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更声 “梆、梆、梆,哐哐哐。”深夜的更声将我从甜蜜的梦乡曳出,翻个身,我依然留恋那做不完的美梦,悄然地又进入温馨的梦乡。 “小牛,小牛,快点起来撒尿,已经三更天了,快快,快点起来撒尿,不要尿床哦!” 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的睡意却丝毫没有减退,我贪恋被中的温暖,惧怕冬夜的寒冷。妈妈终于把我叫醒,迅速起来撒尿。从瓦片间潜入的寒冷,直接和身体接触,马上打个寒噤,还没有撒完尿,已经冻得瑟瑟发抖,赶紧钻进被窝,重温旧梦! 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年代,深山里的冬夜,更是漫长。大约午后一个时辰,太阳就早早地挂在西山尖上了,不久,几只昏鸦一阵呱噪,山巅的阳光就早早地消失了。此后,随着那一抹晚霞挂在山巅,黑幕就悄悄地从山坳中升起,将那缕缕炊烟裹挟在一块,将整个村庄掩埋在黑暗里。冬夜的严寒从四面八方窜入各家各户。 为了节省灯油,也是为了御寒,各家都早早地关门闭户,卷缩在薄薄的被褥里。妈妈已经给我的床上铺上干草,显得柔软温暖,不知不觉,大家都向梦乡迈进! 山村里没有时钟,都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鸡鸣作为计时;在山林里劳作,听鸟鸣来判断时间。 在漫长的冬夜里,各个村子都有打更报时的习俗。巡逻、打更的人,一般是两个人一组,一人在前面提上灯笼或马灯,另一人随后,一手拿着竹梆和铜锣,一手拿着锣锤,一边走一边敲,口里还一边喊:“当心火烛,插上门闩,注意安全!”提醒大家防火防贼。不同的打更人,喊话也有不同! 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路到小巷,这个声音传遍村庄的每个角落。 山乡里的燃料都是木柴和茅柴,烧锅做饭之后,余火很多,还有火盆、火炉等等取暖的器具,因此,必须小心谨慎。万一有所闪失,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房前房后,厨房内、厅前厅后都堆满了柴草,只要有星星之火,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一场火灾就不可避免。一旦发生火灾,仅仅依靠那一条山溪的清浅泉水是难以扑灭这种火势的! 山乡的冬防,主要就是防火!打更人不仅是提醒大家防火,也要巡视各地有没有隐患,发现谁家门前的灰堆还有余火,一旦被风刮起火星,蔓延到附近的柴草上,就会引起火灾,必须及早防范补救。 每年秋收之后,冬防打更就开始了,一直要坚持到次年的春耕大忙季节。每夜打更五遍,俗称为五更:“一夜五更天”,竹梆声低沉,铜锣声嘹亮,竹梆声是前奏,敲击次数不定,随后的铜锣声是有规定的:一更时只能打一下,它的声音就是“梆、梆梆,哐;梆、梆梆梆,哐”循环不停。二更时只能“哐哐”接连敲两下铜锣,每个更次递增敲锣次数,最后敲到五下,代表五更时候,黎明即将到来!这时天气最寒冷! 这种初级的社会联防,对山乡防火防盗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现在,山乡巨变,有了电灯,山乡的夜晚也变得明亮了。传统的冬防打更早已失传,古老的冬防无声无息地退出历史舞台。 几十年过去了,更声漏尽,再也听不到童年熟悉的更声了,只有在梦中去找寻!再也听不到妈妈喊我起床的声音,我却让尿憋得不能安睡!妈妈那句指责的话:“死吃闷困黑良心”,依然回响在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