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 一部用诗歌审判现实的经典之作:关于《云南的多重意义》的理论分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一部用诗歌审判现实的经典之作:关于《云南的多重意义》的理论分析

                                                       苗洪


        序言:追求诗歌的精致主义及利他主义是帕男诗歌的另一种重要的诗歌主张。在广义的美学体系内追求狭义的诗歌审美体系,是我们关于帕男诗歌评价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如果说帕男在诗歌的叙事写作过程中有什么特征的话,那么这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分段分解式叙事,打破了以往整体叙事的常规写作模式。


    《一》这部由云南出版社出版的帕男诗集《云南的多重意义》,共收录了帕男不同时期的诗歌共685首。为我们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帕男诗歌的不同风格及不同诗歌主张。也为我们在理论上讨论帕男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在湖南出生,在云南成长,是帕男作为一个旅居诗人的起点及旅程。当然,云南是不是帕男诗歌的终点,尚结论为早。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及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审美体系,文化思考,文艺思考都会因为居住地的改变而改变。既然帕男是将这部诗集命名为《云南的多重意义》,那么,在这次收录的诗歌当中,很明显就会彰显出帕男对云南地域的特定思考,命题或讨论。


    而对于帕男来说,他的心路历程其实是非常复杂而非常孤独的。一方面,其价值观除了遵循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之外,还有瑶族本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而到了云南之后,还要经历宗教信仰的冲突与裂变。

    实际上,对于帕男的诗歌创作来说,始终所遭遇的难题是在关于狗题材作品的突破。瑶族的图腾是狗,这种独特的信仰实际上是将狗上升到了神灵的高度 。然而,帕男在创作以狗为题材的诗歌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瑶族对于狗的崇拜感。但是,在《负性倾向》中,帕男却巧妙的避开这些宗教信仰方面的禁锢,直接将狗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实际上,在探究樊高的田园诗歌时,我们首先需要肯定的就是樊高的田园崇拜因素。


    田园崇拜实际上是一个全人类的崇拜情感。我们需要土地和空气,蓝天和土地,还有田园的丰收在维持着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说,帕男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经历的其实是一种窒息的封闭与压迫。他要突破瑶族本身就有文字的局限,他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文字来表达这种经过母语思考的结晶。

    《二》从母语到借用其他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哲学思考,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瑶族人似乎都有着天热的聪慧本质,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创造一个自己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物质形体。这种智慧使瑶族人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帕男在早期的作品《云南方言》就曾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讨论过本地方言与文化的交互关系。从瑶族方言到云南方言其实是不同群族的语言类型。作为诗人,帕男对云南第二故乡充满深厚的感情。从《湘南俚语》到云南方言的情感转换,实际上是帕男语言情感的转换与交汇。  云南方言作为一种子方言,承载着沉重的演变历史。每一种方言的形成和发展都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一部方言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上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间断的、渐变性的,因此,帕男在这篇关于云南发方言的作品里,首先从表面上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云南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从文字意境来看,帕男在这部作品当中形象的刻画了云南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作品的第三自然段,帕男安排了如下这段文字“当然  这不是为了欺辱  而是一种口味,和过桥米线并驾齐驱,这是可否代表  舌尖上的云南。我想  我们可以商榷”。从表面化来看,过桥米线是云南特色食品。帕男为什么要在描写语言文化的同时又引入了饮食文化,是我们分析作品的关键。语言文化与饮食文化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对历史的承载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样可以从不同层次的角度去反映着一个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


         帕男的这句“和过桥米线并驾齐驱”意境非常深刻,多层。既然是并驾齐驱,那肯定就是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与米线的食品渗透并加入到了本来仅属于米线的饮食领域。因此,他在这里仅凭一句“和过桥米线并驾齐驱”就形象而准确的揭示出云南方言在形成过程中,与云南汉族移民史密切相相联的历史延革。据历史文献记载,移民云南的汉族居民来自内地,迁入云南的时间相对较晚,汉族人口占多数的民族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汉文化对这一边境省份的覆盖,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可以从语 言、民俗、历史文物、民间文艺(花灯歌舞、洞经音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诸多文化遗存上获得信息和启示。


