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革命英雄主义也能如此潇洒、浪漫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编剧:德约尔德·勒伯维奇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出品: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
    上映:1972年
    地区:前南斯拉夫
    片长:02:08:32
    大小:1400MB (1468979200 bytes)
    对白:塞尔维亚语/普通话
    字幕:塞文/简汉 srt
    颜色: 色
    类型:战争
    视频:XVID 720x448 25.00fps 1130Kbps
    音频:Dolby AC3 48000Hz 立体声 192Kbps
    译制: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
    翻译:潘耀华 安天庆 周如雁
    导演:凌子风 马尔路
    录音:郑春雨
    配音:鲁非,葛存壮,丛培信,雷 鸣,关长珠,于蓝,俞平等
    剧情介绍:
    1944年,入侵南斯拉夫的德国法西斯陷入游击队的重重包围之中,只有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如果这条通道被切断,整个“A军团”二十个师就会遭到被全军围歼的命运。柏林命令“A军团”火速撤退,可是庞大的装甲部队燃料只能维持到维谢格拉特,现在只有从萨拉热窝的燃料基地把油运到维谢格拉特。为此,德军拟定了一个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
    萨拉热窝拉于南斯拉夫中部,是一座英雄城市。人民抵抗运动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强盗。领导这个运动的是久经考验、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他的名字使敌人胆颤心惊。为逮捕瓦尔特,阴险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一百多名“犯人”,仍一无所获。柏林特地派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来执行扫除“劳费尔行动”障碍的工作。
    盖世太保加紧监视与抵抗力量有来往的人。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奉命混进抵抗运动内部来假扮瓦尔特,并有游击队叛徒内德做接应,游击队员不断的被叛徒出卖而被捕或者被枪杀,于是真正的瓦尔特决定查出叛徒并破坏德军的“劳费尔行动”。整个城市似乎都在通过保护瓦尔特而保卫自己的城市萨拉热窝。

    主要演员(配音):

    彼劳特(瓦尔特)
    鲁 非
    康德尔(假瓦尔特)
    葛存壮
    谢得·(钟表匠)
    马尔路
    吉 斯(开照相馆的游击队员)、冯·斯多夫(德装甲部队少校)
    雷 鸣
    马里施(游击队员)、钟表匠的徒弟
    李连生
    冯·迪特里施(德军上校)
    胡晓光
    比绍夫(党卫军上尉)
    丛培信
    医生(地下党)、维兰德中校
    毕鉴昌
    米尔娜(叛徒肖特)
    于蓝
    斯特力(警察局的乔斯克,地下党员)、阿克瓦里斯(德特工)、维尔德姆特(盖世太保)
    关长珠
    车站调度兰克斯、游击队员鲍罗(假扮德军中士)、地球厅老板库茨曼(特务)
    王炳彧
    阿兹拉(谢得的女儿)
    俞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8:1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部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经典战争影片,该片曾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片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影片详细地讲述了1942年冬天,发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场英勇感人的国家保卫战。德军从欧洲东面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纳粹高层为了得到南斯拉夫的控制权,动用了近一百万的兵力、一千多辆坦克和大炮入侵南斯拉夫,本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南斯拉夫,却意外遭到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顽强抵抗,还为盟军拖住了德军东面战线的主力部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这场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击队员们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地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瓦尔特是游击队的领导人物,当老游击队员谢特的女儿被德军枪杀,残暴的德军把尸体抛在大街上时,谢特悲愤交加,毅然迎着敌人的枪口向躺在血泊中的女儿走去,瓦尔特为了掩护谢特,毅然决然地带领着游击队也走上了街头。战争结束时,瓦尔特以及他所带领的游击队的勇敢使德军上校无奈地感叹:“唉,我总算知道了,这座城市就叫瓦尔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8:26 | 只看该作者
    一部优秀的历史战争影片之所以能在老中青三代观众当中产生如此长久的共鸣,除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道具服装及剧组的各方配合、真实的历史背景外,更主要的,我以为还是东欧的电影导演们及电影音乐制作人们不可磨灭的功勋。

