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不相伯仲” 前几年写过一篇小文《转文的笑话》,文中把有些人用“不相伯仲”表示不相上下的意思,作为转文的笑话之一例,但未作分析解释。后来注意到,在媒体或口头表达中这样用法的人不在少数。于是就“不相伯仲”一语单独写了一篇小文加以辨证,在一家论坛上发表出来,颇受网友的关注。有位网友坦承自己就是一直这样用的。还有一位网友从文献中检索了数例“不相伯仲”,更佐证了今人之把表示不相上下的意思说成“不相伯仲”是错误的。所以现在把原来的小文加以修改充实,并采用网友提供的新材料加以解释。错用的例句仍是原来的,没有补充新的用例。
先看两段文字。 1.“金球奖……今年入围的6部影片实力不相伯仲,甚至有共同的特点。”(《北京晚报》2008.1.17 ) 2.“所谓金砖四国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而在金砖四国中,印度经济发展前景与中国不相伯仲。(”《北京青年报》2008.8.14 ) 上面两段文字中的“不相伯仲”,根据上下文内容是不相上下、兄弟水平的意思。可是“不相伯仲”能表达这个意思吗?“伯仲”的本义是兄弟,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那么“不相伯仲”就不通了,本来就是兄弟水平难分上下了,还怎么再分上下。猜度作者的初衷,大概觉得“不相上下”这个词太通俗浅显了,要转(zhuǎi)一下文,便硬生生造出这么一个显得文雅艰深的“不相伯仲”(类似的还有“不分伯仲”“难分伯仲”),来代替浅白的“不相上下”,殊不知这样反而弄巧成拙,把文字写得不通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竟然有不少人还这样用,甚至是有影响的媒体和作者也这样用,似乎颇有点积非成是的趋势。 其实上面两例“不相伯仲”只要改成“不相上下”就很通顺了。如果要想表达不相上下的意思,而又要用“伯仲”一词以显得典雅一些,只能用“伯仲之间”或“相伯仲”。上面两段文字中的“不相伯仲”可以改成: 1.今年入围的6部影片实力不相上下。 或:今年入围的6部影片实力在伯仲之间。 2.印度经济发展前景与中国不相上下。 或:印度经济发展前景与中国在伯仲之间。 再看几个正面的例子: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 班固, 伯仲之间耳。(曹丕)——此是伯仲之间成语的原始出处。 2,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 3,百人之中,与海陵相伯仲者居其一;父叔事海陵者居其二。(金海陵纵欲亡身) 4,报言“章士钊”将辞,屈映光继之,此即浙江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饭”人物也,与士钊盖伯仲之间,或且不及。(鲁迅) 5,有子(孔子弟字),其年与子贡相伯仲。(钱穆) 6,电影《女人面孔》,颇具高尚哲学思想,殆与莎士比亚之《私生儿》相伯仲。(马叙伦) 7,绿茵场上风云变幻,任何结局都可能出现,更何况几强实力本在伯仲之间。(人民日报) 8,有关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与美国、英国同类技术相比,其先进性,在伯仲之间,但是经济效益要胜出一筹。(北京日报) 以下是网友检索到4条“不相伯仲”用例: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四库全书本)卷二:“然比而观之,如晦则意高妙,宗吉则语清峭,殆不相伯仲也。” 明·姚旅《露书》(明天启刻本)卷十:“孺试其佳者与松萝不相伯仲,松萝天池皆掐梗搯尖……” 明·姚旅《露书》(明天启刻本)卷三:“送人处忆得别家时不相伯仲矣。卢原父至京山与……” 明·张自烈《芑山诗文集》(清初刻本)卷二十一杂着二书后:“二子集后,二子岂不相伯仲哉?醇与疵必审择而后……” 前三例都是用“不”来否定“相伯仲”,意思是两者不同、相差甚远。第四例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肯定“相伯仲”。“岂不相伯仲哉”,翻译成白话就是:难道他们不是很相近吗?(因为没有查阅引文全文,只就这两句来理解,翻译得不一定准确) 这几个用例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不相伯仲”绝不能解释为不相上下、差不多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表示完全不同、相差很远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