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论语随笔]夫子 三千弟子树一孝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5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黑体][size=5][读论语随笔] 夫子 三千弟子树一孝[/size][/font]
                                                                         
      先进篇第十一
      第5章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白话]

      孔子说:“真正称得上有孝道的人是闵子骞啊!他后母虽然虐待他,但他不听别人不利于自己与父母弟妹关系的话。”

      [笔谈]

      孔子树闵子骞为孝道的先进典型,是深思熟虑的。孝道文化是孔子的独创,是孔子在上古文化的基础上新的文化思维,是一种新的伦论概念。至于在孔子之前可能也有人说过孝道之事,但只是一种一般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文化伦理价值。孔子的孝道思想自打入了他的伦理思想之后,属于“儒学儒孝”,成为千年不朽的传统文化。
      儒孝是中国的根文化之一,以后的诸子百家、历代帝王和天下百姓都认可孝道文化。
      孔子之前有一个叫管仲(管子)的齐国大夫,他比孔子早一百多年,他提出过“礼、义、廉、耻,”并看做国之“四维。”他提出了“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科学论断。管仲属法家学派,他主张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诸侯官僚制度,但他没有提出“孝”这一理念。在法家那里礼仪是忠君,廉耻是守职。
      孔子也讲礼仪,不过孔子讲的礼仪是指各阶层、种族、家庭、父母、兄弟的礼仪,不局限于君主官僚们的礼仪廉耻。孔子从以往的礼仪中抽象出的“孝”似乎把礼仪更进一步概念化、伦理化以及具有操作性。
      孔子提出的“孝”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孝”既是一种概念、思想、文化,又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具体行为。有人用形象和举止表示孝,也有人用金钱物质表示孝。例如在外谋生久不见父母,回家看看总要带点好吃、好穿、好用的给父母吧!而且要给父母喜欢的东西,临别时还要给一些钱给父母,让老人家有零钱用。父母有否零用钱是中国历来衡量父母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数之一,特别是中国广大农村的父母及老人。
      "仁"可以放在嘴上张张口好说,而孝道是要有具体行动表现的。孝道、孝心、孝顺、孝子等不仅是道理,而且更要有实际行为。光讲道理没有用,还要有符合道理的实际行动。行动胜于道理,行动就是最硬的道理。道理是一种认识问题,行动是一种做人的行为问题。孝顺父母,“孝”字放在嘴上,但要他掏腰包手就发抖了,一毛不拔或者轻如鸿毛,这是假孝。假孝好做,真孝难当。
      闵子骞是搞真孝的人,孔子对他很佩服,认为他是天下孝道的模范,他是三千弟子中的孝道榜样。孔子提倡孝道,其目的是要托中国大文化的底,种儒家文化之根。
      典型最有说服力,用典型引路方法是孔子的独创。现在我们做的典型之路都是从孔子的文化中汲取和发展起来的。孔子应该是用先进典型引路的老祖宗、发明家。
      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几十年来,随着政治形势而变化,今天的先进典型,明天不一定是先进典型,甚至变成反面典型。因此,有的人怕当先进典型,有先进典型“恐惧症”,有先进典型“压力症”,有先进典型“忧虑症”。
      孔子树的闵子骞,他不存这有这些问题。闵子骞的“孝”型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直到近百年来才开始淡化。现在的学生和百姓很少知道闵子骞故事的。
      如现代人碰到像闵子骞这样的后母,可能要离家出走了,或者大打出手了、或者告上法庭了。闵子骞的后母实际也是一个好后母,说她好,她能醒悟,她能纠错,她能良心发现,她能忏悔,可惜的是《论语》上没有留她的姓名,如果留下来了,她是中国千年的慈母典型。

      孔子提倡做孝子,这是孔子特色的政治和文化眼光,孔子提倡“孝”,首先是政治孝,所谓的政治孝,就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分阶级,也不分贵贱,有权有势的要做孝子,无权无势的也要做孝子。“孝”压倒一切,就是做人的高尚道德压倒一切,这就是“孝”的政治力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5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31:27 | 只看该作者
                                                                                