    《瓦》片的开始,德军的装甲部队沿着山区的公路狼狈向边境溃逃,镜头不时摇向前南斯拉夫秀丽壮观的山山水水。
    在电影音乐的主旋律刚一奏响时,观众立刻就被鲜明的旋律及剧组从历史博物馆里“请”出来的古董坦克所吸引。以主题音乐和历史道具为开始,电影情节尚未铺开的时候,观众已经被抓住了。
    这部电影在我国刚开始上映时还是7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的电影仍延续着计划经济的老套路,国外电影译制片除了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盟友国家的那几个或让人不明究里,糊里糊涂的悬念片,或让人浑身不自在的歌功颂德片,或使大家从头看到尾也没整明白到底有多少人是演员的探索片外,就是八大样板戏来回来去的播,《瓦》片当时是作为内部批判观摩片在北影小范围播放的。一直到70年代末,这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历史战争大片才和广大观众见了面。未料想的是,此片一经播出,立刻风靡大江南北。不仅给刚刚从十年萎靡中清醒过来的中国电影观众们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与新思维。从《瓦》片开始,中国大陆制作的反特电影和反黑电影中,公安和解放军都把武器锁进了库房,与犯罪分子斗争时都无一例外的玩上了“瓦尔特拳”,也就是西方体育赛事中主要的竞技项目:拳击,又名“搏克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8:52 | 只看该作者
    以往,我国的英雄主义大片一出场,不是首长叉腰做报告,就是浓眉大眼、淳朴的马上可以下田耕作的农村战士们奔跑在丘陵和山间小路上,敌人一个个形象猥琐,一看就是坏蛋而全无悬念,好人临终一定要交党费,不管他是否已经入党,伴随的也会是松涛和雄壮悲凉的音乐;而坏蛋的结果肯定是不得好死,坏蛋出场时的音乐也肯定是猥琐和灰暗的。

    《瓦》片的出现,让当时的中国电影人为之一振,他们如同刚从睡梦中醒来,望着银幕上栩栩如生的形象,由衷的赞叹道:原来,革命英雄主义也能如此潇洒和浪漫啊!

    如果说国产战争片总是给人拖沓和雷同感觉的话,那么,看过《瓦》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这部电影中曾经有过一位纯洁善良的医院护士阿兹拉。阿兹拉护士是老游击队员谢德-卡比丹诺维奇的独生女,在战争来临和战争笼罩城市的日子里,阿兹拉护士只是默默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往返于医院和家庭之间,战争对她而言,仿佛完全只是世外的事情。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似乎丝毫看不到刻意的体现。直到她接触了一些进步青年,又经常在家里看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所从事的“工作与闲聊”,阿兹拉护士终于从平庸的生活里“拔高”了出来,通过几次大胆的行动,小护士逐渐成长了。虽然,小护士追随的是混入组织内部伪装革命的德国特工康德尔,但是,我们仍能够通过电影清晰的感觉到,一旦爱国主义激情被完全释放出来,那将是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
    小护士最终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下,电影在这一段的播放时采取了慢镜头的摇摆,通过慢动作,表现纯洁和勇敢的和平女神被残暴的战争所践踏时发出的绝望呐喊。同样的慢镜头还出现在叛徒被主子击毙时,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取的心态。

    体现电影浪漫的情节出现在最后:英雄的游击队员们抢占了机车,拖着敌人和燃料勇敢冲向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9:08 | 只看该作者
    在短暂的搏斗后,英雄们成功的使机车与车厢分离,惊慌失措的敌人拼命制止着顺坡下滑的车厢。当车厢的快速下滑接近平稳时,敌人的押车指挥官惊恐万状的看到,一辆喷吐白烟的机车正以雷霆万钧之力从山坡高处向他们撞了过来!一切一切,德国侵略者的如意算盘以及他们妄图通过抢燃料逃出南斯拉夫的计划都在熊熊的烈火中灰飞烟灭。而我们熟悉的电影主旋律在这一段情节的表现再一次出现,出现的主旋律竟然不是雄浑的英雄奏鸣曲,而变化成了富有节奏感和富于英雄主义激情的节拍。

