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21:5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大鹏瞰海 于 2015-5-21 22:48 编辑

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文/大鹏瞰海



        “少不如何,老不如何”,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句式,许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旁的方面我或许不懂,具体到诗,我相信,自己还是颇有些一得之见的。其中之一,如果用上面的句式套下来,就是:少不写新诗,老不作旧体。

                                                                         少不写新诗

      所有的艺术,都是有“形式”的,借用克莱夫·贝尔的话说,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诗,自然也不例外。
      旧诗有“模型”。近体如此,古体(古风)也一样。有人以为,古风就是古人写的自由体,是一种皮相的看法。
      朱光潜先生说:“四声的研究最盛于齐梁时代,齐梁以前诗人未始不知四声的分别,不过在句内无意于调四声,只求其自然应节。他们却必用韵,而对于韵脚一字的平仄仍讲究很严,平押平,仄押仄,很少有破格的。”(鹏按:清人王士祯、赵执信认为,古体诗句内平仄另有规则。其观点未能得到学界公认)少时读唐诗,我已朦胧意识到这一问题,孟浩然《春晓》、柳宗元《江雪》中韵脚字的声调,都曾引起我特别的注意(但“千山鸟飞绝”的“绝”,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上大学后才知道的,同时还知道了这两首诗是“古绝”)。及至读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杂诗》(白日沦西阿)的时候,对于古体诗韵脚“平押平,仄押仄”的意识就已经很明确了。只是作为一名乡间少年,尚不知世上有朱光潜其人。
      闲言少叙。现在,就以《诗经》第一首的《关雎》为例,作一简要说明。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该诗的第一、二章还押韵,第三、四、五章,已经不押了。典型的是第三章: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得”、“服”、“侧”三字,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不但不押韵,平仄也不同。而据音韵学家的考证,此三字在古韵中,同属“职部”,同为入声。按照平仄分类,入声归于仄声。也就是说,这三个字,不仅押了韵,还押了调。汉字不光有“韵”,还有“调”。故此,当看到有的新韵倡导者,声言新诗必须押韵,而平仄可以放开时,内心不敢苟同。句内平仄放开,韵脚平仄难道也放开吗?力主新韵,却又研究粗疏,这怎么可以呢?
      回到正题上来。
      旧体诗是有“形式”的。这“形式”,便是“模型+个性”。所以,同样是大诗人,同样是作七律,杜甫和李商隐的境界迥乎不同,而又各臻其致。谓予不信,可将老杜的《登高》与小李的《锦瑟》比比看!
      《诗三百》的起源,已经荒邈难稽,“采诗说”、“删诗说”也都不足征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中国旧诗“形式”的确立——当然代有迁变——开了一个好头儿!
      新诗则不然。
      “模型”是没有的,“形式”又必不可少,无以,则只能靠作者的“个性”去赋予。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可叹的是,连个公认的框架都难以建立起来,遑论什么“模型”!
      也曾几度火爆,但很少是靠诗艺本身!有文章说,“新诗,一直在以另类方式走红”,语虽偏激,也算一针见血!
      当然,较之其它体裁,新诗是容易写的,“既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朱光潜语)。然而,这种发泄式的书写,与文学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灵感’的爆发,像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鲁迅语)!
      青春是宝贵的。一个年青人,如果只是为了宣泄也就罢了,但若不想浪掷自己的生命,而又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先试试其它的体裁,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吧。
      至于新诗,在气血稍定,积淀(文化积淀、人生积淀)渐深时,假如还有兴趣,再写也不晚。或许更能创造出无所依傍,而又衔华佩实的真正的好诗呢。

                                                                      老不作旧体

      这里所说的旧体,主要指“近体诗”。
      只说两类,一是“老干体”,二是“学究体”。
      “老干体”的诗,所失在肤泛。写景、叙事,浮光掠影,抒情、言志,人云亦云。
      我们知道,很多前辈,都饱经沧桑,有的甚至是劫后余生。别的不说,单是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如果能真实不虚地写下来,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这笔财富的发掘,显然以散文为宜。
      不此之图,却偏要玩旧体诗的皮影戏,虽能换得些浅薄的愉悦,但于己,于人,于社会,所得,都远远小于所失!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些爱好文字的前辈,有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究体”的诗,所失在蹇涩。展开了说,也是两个字,一是“木”,二是“闷”。
      这一类的诗,格律上一般没问题(附带说一句,有些“老干体”的诗,格律不过关),“语感”上则难如人意。司空图《诗品》的最后一品是“流动”,“学究体”所缺的,正是这一点。读这些诗的感觉,可以用韩愈的一句诗来作比,那就是:“山石荦确行径微”!古人论诗,有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僧皎然语)的说法,而“学究体”的诗,由于文字的牵绊,性情难得“飞”起来!
      见过徐晋如先生辑录的“学人诗”,也不免此病。
      这种“学究体”诗写,作为治学之余的一种调剂,未为不可,只是千万别当真。就算我素所钦仰的大师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诗,杨绛先生评价极高,而身为读者的我,实无同感。

                                                                              结语

      行文至此,想到无名氏的《题壁》诗。虽然逆耳,还是写在这里。知我罪我,非所计也。
      诗曰:

             一团茅草乱蓬蓬,
             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
             漫腾腾地暖烘烘。



      (本篇已被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周刊》第160期选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7 16:57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15-5-22 06:20:13 | 只看该作者

    带着诚挚的祝福向你走来,真情的感动是剑客谢谢挚友的情怀,送上支持,留下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8:19:05 | 只看该作者
    剑客钦君 发表于 2015-5-22 06:20
    带着诚挚的祝福向你走来,真情的感动是剑客谢谢挚友的情怀,送上支持,留下喝 。

    问候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12
  • 签到天数: 39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地板
    发表于 2016-3-28 21:35:16 | 只看该作者
    颇有见地,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5 06:12 , Processed in 0.1008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