      因此,从云南方言寓意的这些历史背景来看,帕男在这篇作品当中不仅展示出云南方言的特征与民族风情,更为重要的是揭出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化,信仰血脉相连的民族文化认同。反映着一名民族作家对民族精神民族平等民族大团结的歌颂与向往。这是帕男在创作转型过程中第一次落笔民族题材的诗歌作品。这种天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特殊凝聚与象征。在整个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不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残酷嘶杀,不是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侵略和吞并,是为了一种和谐,一种兼容和并存,符合了帕男在这里的描写“这不是为了欺辱  而是一种口味”。当然,这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永远都不会就此停留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上。他必须是发展变化的状态,永远不会处于静止的状态。


        所以,云南方言应该是多种情感的融会贯通,而不但只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激情语言。另外,帕男在这里还在句话里开了一个玩笑来故意增加理解与分析作品的难度。就是关于“你小狗日的 ”这句话,如果按照正常的云南方言表达方式,它应该不是云南方言的正确格式。因为在云南方言形成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元代以前汉语以与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为主,其口语是处于基本丧失了交际功能状态的。另外,帕男在作品当中,不仅从云南方言的形成过程中,形象的阐述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接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并存,并且也揭示出老师对语言净化的迫切愿望。语言的粗俗并不等于亲和,语言的落后并不等于是原生态,就像老师最后所描写的“你小狗日的,  就像女人身上的每一坨肉,都不会显得多余,而多余的是担心  你小狗日  到时候  女人变会本加厉  真要骂,你小狗日的 。”


       
    《三》从思想的成长来说,云南崎岖不平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脉,袅袅升腾的彩云都为帕男的思想重建提供了地域基础。不同的山水同样会酿就一种地域特征非常明显的思想。这种纯粹思想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帕男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哲学观。

    从文化角度来说,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给帕男的文化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及重塑。但是,这绝不是帕男抛弃湘江文化的直接文化结构。也不是帕男背离瑶族文化信仰的平行线。这种文化实际上是兼容的。如果一个具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文化上没有兼容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他们之间既具有共性,也有冲突。

    所以,在帕男的诗歌创作中,无论是语音风格还是叙事风格,都同时既具有云南俚语的影子,也有湖南俚语成谶的犀利和直接。帕男在诗歌中,看似句句与现实无关,但是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抽取现实高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当然,并不是说帕男的诗歌因此就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帕男的诗歌赋予了诗歌人物的广义性及普遍性。这种创作手法其实就是一种隐喻及代入的创作机制。

    帕男在诗歌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自己的父亲,但是,这个父亲的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普世文学价值观的体现。这个父亲既可以是帕男自己的父亲,也可以是所有人的父亲。因为帕男在创作父亲这一人物的时候,虽然没有特定的所指,但是父爱如山却是天下所有父亲的角色情感 。

    《四》永恒及短暂其实也是许多诗人所热衷表达的一个主题。除了生命,死亡,还有诞生。由于一切的存在及死亡都必须要以诞生为前提。而实际上,在中外诗人那里,是忽略诞生这个重要环节的行为。而诞生背后的初期,其实就是一个未知状态。如果忽略了这么一个诞生的环节,那么之后所有关于生命与死亡,永生与灵魂的思考其实都是虚无主义的议论。帕男在长期的观摩他人诗歌的同类题材中,敏捷的发现了这么一个黑洞的存在。

    于是,他在诗歌《最怕听到一座城市呱呱落地的消息》中写到:”都在试探着抵近,但一块预制的砖抵近城墙,便疏远了原乡的气息,高贵和低贱,就在两块砖之间,城墙也掩耳盗铃,还记得,就从某次,某个人从某地来,并带着某种口音。

    被城墙斥退后,城墙内就开始俗套了。确实带着名刺的,城墙而不顾的。城墙那么高,况且我只知道城墙外的一些琐事,比如张寡妇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家闹鬼,在城墙里可有发生,在我的想象中,城墙里都是,正儿八经的。”一个生命出生的未知,还要未来命运的未知,其实都是在为一个未知的灵魂做定义,做审判。诞生是一个现实,生命是一个现实,唯有灵魂可以是未来。帕男在后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尤其是非常注意生命现象的思考与过滤。