    德国侵略者的计划彻底破产,萨拉热窝的秘密警察头目被上峰责罚并解除了职务,在被押解的途中,这位德国党卫队旗队长(等同于陆军上校)万班无奈的对押解他的秘密警察说: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主题鲜明的音乐旋律又一次响起,这里我们听到的旋律不仅是对英雄和英雄城市的礼赞,更是对南斯拉夫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所做出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的由衷赞叹!
    这正是:强虏化做灰飞灭,英雄笑谈写春秋!

    我个人对革命英雄主义的理解也被这部电影彻底颠覆。

    英雄,古往今来,都是受人尊敬与崇拜的对象。

    而英雄的大义赴死,在我国的电影和文艺作品中,又通常被表现成与日月同晖、与山河共存的形态,表现手法用的太雷同难免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瓦》片当中,老游击队员谢德在丧女之痛的左右下错误的相信了敌特的引诱,险些造成对组织的伤害。谢德在得知真相后毅然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挽回了对组织的保护。谢德被敌人打中后,镜头用慢摇的方式使老英雄缓缓地倒下,洁白的鸽子被枪声惊飞……30多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前南斯拉夫电影,我们仍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29:51 | 只看该作者
    附录
    《瓦》片中游击队长瓦尔特的扮演者后来成为了塞尔维亚红星足球俱乐部的老大~~他自己诙谐的说过,他的名气远比红星俱乐部在中国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30:4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真实瓦尔特队长是一名火车司机的儿子,曾担任萨拉热窝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和南共该市市委书记。在南斯拉夫全境解放的那一天,被隐藏在暗处的残余德国狙击手打中,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献出生命。在萨拉热窝市他为之抛洒热血的发电厂门口至今还屹立着他的雕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31:13 | 只看该作者
    前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愧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经典,如同中国的反特间谍片,但敌我斗争更为错综复杂,战斗场面紧张激烈,不输于当今的战争警匪片。也曾让许多少人热血沸腾,“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更是耳熟能详的台词。
             影片拍摄于1971年,当年正是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起义三十周年,影片的拍摄可以说是应景之作,也可以看成是前南斯拉夫的主旋律影片,可虽属主旋律题材,但它却融合了很多商业电影的元素,有战争、间谍、打斗、枪战、爱情……悬念层出不穷,可谓动作片的百科全书。影片的导演哈·克尔瓦瓦茨是前南斯拉夫著名的电影导演,他非常受前南斯拉夫电影界人士的尊重,前南的著名演员都愿意演出他的作品,哪怕是一个小角色。克尔瓦瓦茨的作品和中国观众见面的共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游击飞行中队》四部。不过克尔瓦瓦茨在电影里保卫了萨拉热窝,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能这样,在波黑内战期间,作为一个穆斯林的克尔瓦瓦茨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最后饿死在萨拉热窝……
                 在影片中,前南大部分著名演员都参与了本片演出,无论是扮演瓦尔特的日沃伊诺维奇、扮演吉斯的萨马基奇、扮演假瓦尔特的保杨尼奇吉德拉还是扮演德国间谍的巴西奇都是前南当时最著名的电影和戏剧演员,但是他们都汇集在这一部电影里,可见导演克尔瓦瓦茨的个人魅力。
    影片在我国公映后,三十余年来,有数亿的中国观众通过电影、电视和影碟欣赏了这部经典,恐怕连影片的创作人员都想不到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会有如此多的观众,这恐怕也是创下世界记录了。
      主要演职员生平:编剧及导演
    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HAJRUDIN KRVAVAC,前南著名导演。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于波黑,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共执导过40部电影,编写过20多部电影剧本。《桥》也是他导演的。克尔瓦瓦茨是生活在波黑地区的穆斯林,非常遗憾的是,他的晚年比较凄凉,波黑战争期间的1992年12月,他因饥饿在严冬中的萨拉热窝悲惨地死去了。

