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是读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半生耕读,虽然没能收获黄金和美女,但却享受其中的雅趣和欢乐,心明性坦,也该知足了! 小时爱读书,却是“填鸭式”的,老师,或者兄长,怎么解说,我也就怎么想,怎么做;年长一些,认识了几个字,读过几部名著,看过名人“言之凿凿”的评说,就以为什么都“懂”了,实质呢,头脑空洞,思想轻浮,象一风筝,任人扯动,想想可笑。 经“不惑”岁月的斯磨,明白一个事理:读“人生之书”,才是这辈子应当仔细研读的大书。自己没什么水平,不会坐地成佛,只好从已有的书本中寻找答案,渐渐地,也就养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读书习惯。 渔民打鱼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因为渔网是需要修补和晾晒的,而经修补和晾晒的网能捕捞到更多的鱼。读书其实也一样,如果想学到知识,感悟不一样的人生,是需要停下勤读的脚步,来晾晒和思考的。读书如果只是为读而读,或者照搬他人思想,是谈不上收获的,倘若非要说有收获的话,也不过将他人嚼咀过的东西再重复一遍。当然,嚼净的东西细嚼还是有味的,但那是嚼蜡了。 读书的乐趣在于读后有所感。读书不是舞台表演,不需要取悦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就好。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才能挖掘出文章深层次的味道来,心悦而手舞足蹈;人云亦云的读书,缺乏思想的读书,那是好“拾人牙慧”的读书人,既可笑又无趣的;找个时间,让阅读慢下来,让心静下来,静静思考、品味文章的精华,这才是读书之道。 曾经读鲁迅的散文《秋夜》,知道那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文章如何好编者已说得清清楚楚,写得明明白白,记得自己当时读时也曾摇头晃脑,附庸风雅。近日再读《秋夜》,才发现以前所不曾发现的好处来,单就文章起首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让我兴奋莫名。以前读这段的时候,不明白惜墨如金的鲁迅为何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啰嗦式的重复?而今再读,浮现我眼前的却是一幅空旷、寂寥、萧索的秋景,教人回味无穷! 以前读名著也只是读故事情节,翻看多遍的《西游记》,除记住“大闹天宫”“万寿山人参果”、“路阻火焰山”等精 章节外,就不知其他了。如今重读,却发现许多奥妙,比如,孙大圣大闹天宫的失败,归结于孙大圣其头脑简单,不会团结朋友,仅凭个人力量与整个天庭胡搅蛮缠,怎么会有好结果?唐僧乃有道高僧,却屡屡“误听”猪呆子的谗言,颠来倒去“喜欢”念“金箍咒”,嗔恨之心令人胆寒;千钧铁棒打过多少妖魔鬼怪,却发现死的都是没有后台的鬼怪,才明白天庭的所谓制度,只是为那些平民百姓设置的……嘿,小说的魅力在于有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读通与否,全靠读者是否用心去想! 读过许多书,明了许多人生道理,这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读书结果啊!
{:soso_e163:}{:soso_e163:}好感悟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