           孔子从闵子骞的“孝”,看到了孝文化的力量,看到了的孝能恻隐“恶后母”之心,这是孝的力量。
      闵子骞的后母并不懂得文化政治的意义,但他懂得闵子骞的孝心,懂得做人的良心。
      良心本来是一块“白地”,种什么就收什么,种好得好,种坏得坏,当良心没有全部种上坏的东西时就能改良好,但良心已经全部种上坏的东西了,要改良好就难了。
      孔子的孝道教育就是良心教育。良心教育,现代语就是道德教育。教育的“教”字旁边是个“孝”字。
      “孝”它涉及到政治,就是政治良心教育。
      “孝”它涉及到文化就是文化良心教育。
      “孝”它涉及到道德,就是道德良心教育。
      “孝”它涉及到责任就是责任良心教育。
      “孝”它涉及到生活,就是生活良心教育。
      “孝”它涉及到工作,就是工作良心教育。
      “孝”就是良心最基本的又是最朴实,也是最重要的“天地良心”。
      良心大大地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良心大大地“坏”,说明他是一个“坏人”。当然这些属于社会一般的良心标杆,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孔子文化、孔子孝心、孔子孝道,说到底就是人品教育。
      孔子树闵子骞为天下大孝子,一方面他崇敬闵子骞的孝道;另一方面他要向天下打“孝牌”,教育天下人。
      “孝牌”是孔子文化的重根,天下为什么有三千弟子奔向孔门,因为有三千多对父母对孔子的孝文化有信心。当时天下那么乱,但是天下父母们放心他们的孩子到孔子那里去学习,他们知道孔子是在推行孝文化。而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根本,也是子孙成长的基础。当时的天下父母倒不在乎他们的子孙是否“成龙”,那时并没有“望子成龙”的理念,但有“望子成孝”的理念。
      “望子成龙”大家都想去做皇帝,这个社会还能搞得好吗?“望子成孝”比“望子成龙”现实可行。
      中国为什么几千年统一不裂,为什么古文明能延续几千年不溃?主要在孔子文化中有“望子成孝”的传统风俗。
      如果中国没有孝文化之根,古代的中国可能像欧洲一样,中小国家林立,大江南北不知要分多少个国家。大中华几千年不分裂,与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有重要关系。这虽然不是孝道决定论,但起码是孝道重因论。所谓重因论就是缺了它不行,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国家,必须有一个重因文化作为中国一大统的基础。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候搞长城,后来到了秦始皇时代把长城连起来了,到了明朝还在筑长城。长城从建筑史来说具有文化中国的意义,但政治上说能起到分裂中国的作用,没有什么进步性。
      孔子时期已经有“长城”,诸侯国之间都有长城,孔子看不惯它,主张毁“长城”,即“堕三都”。
      孔子主张;
      用忠孝仁义文化统一天下;
      用“诗经”文化影响天下,
      用“礼”、“乐”文化建设天下,
      用“易经”、“春秋”文化唱响天下。
      长城没有阻止中国的大统一,因为有孔子的孝道文化铺底着中国,长城的亿万块砖头企图把中国分裂了,但被孔子的一根“孝道”之线,把中国各民族的版块都连结了起来。
      古长城只能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敌视,而孝道文化能增加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今天,长城的政治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孝道的政治意义仍然光照千秋 。
      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一个“孝 ”字,一个故事,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政治传统的意义,各民族都讲“孝”,
      孝道就是中国的大文化,它能养育中华民族之大气。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斗争文化。孝道天、孝道地、孝道人,孝道父母,孝道鬼神,你说孝道,我谈孝道,他听孝道、其乐无穷。