    插曲作者:博扬·亚当米奇BOJAN ADAMIC,前南著名作曲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于斯洛文尼亚,九十年代死于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

    扮演者:瓦尔特:维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VELIMIR BATA ZIVOJINOVIC,1933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KORACICA。科班出身的塞尔维亚功勋电影演员,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演员工作,1955年,首次在拉多什诺沃科维奇导演的影片《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中扮演角色从而一举成名。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成为南斯拉夫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之一。他所参与既有现实题材的影片,也有表现游击战争的影片。1972年,他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日沃伊诺维奇善于塑造各式各样游击队员的形象,也曾扮演过革命者、工人、农民等角色,甚至还反串过女主角。在南斯拉夫,日沃伊诺维奇享有“传奇式的游击队员”和“南斯拉夫银幕虎将”的称号。     与他卓越的演艺生涯“不相称”的是,“巴塔”的绯闻很少,可称得上是南斯拉夫“德艺双馨”的楷模。“巴塔”今年76岁,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与“巴塔”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女儿是一名语言学家。目前,“巴塔”已经有6个孙辈,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成名后,“巴塔”并没有忘记哺育过他童年的小村,不时带着全家回去看看。今天,他在老家科斯迈伊还有一栋面积虽不很大,但很漂亮的房子。“巴塔”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电影演员,同时也是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近年来,“巴塔”一直作为塞尔维亚议会议员,活跃在南斯拉夫政治舞台上。 1990年他第一批加入了塞尔维亚社会党,近年被选为该党副主席(该党主席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洛舍维奇),开始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更大空间。日沃伊诺维奇在此前已经担任塞尔维亚议员将近20年。2002年8月他被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但以失败告终。用他的话说,人们喜欢演员巴塔,而不是总统巴塔;“由中国观众投票”,他才有机会当选。“巴塔”曾十次访问中国,称“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可见他在中国的影响力。最近一次是2007年。
    吉斯:留比萨·萨马尔季奇LJUBISA SAMARDZIC,塞尔维亚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九十年代他和他的儿子成立了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在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和塞尔维亚受到制裁期间拍摄了许多很好的作品,成为驰名欧洲的导演。

    钟表店老板,老游击队员谢德·卡普丹诺维奇:拉德·马尔科维奇RADE MARKOVIC,塞尔维亚功勋演员,贝尔格莱德演艺学院教授。出生于1921年,依然健在。
    苏里: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SLOBODAN DIMITRIJEVIC,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塞尔维亚,九十年代初死于贝尔格莱德。
    假瓦尔特康多尔:德拉哥米尔·博扬尼奇·吉德拉DRAGOMIR BOJANIC-GIDRA:上世纪二十年末出生于塞尔维亚,八十年代死于贝尔格莱德。

    抓捕游击队员未果反被瓦尔特套出卧底名单的阿克瓦里斯少尉(《桥》中打入游击队内部的猫头鹰):雷利亚·巴希奇RELJA BASIC:克罗地亚著名演员及资深政治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于克罗地亚。克独立后曾担任众院议员。曾被联合国聘为“国际和平大使”,现已退休。

    被吉斯狠抽耳光并被假瓦尔特打死的女叛徒米尔卡:内达·斯帕索耶维奇NEDA SPASOJEIVIC,1940年出生于塞尔维亚。1980年死于贝尔格莱德。

    开摩托营救伊万的游击队员马里什(《桥》中被德国人打死在水塘里的班比洛):
    伊哥尔·加洛IGOR GALO,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塞尔维亚。现为克罗地亚著名导演暨演艺家。

    被假瓦尔特打死的游击队员布兰科:法鲁克·贝哥里FARUK BEGOLI,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于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2003年因肺癌死于科索沃佩奇。

    夜袭德军军车场的游击队员布尔吉(钟表店老板女儿的男友):弗拉丹·米拉希诺维奇(又名弗拉丹·霍列茨)VLADAN MILASINOVIC(HOLEC),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塞尔维亚,1993年在洛珊矶死于癌症。

