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 关于历史文学题材写作的非理性讨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文学应该成为历史,现实及未来三者之间的衔接桥梁——题记。



       历史是文学写作的叙事根据。无论你是坚持了一种如何的文学创作立场来进行文学写作,那么最终目的其实都是在为历史进行着某种意义的记录及概括。历史信息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写作来达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再现,其实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评价历史的功能性问题。文学创作之下的历史写作到底是属于忠实写作还是虚构写作,抑或是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到底是属于正传还是野史的问题一直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争议。而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时候,就被定义为是一部具有特别重要学术意义的文文学作品。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变强、从盛到衰的历程为主线,描写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激烈搏斗,以及明清之战与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展现了明未农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而揭示了封建王朝腐朽没落的必然性和李自成起义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姚雪垠的写作兴旺发达,其实就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历史题材的现代写作到底具有何种属性的问题。既然文学允许虚构,那么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到底是纪实属性,纪事属性最终还是娱乐工具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重要问题。所谓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上来说就是必须建立在记录历史,尊重历史,具有一定客观意义的写作。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文学同样具有表述历史与启蒙未来的哲学意义。而文学在对待历史,现实及未来三者关系的时候,都同样需要客观的写作态度。


    从理论上来说,文学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文学态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学不但只是为忠实记录历史,表达历史而服务,也为未来人类的发展进程提供参考性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功用。所谓解构主义者的主张就是,现实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休戚相关。即解构主义的哲学主张就是,你有什么样的历史,就决定着今天某种现实意义的形态。


    当然,解构主义强调必须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之下,才改变了原来基础性客观世界的基础属性及事物本质。因此文学的使命就被推上了前沿。因为工具书只孤立的归纳及解释现象,而文学却可以某种主观意识形态为支撑,抒发人类对历史事件情感及倾向性结论。


    因此,在今天的文学概念,文学态度,文学形态中就出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学反思。文学的本质最终还是关于人性的本质。与其说当今文学比以往更加注重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客观性写作主张,不如说是文学正在以某种积极的态度去迎合去吻合现实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学只具有记录,描述,解释,评价,怀念,提示历史客观存在的功用,却并不具备调动历史的功能。


    但是,相对来说,文学对未来的作用却非常强烈。因为现在的文学态度是为了未来提供人类的思想导向而存在于现实当中。因此,只要客观世界存在,人类存在,文学就没有被解体被瓦解的可能。因为不管世界将来的人类文化需求变成了如何的形态,文学永远都是人类自身寻找思想的基础性依托。因为未来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机制,既然不可能摆脱主观意识的存在,所以,基于此,文学在未来同样具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实际上,即便我们在所谓最真实的历史档案中,被文学修饰过的痕迹无处不在 。当然并不是说,文学具有修饰历史的作用,但是可以绝对决定修史者的取舍方针与修史方向 ,即让历史为什么人服务的方针 。


    这点非常重要。即便在黑格尔那里曾经提出过艺术解体的理论,但他的思想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否定文学的继续存在 。因为他首先是哲学家,文学与哲学的纠纷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而黑格尔艺术解体论的目的就是,在否定了艺术存在之后的文学如何存在如何站得住脚的问题了 。因此,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最终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因为对于文学来说,艺术从来都是不会孤立存在的物质 。

    也就是说,艺术仅仅只是属于文学概念中极小的一个构成要件及构成部分 。而其他更加重要的是作家及诗人的文学态度因素。这种来自主观意识形态的文学情感,实际上本身就包含有美学元素,审美框架等。


    如果说文学不能以主体及个体的关系达成一致的协议,那么文学就不能表达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因此,当我们的现代作家在试图寻求当今文学的突破时,现代及写实派的叙事原则其实只是占据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基于现实生活的现代写实原则,仅仅只是对未来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而对已经形成固定历史形态的内部环境其实是没有多大的解构意义。


    因此,我们在编辑这部系列历史小说及文学作品时,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他本身的娱乐程度,对象层面等,我们最关心的还是,通过这次的编辑工作,传达及表达现代文学到底发生了那些流变及变异的信息。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包揽一切需要重复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更新及断层概念来解释现代文学的存在意义。否则,我们就会随时随地做出文学已死的片面性定论及唯心主义的文学判断。而从理论上说,文学的所谓突破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已。因为它始终都是在叙述那些无数次被写作的题材及过去时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因此,每当我们怀着期待的态度去等候文学界的创新结晶时,我们迎来的不是惊喜,而与文学核心内部的裂变毫无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走向其实就是一个从所谓的人性革命开始的文学之路。其实对于核心文学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历史瞬间而已。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曾经一再以非常极端的语言去评价中国八十年代之后的文学状态及文学趋势,可惜的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间,所谓的中国文学流派及文学现象,一波又一波的接踵而至。而实际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统治中国文学领域在十年以上,甚至两三年就结束了某一个文学流派的寿命。

    并且在这个工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因为任何其中的某一个流派,都存在着一个前期为流派造声势,而后期瓦解后又继续抬棺的现象。一波又一波的恶性循环,促使中国诗歌的虚夸时代一次又一次的降临,恍若隔世。所以我们在编辑这部历史文学丛书的时候,牢牢把握的原则就是,不仅仅是为文学创作本身负责,也为中国的文学理论负责。如果没有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双向奔赴,那么文学的价值其实就是一个非理性的虚假框架而已。


    理论上来说,文学借助历史题材的创造使文学本身在写作方面变得更加趋于谨慎和理性。在文学领域,文学的历史题材写作尤其会使文学无形中得以趋于更加自由的趋势。文学既可以为历史营造声势,也可以为现实营造声势,甚至可以为未来营造声势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和效应 。也是文学功能的本质。

    那么,历史题材的写作应该到底是写到哪里为止呢?我们似乎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的存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2-5 14:33 , Processed in 0.0768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