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个放羊娃 于 2024-9-5 09:31 编辑
变味的儿歌说明了什么?
昨天是星期日,下午女儿打来电话,请我帮忙接一下外孙女。 外孙女在一家补习班补习,女儿正装修新居,很忙,所以请我出手相助。 在外孙女的学习问题上,我和女儿的观点颇不一致。女儿是“起跑线”派,对外孙女的学习抓得特紧,星期日也不让孩子休息,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则是“无为而治”派,主张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无奈孩子是女儿的,离她的血缘最近,只好听她的。 当我赶到补习班门口的时候,那里早已等着一堆接孩子的家长,无疑全是“起跑线”一派。看着孩子们疲倦地走出大门,我不禁一阵悲哀,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小小年纪就背上了赎罪的十字架。 其实,小外孙女对学习早就有了厌烦的心理,只是不敢反抗罢了。早在两年前,一次我带她去公园,迎面一座人造的假山,足有30米高,上面缠满了青藤,有几个小男孩儿向上攀登。外孙女指着假山说,姥爷,我也想上。我说,不行,那么高,摔断腿怎么办?不料她说,摔断腿就不用上学了。我心里一阵难过,孩子宁愿摔断腿也不愿上学,而这是小学生普遍的取向。 无奈的屈从必然造成消极的反抗,反抗的形式就是调侃。例如,有一首很著名的儿歌,是这样唱的: 太阳当空照 ,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 ,天天不迟到,爱学习 ,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现在却调侃成了以下的模样: 太阳当空照 ,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要炸学校 老师不知道, 弦一拉 ,赶快跑,轰地一声学校炸飞了。” 调侃是潜在的情绪,调侃是游戏正统观念的宣言。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