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人余秀华现象 ——兼议余秀华与当代文学艺术 (文/语哲) 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最近在网络、诗坛都很火,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也迅速跟进了。《诗刊》重磅推出了余秀华,并让她在北京人民大学参加了专场诗歌朗诵会。其后,《人民日报》和凤凰网大篇幅报道了余秀华,人民网对她作了专访,凤凰网推出了系列谈。我把它看作是北京文艺座谈会后,纳税人供养的纸刊关注草根、关注网络、关注艺术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北京文艺座谈会后的第一朵文学奇葩,她不是北京文艺座谈会春风吹来后才开放的,她是原野里已经自顾自的绽放了,但却是在北京文艺座谈会的阳光雨露中灿烂起来的。这是诗人余秀华现象的首要因素。没有北京文艺座谈会,就没有诗人余秀华现象。社会矛盾的政治化迫切需要艺术来化解和平复。 余秀华的诗艺术是上乘的,当然也不是字字珠玑,篇篇观止,也还有模仿的痕迹。我不说可以将她比作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也不说她将来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我要说,余秀华完全可以称之为顾城、北岛、舒婷、海子之后的当代新诗人,其诗歌艺术成就远超过获奖的官员“诗人”、教授“诗人”。这或许是诗人余秀华现象的第二个动因。 余秀华是真正的诗人,她的诗正在接近崇高。我这样叙述是要表明她与“大众诗人”的区别。作为她的粉丝,我追随的是她的诗歌,但我真的希望感动诗坛、感动中国的也是她的诗歌。余秀华对乡土万物的感悟相当独特深邃,因此她的诗歌中诗意、意境、意象都是那么美好,农家一切物象都被她艺术地化作诗歌具象。余秀华的诗歌带着她周围的田野风光,带着横店的泥土芬芳气息,带着她人生的风雪雨露,内容深厚,表达诗意、意境的诗歌艺术很高。转喻的精致贴切,诗歌通感艺术转换的毫无痕迹,让我们洞见了诗歌的灵魂,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很难相信内心之强大、笔锋之深刻竟源自一副残弱的身躯。 在《我爱你》这首诗中,苦难中的诗人对世事的感悟更深刻,自卑中透出坚强,“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内心困苦——凄凉——冷——雪;另一角度,雪——洁白,作者心劲很高——接近春天。在大众写手的语言句式都停留在语法的形容词、修辞的比喻的时候,余秀华诗的语言却是用转喻、通感艺术来表达她对周围的敏锐感受,在主客体之间做出深刻解构,把无形的感受变成有形的视觉物像。她没有直接给予意义,却为意义创造了诗化的语境。 还有,在广受争议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一时愉悦的温柔乡里忘记现实,逃避现实;而现实却是:“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抛开那些所谓的娱乐化因素,取下你的有“色”眼镜思索一下,正是这些诗化的语言,搭建了余秀华独有的诗意发现角度与语感体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深度。 诗人余秀华现象表明人们需要崇高艺术的滋养。这是第三个动因。什么是正能量?这就是正能量。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正确的,但唯GDP至上长达35年,对其相关领域的疏忽以致遗忘,重理轻文,导致国民文化素质滑坡;一切向“钱”看,导致国民价值观的异化。当我们所有的生活物欲基本满足之后,突然发现贫瘠的精神领域多么需要诗意。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的艺术百花园已经接近荒芜。余秀华的诗让我们发现了诗意的生活和生活的诗意。 纵观网络,全中国一下子突然关注起余秀华,撇开她的诗歌艺术本身的因素,畸形文化消费是第四个动因。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文学文艺等许多东西功利化;为了迎合市场,粗制滥造的作品层出不穷。过度消费了艺术的娱乐功能,而艺术的教化功能退化或者异化。出现诗人余秀华这样的现象,正是当代社会文化现实、诗坛乃至文学艺术现实的必然反映。 好诗歌让人忘记诗人的身份。可就在当下,也还有许多人在消费余秀华诗外的东西。余秀华这个名字突然在微信上处于刷屏状态,尤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面世之后为最。其实,沈睿的文章标题原不是这样的。这里追逐的已经不是她的诗歌。也还有人的关注,是因为她的身体残疾和因此改变的人生遭遇。也还有人趁机宣扬写诗不需要文化,其实余秀华上学到高二,并读了很多大诗人的名著。更多没有耐心阅读的人,标题党人,是冲着“去睡你”的色 ,冲着余秀华的残疾,冲着已婚女人的感情出轨来的。这也是杂草丛生的网络文艺园地里的一个顽疾。 当然,残疾女诗人符号也传播了巨大的励志正能量。像选秀、各类明星和买 票一样,迎合了草根弱势群体急切的成功或成名的心理需求。毕竟,时代的局限和时代的痛在草根弱势群体身上烙下的印记最难抹去,而大家都需要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人总能在最深的绝望里看到最美的风景,寻找到拯救自己的灵感和力量。 我沉重地希望文联对网络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应有的关注。供给制下的行政化的文学艺术期刊,埋没了多少优秀作家、诗人?在诗坛,一方面,死扣形式的小众化,诗词复古之风强劲;另一方面,单句排列的大白话文广造就诗人多于读者,大众化。诗歌大奖助推了这种趋势。小说则是妖魔鬼怪、神侠、穿越大行其道,纸刊玩小众(精英小众和腐败小众),网络玩大众(娱乐大众和草根大众)。落实北京文艺座谈会精神,每年从网络文学作品中选取政治艺术双佳作品结集出版,既是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也是发掘优秀作品、培养文艺新人的奇径。功莫大焉!余秀华最早其实就是网络诗人,博客名“云端梦呓”,在网络诗坛已小有名气。据说是民间诗刊《九月》第一个把余秀华的诗变成了铅字,我们要感谢《九月》。文联以诗人余秀华为起点做点事情,我们或许可以迎来诗歌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
[url] | | X | X注|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