满布,狼虫虎豹夹道而行,艰难挫折无穷无尽。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把梦想写在远方的天空,也在岁月的流里。这里有一行大字——走出校园的某一天,我要尽可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走得很远。再见了,大学时代;再见了,23岁的天空!与其说,陈向飞在小说《安宁旧事》中是以一种安详的情感在生存中致敬曾经的青春,不如说是他在生存中致敬文学。校园里的花儿开的烂漫,红的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依偎在绿叶的怀抱中,如同这蓬勃的青春年月。因为他曾经我要尽可能成为一位业余作家,还要在专业领域成为一位优秀的会计师,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走得很远。

       《一》思考并不是受学历限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思想是永远受情感及生活环境支配的反映结果。当文学常规叙事行为泛滥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的去怀疑这种逻辑叙事的合法性。因为每个人的逻辑思维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就很难再继续用文学逻辑之类的概念去论证叙事游戏的合法性。于是,我们也很难要求陈向飞这类新生代作家去使用文学记事的行为去证明文学逻辑的某种合法性。传统的文学观念有时候无疑会让我们去轻视陈向飞这代95后作家文学的价值轻重及思考趋向。他们绝对不会再让每一个文学人物的命运按照既定的逻辑方针去决定他的生死结局。陈向飞这代作家的文学宣言就是,让文学人物有无数个可以选择的人生曲线及宿名的K线。命运可能经过拼搏有两结果,或者说是成功或者说是失败。而这两种结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至今也无法逾越的落脚鸿沟:非此即彼。而陈向飞在作品中明确写道:

    “站在故乡的原野上,我似乎发觉哲学世界的“宿命论”似乎合理,又似乎不合理,过于荒谬。现实的世界乃是——有的人一出生就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有的人只能流浪街头、朝不保夕;有的人仰望星空、星辰大海;有的人只能繁衍生息、安于生计。带着对于人生的诸多思考,又等了二十多天。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同父亲正在田里干活,额头上受到太阳的炙烤已经渗出了豆大的汗珠,不断地点落下来渗入到泥土中。这里是靠天吃饭的地方,无论有没有收成一年的辛劳无可避免,都得默默的付出,如同一种注定了的命运”。——从表面上看,陈向飞的叙述是安详的,似乎遵循着命运某些既定的方针。我们轻视与低估了陈向飞这代文学人的思想范畴,也低估了他们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他们并不是一定要希望通过文学去表述去传达某种思想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在叙事过程中启蒙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及生活环境或者说生活中的某些不可逆转的命运坎坷。陈向飞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在很多时候,人生是异常无奈与困顿的,前路也是无法预知的,今天自己正在经受这样的苦难。或许父亲的勉励与叮咛是陈向飞某种前行的动力与支撑,但是又并不是完全就是。在陈向飞记忆的大海里,父亲是一位响当当的铁打的汉子,无论遇到多么难的事情,我从小到大都没见过父亲流泪。父亲说“男人是可以流血的动物,但绝对不能流泪,不要像个熊,爷们点。”

      很明显,陈向飞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方面的描述来试图讨论某种生存逻辑的合法性与否。家族中年龄最长的爷爷来了。“小锋,实在觉得不行,就算了吧。爷爷这一辈子没有读大学,也不是这把年纪了吗?不要勉强自己……”在爷爷的眼里读书始终是没用的,努力是很苍白的。但现在毕竟是时代变了,有力气的终究干不过有知识的,有文化的终究干不过有背景的,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如此。爷爷的话在文学那里可能没有合法性,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爷爷的话却具有不可否认的合法性存在。文学的目的来源于文学的人本性,可是有时侯却并不遵循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碰撞规律。在陈向飞这代人的写作主张中,本身与传统之间似乎就天然的存在着某种背叛与叛逆的因素。这种被迫或许不是刻意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无疑充满了敌意。这种敌意甚至是无法调和的。因为在传统文学观念看来,祥林嫂是必须死,但在现代文学观念看来,祥林嫂不但不是必须死,并且还有许多生存的机会。她在鲁镇生活多年,怎么都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当传统观念遭遇到陈向飞这代作家,一个人的命运结局会有N个可能。所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陈向飞这代95后作家的观念多元本质。时间的车轮一直前进,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停止一秒钟。所以,我一直讲述着关于我的故事。陈向飞记得奶奶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拥有浩渺星河中的一颗星星,无论大小,无论远近。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那一颗真正属于我们的星星时,就会得到幸福。我虽然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论断是毫无科学依据可言的,但多年来却始终深信不疑。奶奶是家族中的年长者,她是具有智慧和阅历丰富的人。

    《二》站在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那里,我们或许一直会轻视陈向飞这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家,但是,实际上,直到在陈向飞的写作中,我们才真正看到一个现代作家思想的广泛与狭义性。或许,只有在陈向飞的写作中,他们才敢于承认并讨论现实社会的阶层性与与命运的差异性。陈向飞在小说的最后写到:但是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寒窗苦读16年后,我告别了农民阶级这个社会底层的位置。在中国大西北的某一个农村,它的名字极其朴实,被叫作“上凡河”的一个贫困农村。我的亲人用23年的血汗和泪水教我脱离这个阶级,一辈子受不完苦和累,工人阶级有最起码的工资和薪酬,相比于原先的阶层要好一点儿,吃的苦、遭的罪也要少一点儿。工人阶级相比于农民阶级,起码活的有个人样儿。我坐在兰州西站通过定西北站的高铁上,一路上想了很多问题,包括身处农民阶级和身处工人阶级的问题。

