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清慈湖水 于 2013-7-7 23:41 编辑
话说扇子
清清慈湖水 在炎热酷暑的夏日,现代生活中,一般人们都打开各种电扇:台扇、吊扇、摇头扇、落地扇、壁扇等等。条件好一些的都享受舒适的空调。此时,我想起了扇子。小时候在夏日炎炎的傍晚,我们全家都在河边的空地乘凉,母亲教我们用麦秆编织成条带,再盘起来用针线缝织成园型扇子,然后加一竹爿固定做手柄,一边搧风凉,一边天上数星星,听大人们讲故事,年复一年地,我就是在母亲的扇子“驱蚊子、搧风凉”中沉醉在童年的梦乡。
说起来扇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就已用竹,羽毛制作扇子用来搧风凉爽,周代的《仪礼》中已有记载:「笠、翣SHA」几種用具。笠,用竹篾或棕皮制成的兜笠,用作遮阳挡雨也可搧风的帽笠。翣,羽毛扇,如舞台上的古装戏中在皇帝,皇后身旁总可以看到有两位侍者举着大翣,随时搧风遮阳挡雨。在民间有用稻草、麦秸、芭蕉、菖蒲、纸、绸布等制的扇子,记得小时后,我曾看到乡村理发店的座位上挂了几片纸板,用绳子连起来由人工牵动搧风,这可说是人工的吊扇了。汉《淮南子·说林》对民间的扇子,记有“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到了北宋时期,又有了用竹、木、象牙、骨等制成的折(摺叠)扇,光鲜精致。古代的一些文人名士出于崇尚雅致,折扇不离身已成时尚,不用说炎热的夏天挚扇取凉,就是严冬寒日,也身佩纶巾,扇子轻摇,高谈阔论,自鸣清高,风流倜傥,真所谓“黼帏翘 雉,波扇画文鳐”,尽显 风度翩翩非凡气派。
戏剧舞台上,扇子为艺术的表情达意,增添光 。有:小生扇,往往是剧中爱情故事里的男主角,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唐伯虎,扇子就是爱的信物,情的表现;舞台上还有方巾丑角儿的扇子,它要比小生扇大一倍,以显滑稽风趣,表演的丑角儿是一些自鸣不凡有文化的人, 表面看上去文质彬彬,实际上带点迂腐酸气的小丑,潜移默化地把情景渲染;旦角扇是千金小姐、丫环表演刺绣,采花扑蝶等,是一种绣了花鸟的团扇了;《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强大的敌军包围中,稳坐城楼,古琴声中轻摇鹅毛羽扇,表现了神计妙算,指挥若定的常胜军师的风范;《红楼梦》中的扇子,对那宝釵扑蝶,晴雯撕扇,都深刻描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贵妃醉酒》中,一把扇子把扬玉环的复杂心情,婀娜醉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地都表现出来了; 那个七品芝麻官,仅用一把折扇,表演了三十多种姿态起到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恋人相会,用团扇半掩芳容,以显示脉脉含情;英雄豪杰挥扇,壮志赤胆忠心,更显大将风度;小丑登场,挥舞蒲扇,灰谐滑稽幽默风趣……扇子真是艺术的造化,演员的珍品。它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醉倒了台下的观众。
对于曲艺演员,使用扇子更是独具风格,候宝林的相声,田连元的快书,北京的京韵大鼓,南方的苏州评弹,扇子就是:“做笔可代书,兵刃借它舞”文武九流各尽能,唯我皆不分夏冬。真是比划什么就是什么了,精 绝伦。
其实午台上扇子的表演是根据人物的角色、身份、职业、生活习惯等而定的,以艺术的高度慨括,形成规律而成,很有讲究。所谓:“旦角扇子不离鬓,小生不离大衣襟,老生垂手扇胯骨,花脸张臂与扇平,文士写字爱扇袖,教书之人扇座凳,苦力之人喜扇裆,盲人喜欢扇眼睛”等等, 有很多具体的讲究。如;文人搧胸部,武夫搧腹肚,僧人道士搧大领,媒婆搧肩扭,狂徒恶棍搧裤裆,轿夫碎步搧腿内侧,下人偷偷搧袖口,奶妈抱着少爷只好搧腿肚子,挥毫泼墨文人小生搧袖筒,差役惟惟诺诺一半搧主人一半搧自己,聋子搧耳朵,秃子搧头顶··· 同时在表演中还要做到:有扇似无扇,用扇不见扇。就是说表演扇子时的一搧一收,一举一动,活扇活用,点到为止,不能庸俗,以达到扇子在舞台上的艺术效果。要貫串在角色的思想感情之中,不是为了要扇而搧,故意卖弄扇的技巧,刻意编排表演就失去了扇子的艺术性。
来源: 话说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