         如果一个诗人一定要从描写中国多层次的价值体系出发来完成诗歌的创作,根本都是无法实现的创作愿望。因为来自报刊乃至学术的领域,早已就从多方面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进行了客观意义的报道或社会意义的深层研究。所以,到现在我们才明白渗透在我们作品中批判意识的失败结果。因为他只是简单的重复着舆论的声音,充其量只不过是在用诗歌的语言将客观事物又机械的演绎了一次。所以,这种批判的元素实际上只是限制在本土文化的单一区间的范畴之内。

    许多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作品,其实在其中都集中意义的体现了全人类意义的多层价值思考。那么,有些作家甚至读者就会质疑我的观点。为什么其他国家的抵抗作品或者是战争作品都能够登上世界级别的文坛呢?道理很简单,战争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背景的陪衬而已。这些作家们从战争的描写过程中,透露的更多的是由战争带给全人类的苦难思考及人性的启蒙意识。


       《五》帕男是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诗人。当然,在他早期的诗歌当中更加注重的是关于生存与客观环境的互联关系 。而对自由的向往则是帕男诗歌主题的主要组成。   纵帕男的全部作品,可以明确的发现他在寻求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在脱离着本土语境的表述意义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实际上脱离本土语境的叙述本质,本身就是将文学的全球共享意识融合于其中的表现。当我们无法从意识形态的创作方针引起世界共鸣的时刻,就必须要考虑着是否脱离本土语境的取舍。

    面对家园的失去与变异写作,是我们全人类的抗争意志的体现。尽管只是平常的家园记忆,但是却依然忽略着故乡的世界性概念。因为全世界都有可能是故乡。所以,我们直到现在坚持的诗歌创作指导的误区是从本土语境中去寻找现实主义的批判元素。文学创作的意义重在启蒙与启发,而不是描述与阐述现实。这种逻辑的认定依托是,文学创作的意识本质上其实是落后与客观世界的现在进行时的概念。

        因为文学创作具有周期性。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整诞生过程,其实是远离客观即时意义的过程,因为他无法作到与历史与现实同步。揭露事件本身所蕴藏的思考元素才是作家的任务。由此,我们在分析研究帕男作品《每一个旧的伤口都是你的故居》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创伤对全人类的反思及觉悟意义。从伤口中反映出的精神提升意识,是帕男作品整体意义的提升。
      
    在这个伤口的形成过程当中,其实每一个伤口都是经历创伤碰撞甚至于是嘶杀与搏斗的结果。伤口的意义在于提醒着灵魂对自己建立观察与反省机制的建立。我们时常避免着的心理交锋,实际上就是怕经历着一次碰撞的洗礼与检验。人生的觉悟就在于来自经验与挫伤的启蒙。每一个受到冲击的交汇点上凝集的都是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所显示的进步意义。无论对于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具有民族意义的群体来说,观念的碰撞,进程中所经历的失败环节其实都是正常的客观存在。这是历史进程的曲线属性所决定的。你永远都无法避免失误与错误的出现而导致的断层意识。但是,你不能因为失败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力量。这个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力量来源于拯救心理的结果。拯救其实是一个重建与解构的制衡点。

      这种解构的重要作用就是甄别出上一个历史阶段的失误,是一种间接或直接的挽救意志及挽救的力量。是一个自然参照体系的存在意义。拯救其实是在破坏与重建之间起着不可忽视的双重概念。既是对失误与错误的校正亦是对未来的分析及确定。拯救的重复意义决定着矛盾的激化矛盾的转换以及矛盾的再生过程。矛盾总是在不同层次的情形之下被解决被替代被置换。帕男试图在作品中透露的意识是,我们或者是在矛盾在裂痕的原地就此停滞不前,或者说是在思考中觉醒或者是崛起。

    结束语:实际上,我们在分析帕男诗集《云南的多重意义》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在帕男的写作意识当中,既有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变革思考,也有马可吐温鲜明的现实主义批判性,也有马尔克斯对孤独的感受。

    作为具有将近四十年创作经历的帕男来说,其诗歌已经从简单的叙事上升为对世界的撕裂思考,也有对灵魂的感悟。但是,帕男的人生觉悟毕竟是积极的。在他的写作当中,抛弃娱乐性而重视思考性思想性的特征,使帕男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帕男诗歌的非娱乐功能,实际上是为当今诗歌的快餐性展开了直接的较量。在《云南的多重意义》当中,所展示的不仅是他立足云南本身的思考,也是面向全人类的文学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5 14:40 , Processed in 0.1056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