       要么要思想,要么要文学,要么要逻辑,要么要规律。这是一直纠缠于关于如何定义文学属性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作家的困惑及焦虑。当我们在向人本主义要文学的时候,人性便成为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领域中首要强调的主题,当中国的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文学的记忆原则似乎是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因为这种建立在客观回忆基础上的文学叙事方针,在强调客观的同时,却一再忽视主观的文学思考。陷于理论绝境的中国文学,终于在客观性的泥潭中寻找迷茫的文学主张。但是由于这种纯粹客观的创作主张,实际上成为用文学解构现实主义及哲学的制约。在墨守成规中寻求简单扼要的纪实书写。因此,在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的创作过程中,处处展示出这种结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反叛痕迹。陈向飞在小说中感叹,如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人的虚荣心和贪念少一点,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会走得更远一些。生活如此,文学亦是如此。在陈向飞这代后现代的群体写作中,追求文学创作的多层次结构状况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选择。他们必须在印象主义及现实主义之间寻找属于他们的文学主张。而对于这种主张的把握与渴望,是促成他们在书写实践中回眸传统批评传统的主要根源。贫穷只能限制对物质的想象,而无法限制对精神的自用假设及设定。他似乎是希望通过奶奶这么一个文学人物尝试着解剖人性的本质及其情感,道德及价值的本质。

       记得奶奶也曾经说过;读书人大多都不相信鬼神之说,但是任凭“孔圣人”都不能说得很明白,所以天地间的事情真的说不好。小时候,我经常笑话奶奶的迂腐和陈旧,老是觉得奶奶是一个“老古董”,愚昧可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到后来,我渐渐觉得并不是那么迂腐陈旧,或者愚昧可笑,倒是童年的自己竟然有几分自作聪明,还自以为是。到了后来的后来,我觉得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似乎蕴藏着天地间最为渊博的智慧和非凡的经历,无论我初中时代的个人情感问题,还是高中时代的“月考失利”之后的心灰意冷之境,也有大学时期的各种问题……奶奶的见解总是很独特,而且每次都是事半功倍。我对于从未走进学堂半日的奶奶的高深智慧感到无比惊讶,也敬佩无比。——(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第四十三:人在病中)。在关于奶奶的形象塑造上,奶奶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文化却似乎能够看透一切的特殊代表人物。而之所以奶奶能够看透世间的一切,并非是没有知识及文化的结果——于是,奶奶在这里成为一个具有经验主义及直觉的乡村女性。陈向飞尽管在作品中添加了许多社会现象,包括正面的及负面的,但是,在奶奶那里,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奶奶倚靠依赖思想的经验,解构了许多在文化及知识那里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甘肃陇西边区的黄土高原,曾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源地,在更早一些的时候,雪漠在这里开垦了一个西夏苍狼的世界,或者说在《大漠祭》那里就展示了甘肃嬴氏之后人的不屈不挠的天然人格及倔强的品格。而陈向飞在小说《安宁旧事》中也不以里外的展示了与此相关的系列场景:头顶的彤云在黄昏时分已经压得很低了,仿佛中等身高的山里汉子的发梢便可以触碰到低垂的云朵的下端。乌云密布的陇西天空在震耳欲聋的锣鼓掌声中悄悄地将雪花洒向地面,早已经走火入魔的人们黝黑的面庞上还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对于迎空而下的雪花全然没有过多的顾虑和担忧。土生土长的陇西人民,自然不比江南水乡的那些人们花苞儿一般柔弱,大自然造就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钢筋铁骨。之前我似乎不太明白,也不能明白他们的心思,在后来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试图去理解他们的行径,理解的层次和水平较之前改观很多。——而与之相呼应的则又是另外的世界的描述:露早已经告别了儿时的那份爽朗与十足的野性,多了几分世俗的牵强附和。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个人一旦掉进社会的大染缸里面,很快就会被里面不知名的各种“酱料”所同化,变得不会说真话,应声附和,见异思迁。当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可怕,在他的眼睛里如果看不出怜悯之情和好生之德的时候,其灵魂已经默默地走向了地域,不可救赎。方圆数十米的吉诺,强者在这里属于统治者,地位、声誉、势力、金钱、豪车、别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驾驭着这个会呼吸、也会感到伤痛、更会觉得空虚的黑夜。弱者只能坐以待毙,命运之神从来不会悯佑他们,上帝在这里也是束手无策的。透过狭窄的小窗,无数个漆黑的夜晚将会袭来,夜场依旧是为黑暗笼罩。

      今天的露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天真无邪的山里姑娘,她在一年之中的变化甚多,上次我去她家的时候就已经足够冷漠,甚至目光里还有几分莫名其妙的鄙夷的神色与不懈的表情。其实面对这些被哲学家们称之为“发展的事物”的不愿接受的存在,我还是选择接受,逆来顺受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在我的童年时光,奶奶说过很多事情要学会逆来顺受,去接触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人性蜕变的焦虑在陈向飞那里实际上是不得不产生的情感。从陕西高亢有力的信天游到现代酒吧里处处回荡的老黑奴的旋律,似乎是注定在当代一些年轻人那里成为堕落的理由。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学会制造语境的时代,因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找到自我辩解及辩护的理由。

      奶奶在这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被隐藏的文学主人公。这是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的最高文学价值。如果没有奶奶的存在,没有奶奶在小说中承担着评价其他文学人物的重任,那么包括陈向飞自己都无法为自己的所有行为及经历去定位。奶奶的存在,让我们原谅了世间所有的恶甚至是更加残酷的人生苦难。奶奶的出现,成功遏制了我们对于现实悲惨及残酷的联想及某种憎恨的情感。生活就是这样,你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觉悟。所以,在陈向飞的书写当中,既有瞻仰生活经历的记忆需要,也有用文学记录现实的需要。然而,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利用文学检讨及检验人性。而陈向飞小说《安宁旧事》的另外一个价值就是,让思想重归文学,让尊严重归文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5 16:35 , Processed in 0.07832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