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13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21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
从帕男作品解析道德执行的审判意识
帕男的作品《现在不宜谈伤害的问题》是在他所有作品当中涉及心理意识及对后果的承担等元素的讨论比较复杂也比较丰富的作品。这种对心理方面的展现是一种比较连续连惯的过程。从作品中的我对一只昆虫的毙命的逻辑思考,展示出一个有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表面上看,我对这个昆虫的死亡负有主要的责任。但却是无意的举动。无辜的昆虫与无意的伤害以及无法预兆的结果面前,应该均不承担相互关联的责任。这种逻辑思维的递减格局决定着主动承担的因素。这种伤害的本质属于不可避免属于不可预料更属于没有动机的伤害。因此,帕男的作品就给我们提出着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当这种本质属于不可避免属于不可预料更属于没有动机的伤害但却造成着严重的后果时,我们直接反映的是一个如何的心理层面?自我谴责的意识折射着良心的思考,但是当这种伤害的对象转化为具有对峙意义时,这种伤害却又承担了道德规范的正确意义。因此,一个简单的意识出现了。对无辜者的伤害即便不承担动机责任,也承担道德的审判责任。对敌对者的伤害却演变为具有正义感的道德行为。因此,帕男充满睿智的思考中便为道德的动机性提出了疑问:我们执行道德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否执行具有道德意义的所有结果都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呢?事实上,我们经常承担的是强加于我们的道德审判与道德评价。而道德范畴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行为就是忏悔。
其实我们的人生许多方面的后悔意识只是因为假设了某种意义的前提条件才产生了后悔与忏悔。我们之所以后悔,也就是因为假设什么样的情况,或者说假定当时怎样去做就不至于产生令人失望或令人遗憾的结果出现★至少不会向现在那么糟。所有的人几乎都在对原先的假设的情形中悔恨。因为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见本性,所以许多无法预料的事件就发生了。从一个比较深层的意义而言,其实所有的话错误都是因为逻辑伤害了我们。逻辑使我们的思路不会偏差,但现实中的许多实际状况以及促成事态发展的多种因素往往会超出逻辑限定的范围。同样逻辑不是真理,只是常规的认定的事物发展的核心而已。主观认定符合事物发展曲线的内在动因,只是经验,只是常规判断。所以,因为逻辑的存在,因为当时的事态倾向是倾斜于逻辑范畴发展的,即当时认定自己的所有判断都是合理的。但是在这种合理的计划及运行中事态却出现了偏差的倾向并导致恶果的发生。这些恶劣的结果会让人遗憾终生。我们从许多儿女对父母离世的所表现的深度遗憾那里可以证明儿女时常把父母的过世常常会归咎于自己的失误。他们时常假设当时怎样怎样父母亲就不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实际上如果他执行的是一个来自于反逻辑思考的指令的话,就不至于陷于某种绝境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一个女儿在她的父亲离开多少年之后依然难释愧疚。事情的经过是父亲下车时她没有去搀扶父亲下车而导至身体虚弱的父亲摔到在地,后来因为多种并发症父亲去世。为此,这个女儿在她漫长的自责岁月里,一直假设着当时如果去在父亲下车时及时的搀扶其下车就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实际上,她当时执行的就是个正常逻辑范畴的指令:父亲不至于虚弱到下车会摔到的判断。如果当时她执行的是一个否定逻辑的指令,即父亲可能面临摔到的可能,所以她就一定会去在父亲下车时去搀扶父亲下车。其实这个愧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她当时执行的就是一个合乎正常逻辑的行为指令,她并没有违背逻辑的指南意义。所以如果她当时执行的是一个属于逆向思考的指令,一切绝对可以避免 。所以,我们时常会出现按照逻辑推理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却总是出现相反的结果。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好心办坏事。说的理论一些,就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按照正常逻辑的发表曲线去运行。逻辑在现实面前遭遇到非理性的检验与挑战 。我们执行的逻辑指令令我们难堪。于是,文学的创作在这些方面解决与解析了逻辑范畴本身及逻辑本身始终无法回答也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逻辑不能解决自身绝对意义的原因,是因为陷于着始终矛盾绝对化的困境与困惑。 因此,在这个女人的身上所承担的一切忏悔与反思都是道德规范强加于人的心理负担。女儿所承担的是一种自我忏悔与责任,但绝不承担道德责任。更不承担法律责任。
当逻辑遭遇良心遭遇道德德审判,其实是狼狈的开始!逻辑,良心,道德同时都遭受着这些难堪的局面。国际上曾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作者: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 亨利》。就在这三者之间做了极其精炼的描述与证明。这是一部来自于美国变革时代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面包店的老板娘出去好心也可以说是一种良心吧,在出售面包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青年男人总是在店里买一些前天剩下的面包,并且是不带奶油的那种面包。于是有一天,她从种强烈的同情心及善良的愿望出发,在这个男子再次前来购买面包的时候,他悄悄的自己准备好的上等的奶油面包给男子打包回去。在这之后,老板娘一起很满意自己的这种做法[良心的施于以及欣慰的心理]。但是他始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好心好意及充满善良的举动,竟然给这位前来购买旧面包的男子酿成大祸。因为这位男子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当时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一项工程图纸的设计工作。他之所以前来购买这种隔天的并且不带奶油的蛋糕,是因为他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用这种剩面包去擦拭设计图纸过程当中需要修正的错误线条。但是面包店老板娘的善良行为,却使他几个月来的努力前功尽弃。当然欧 亨利在小说中并没有在后来的情节当中去展示图纸设计师与老板娘的交涉与谴责。 所以说文学一直歌颂的良心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就得到了质疑。尽管小说作者没有去描写后来发生了什么,其实他也不可能再继续剧描写什么。因为随之而来的事实就是对老板娘的谴责其实就代表了对良心的谴责对于同情心的谴责对于人性等中真善美的谴责。文学的意义从来就不在这些领域当中进行着诋毁的创作意识。所以说艺术家及文学创作的行的良心早就应该是我们提出质疑的方面。但是我们一直还是徘徊在艺术的宗旨是弘扬真善美而不是谴责真相美。在这个创作者行为的过程当中,常规的逻辑思维起到者不可推却的指导责任。 这里就包括了一个良心被遣责的主题意识 。至于我们的文学家如何在作品中如何创作出具有特别重要突破意义的哲理性作品,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且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帕男在这部作品当中由于意识形态思想的局限,在作品当中并没有解决良心的真正归属问题。所以,他只是在作品最后,提出了一个调和矛盾的中庸观点并在作品中添枝加叶的强调着一种混淆敌我矛盾的混乱意识。
除了老鼠之外 老鼠的手脚太不干净
而且猥琐
这是不能怜悯的
如果是伤及一只老鼠
我要心宽得多
现在不宜谈伤害的问题
应该谈我们的存在 谈心结的化解
谈再怎么互爱
谈关于大众的方向
谈彼此交叉的小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