    打入警察队伍的游击队员斯特利(《桥》中的曼奈):约万·亚尼契耶维奇JOVAN JANICIJEVIC,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于塞尔维亚,八十年代末死于塞尔维亚。

    为游击队员伊万做手术并与斯特利接头的米尔科维奇医生(《黑名单上的人》中的克吕格尔少校):斯泰沃·济贡STEVO ZIGON,出生于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功勋演员。二战期间蹲过纳粹集中营(原因不详,犹太人?抵抗人士?)并在其中学会德语。战后定居塞尔维亚。2003年因心脏病死于贝尔格莱德。

    瓦片中的三个反角,全是正宗的德国佬。

    冯·迪特里施的扮演者,《桥》里面的霍夫曼博士,名叫汉尼欧·哈塞HANJO HASSE,1983年在前东德瓦尔肯塞去世,享年63岁。

    哈根中校的扮演者,《桥》中的第531山地团团长马克·冯·费尔森上校,名叫威廉·科赫-胡格WILHEM KOCH-HOOGE。2004年在统一后的德国首都柏林去世,享年88岁。

    比肖夫上尉的扮演为罗尔夫·勒梅尔ROLF RÖHMER,原名罗尔夫·施普雷希特SPRECHT,出生于1935年。该演员的结局与其在瓦片中扮演的上尉差不多,他于2000年死于一场车祸——不过不是开往维谢格拉德的火车,而是德国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12 03:20
  • 签到天数: 89 天

    [LV.6]常住居民II

    9#
    发表于 2016-2-2 23:28: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对影片人物及故事详尽解读,喜欢那部充满英雄气概和浪漫气息的电影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06:32:43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71422&ptid=71867][color=#999999]战鹰 发表于 2016-2-2 23:28[/color][/url][/size]
    感谢作者对影片人物及故事详尽解读,喜欢那部充满英雄气概和浪漫气息的电影故事。[/quote]

    您客气了,我们那一代人都十分认同的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放在今天观赏,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1#
    发表于 2016-2-4 22:52:50 | 只看该作者
    好详尽的内容,对那部电影,还是很有印象,老茶的文字和析解,太棒了,连这些演员的后来情况都了如指掌,给予介绍,另外,还将剧情和它本身的传奇性一一列举,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72445&ptid=71867][color=#999999]钢钢好 发表于 2016-2-4 22:52[/color][/url][/size]
    好详尽的内容,对那部电影,还是很有印象,老茶的文字和析解,太棒了,连这些演员的后来情况都了如指掌,给 ...[/quote]

    说来也好笑过。瓦尔特初登中国银屏那年,俺小学还没毕业,全院儿不是谁家都有电视这种时髦奢侈货,只有少数武官大使家有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捎回来的电视机。于是,为了看全这部传奇电影,俺顶着没写完作业的雷,跑遍了全院儿电视的每一家儿,身后是抄着笤帚疙瘩、“穷凶极恶”的老爹,最后,炸火车那一段儿硬是没看成。
    一直到了十年以后,才在电影院里补上。每当熟悉的《瓦》片主旋律在耳边响起时,心底里的那股对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2-1 22:58
  •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3#
    发表于 2016-2-5 15:33: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72662&ptid=71867][color=#999999]茶炉 发表于 2016-2-5 12:55[/color][/url][/size]
    说来也好笑过。瓦尔特初登中国银屏那年,俺小学还没毕业,全院儿不是谁家都有电视这种时髦奢侈货,只有少 ...[/quote]

    是,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台电视,哪怕是黑白的,这家绝对是有钱人或有权人家。围着9英寸电视的大人孩子们,绝对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12-9 07:05
  • 签到天数: 91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15:20: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72724&ptid=71867][color=#999999]钢钢好 发表于 2016-2-5 15:33[/color][/url][/size]
    是,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台电视,哪怕是黑白的,这家绝对是有钱人或有权人家。围着9英寸电视的大人孩 ...[/quote]

    往事不堪回首,偶尔挥挥手也带不走一片晕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3 00:29 , Processed in 0.0902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