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12-6 18:11 编辑
扬州四望亭史话
说实话在我平生见过的古亭中、特别是在城区,作为地标性建筑、能延续八百多年没动窝的实属罕见。还别说其形制、外观,均可当得中华古亭之代表。所以特别读取了其相关介绍,明确江都县志有明确记录、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属江都县学的配套组成、当年校内有供奉孔夫子的大成殿、县学大门前还立有几座石牌坊。据当地老人说:共和国成立初都还在、县学的东、西院墙界址,各有一座过街石牌坊。以这两座过街牌坊为界、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把大殿按孔庙礼仪尊奉的。也因县学设立、才形成县学街,街虽不长、店铺却不少。再往前便是很繁荣的西门街了。当然在经历文革后的改开搞三步曲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旧貌换新颜。现在拓宽改造后、沿街全是商业楼群,定名四望亭路。
至于四望亭一名的来历,到是和百多年前、太平天国大军北伐有关。那是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扬州后,大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继续北进。曾立昌留守扬州时、曾“架木四望亭,伺城外”,也就是利用亭子本身高度,再搭木架在亭顶作瞭望台。观察清军动静、及以号角指挥战斗,呜号传警擂鼓助威。故民间有歌谣:四望亭,三层阁,让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扬州城有红头军,吓得清兵不敢到。当今是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的、所以对多次击退清兵、立过赫赫战功的四望亭,又是我国近代史上革命文物之一了。
虽然四望亭得名并不太久、但究毕八百多年寿命不假,故民间传奇甚多、最有代表性的莫如“四望亭捉马猴”。据说江湖豪侠花自芳、带着武艺超群的爱女,扮作民间艺人。带着一只大马猴、父女到处演武献技,借此结识英豪,物色佳婿。恰逢来扬州表演时、马猴忽然大发野性,逃窜到四望亭上。其女花碧莲纵身跃起追捉、不慎打滑从亭顶跌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适逢骆公子路过用双手接住救下。更跃上亭顶擒捉回大马猴。侠女花碧莲从此和文武双全的将门之子骆宏勋,相识相恋、有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流传很远。清代被无名氏写入传奇小说《绿牡丹》,四望亭也因这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名声更远扬大振了。
再从四望亭的根本来说,江都县学的规模在当时能搞得那样大。也的确是有些原因、究毕扬州之名源于禹贡,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时所得。从有详细记录的历史看,远早于南京成为、长江下游乃至江淮地区的中心。上古时扬州及其西北一带均称“邗”、春秋时(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通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广陵城。秦一统华夏、始设广陵县,归属九江郡。事实比东吴(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早七、八百年。对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而言、其被称为“扬州”的历史起码有四百来年。也就说从孙权还都建业、扬州刺史的治所,就迁到了这座都城。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会的京城、尽管也曾用过建邺、建康等名,但一直兼具首都和扬州州治的双重功能。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曾经像现在的武汉,将两岸合二为一、江北老城为国都之门户以防御北军。从战略上看是非常明智、也是让如走马灯一样改朝换代的南朝、依然混了那么多年的原因吧。明朝定都南京时更强调、扬州为咽喉唇齿之地。试想如果不因隋文帝迷信“天子地”气运、疯狂的以铁血手段屠城移民,北方火烧邺城、南方铲平建康、毁掉了这两座都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他若能以善意任选一地经营、为其所用,或许隋朝在历史上、也不致昙花一现成为短命王朝。再者如果明朝并没有迁都,南京也必将在明朝鼎盛期,就会继扬州在唐朝时的威望、发展成世界上第一个超级特大城。中华如果有一个强盛的国都,还会有后来外族入侵、闭关锁国的惨剧发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