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10-12 16:32 编辑
创业路上桃花运(3) 2013年8月29日
【这是20年前的事了,早已经物是人非、过眼烟云了:一个在歌厅谋生的小姐:她说她叫王静,这不一定是她真实的名字;她说她19岁,这也不一定是她真实的年龄。可是她从几百里以外的城市辗转来到我这座城市,找到我,非要把她的处女身无条件无代价地献给我,这倒是真的……】
我的第一个合伙人“好酒”。 许昌的明白人有一句经典的话: “一喝酒就能看出来他是几成的人了,是八成,是六成看得清清楚楚的了!” 我们当地政府当年有一句经典的话: “喝酒看工作!” 也就是你能喝,你喝酒时实在,那么你在工作上也是可以的。如果你喝酒耍滑,那么你在工作上也是个爱耍滑的人。 我刚下海时把厂建在了距市内15公里远的地方,一个归乡政府直接管辖的老五七干校院内,这是文革时期的建筑,不挨村不挨店,在一片寥萧的旷野里。文革时期在这里“劳动改造”的都是来自北京的大人物,他们是“穿得赖,吃的好,一人一块大手表!”颇让当地老百姓羡慕。 那时候要到乡政府办事,你必须上午去,一过晌午头乡政府院内的工作人员就都是喝酒喝得满院子成了摇摇晃晃的身影了,你根本办不成事了。 一喝点酒就发酒疯,就语无伦次,就丑态百出,这是许昌的一大特色。有的人醉卧在雪地里,一个手臂挎着自行车,一个手还不停地划着拳;有的人骑个新自行车南辕北辙找不到家,下车尿了一泡,问问路人家的方向,扭头就晃晃悠悠地走着回家了;也有人醉迷迷地走了一夜,天亮了酒也醒了,一看,已经走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县城了。其实许昌人有大酒量的人并不多,往往一个能喝白酒的女人就能轻轻松松喝倒几个爷们儿。 我的第一个合伙人同样,二两酒一下肚,就会两眼直呆呆地瞪着人,便尽兴地骂骂咧咧起来,如果你爱面子,你就会一直陪他到尽情地发泄完。他的骂骂咧咧有真、有假、有郁闷、有宣泄、有愤世不公…… 创业路上桃花运(4) 我们的厂子建好了,产品出来了,面临的就是销售问题了。河南省、周口地区、项城市的丁集镇就是我们的一个主要市场,这里距许昌176公里,在河南的东南边陲,与安徽省接壤。 在丁集镇大小有近200家皮革厂,全镇有两万人从事与皮革有关的工作。一条大街有十几里长,两边全是皮革厂,其中一大半是回民经营的工厂。1993年的时候丁集的皮革事业方兴未艾,蓬蓬勃勃。这与我们国家那时候盛行穿皮衣的趋势是一致的。 我的合作伙伴的优势是能鼓动,有一定的宣传能力;我的优势是身后有一所高等学府的皮革专业的专家教授支持;丁集镇的皮革工业的最大需求是技术。当时丁集皮革产品因技术问题哪一家皮革厂都有价值几十万元的积压货。而我介绍的专家轻轻松松给他们调整一下化工原料的配方,厂家这几十万的“次品”立马成为优质品,迅速地卖了个好价钱。 我们皮革化工产品也被专家教授编入了皮革厂的生产工艺,很快打开了销路。我们销售最先进、最优质的产品——专家教授挣技术服务费——皮革厂家有了技术进步使产品更过硬,更能卖上好价钱。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态链。 我介绍丁集的后生们来学校进修,在丁集免费办制革学习班,使丁集的皮革工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丁集人也流传一句顺口溜:“要想皮子光,请找王振江”。只要我去丁集,镇长就一定请我吃饭,每次镇长都会认真地说: “我代表丁集的四万五千人民感谢你!” 这句话是我最爱听的,比请我吃多少顿饭都强! 在丁集镇,各个厂家都留我们吃饭,都给我们留有住宿的房间。丁集的老百姓都认识我们,我们早晨要是在集市上吃上一碗热豆腐、喝上一碗胡辣汤,人家都不会要我们钱的。我的合伙人这个时期忙于送货,我在厂里忙于生产。他一去送货就会被请喝酒,一喝就醉,一旦喝醉就会在丁集的大街上摇摇晃晃,骂骂咧咧起来,丁集人也会在背后议论他: “原来他还是个局长哩!现在是来咱这里卖油的(皮革加脂剂俗称:油)……” 产品成熟了,市场打开了,技术上我把合伙人的亲侄子也培养成可以独立生产的人了。这个吃政治饭出身的人,已经习惯了的手法就是:过河拆座桥,卸磨杀驴。 我这头驴也到了该杀的时候了。 【未完待续】
现在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本论坛我的原创: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