      中华民族的哲学是孝道的哲学,中国人的理念是孝道的理念,大中华人的基因是孝道的基因,孝道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孝道是人根,孝道是人种,孝道是人心,孝道是国根。中国人只要有孝道,一切都可以商量。社会只要有孝道,一切都可以理性。人只要有了孝道,一切闲言碎语都可以包容。孝道就是和谐,孝道就是热量,孝道就是精神,孝道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
      中国人只要孝心不腐、孝道不烂,干什么大业都是有希望的。孝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坏人变好人,反之,好人变坏人、好官变坏官。孝道既不是矛,也不是盾。孝道是人类向善的基因,孝道就是每个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福音,孝道又是自身的幸福指数,孝道有多大,他的幸福指数就有多大。
      闵子骞坚守孝道,保卫自身的幸福指数,他用孝道自我完善人生价值。闵子骞成为《二十四孝》的范例之一,他是中国孝文化最早的代表,又是天下孝子最早的榜样。
      闵子骞穿着后母做的芦花棉衣过冬,他不计较同父异母的弟妹穿着丝绵衣过冬,他不听别人对他后母的非议、责难,照样对后母尊重,保持一家生活和睦相处。闵子骞父亲知道这事后,要与老婆闹离婚,闵子骞知道后向父亲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不要赶后母出家门,并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后来,其后母也被感动,待闵子骞犹如亲生子一样。孝道能华光照人,也能改良人,闵子骞的后母应该本质是善的,一时糊涂做出了荒唐之事,后来她醒悟了,做了一个好后母。不过这里不要误会,天下不是所有的恶后母都能醒悟的,这里不过是一种正面的宣传教育,不要把孝道的事情误读,会感动或教育所有的恶后母。
      孝道虽然是一种正义力量,但它不能解决所有的反逆力量。孔子是树一个孝道的好典型,并想通过这个典型教育天下的学子,教育天下的人母,教育天下的后母。孔子是在搞教育,不是在解决天下一个个后母的问题,不要误读了,如果恶后母不改怎么办?不过从孔门第二才子闵子骞来看,他准备后母“欺虐”他一时,他也不会听信别人对后母的半句非议。闵子骞总会长大的,他早晚有一天自食其力的,也会成家立业的。一个社会总有光明的一面,有黑暗的一面;有正义的力量,也有反正义的力量,过去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明天即使一万年后也会是这样的,社会再光明也有黑暗的存在,社会再光明不会也不可能遮盖所有的黑暗。“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可以说“一明一暗之谓道”。社会黑暗也是一种不可逝去的力量。一个全光明的社会不可能存在,一个全黑暗的社会也是不可能存在。孔子看到社会有黑暗的一面,但他极力提倡光明的一面,这是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职责,也是孔子做人做学问的本质。

      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如何进一步解读“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上面已经说了一点,但我感到还不够,还要再多说几句,闵子骞穿的是芦花棉衣,而他的弟妹们穿的是蚕丝棉衣,当是中国还没有棉花,只有麻布,棉花是几百年后从波斯传到中国的。
      芦花棉衣我小时候看到过,新的芦花棉衣又重又厚但很暖。据说最多穿一个冬天,到第二年就不暖和了。蚕丝棉我也见到过,这种棉衣又薄又轻又暖,穿上八年十年的没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点评

     闵子骞穿的是芦花棉衣,用料外面黑麻布,而他的几位同母异父的弟妹,穿的是蚕丝棉衣,用料里外都是蚕丝布,也有可能是外黑麻布,里面的蚕丝,从质量上讲一个天一个地,蚕丝棉衣比芦花棉衣高出了好几倍。闵子骞家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6 2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51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21:32:03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15186&ptid=94522][color=#999999]宝贝小菩萨 发表于 2017-1-6 21:31[/color][/url][/size]
      孔子从闵子骞的“孝”,看到了孝文化的力量,看到了的孝能恻隐“恶后母”之心,这是孝的力量。
      闵 ...[/quote]
                                                                
    闵子骞穿的是芦花棉衣,用料外面黑麻布,而他的几位同母异父的弟妹,穿的是蚕丝棉衣,用料里外都是蚕丝布,也有可能是外黑麻布,里面的蚕丝,从质量上讲一个天一个地,蚕丝棉衣比芦花棉衣高出了好几倍。闵子骞家境是不错的,可能有中上以上的经济条件。他后母另眼相看闵子骞,有关虐待的行为。村上的邻居眼睛是雪亮的,为闵鸣不平。
      古代的农民既喜欢忙种忙收,也喜欢议论东家长、西家短的,村里村外的各种新闻都在饭前田头传播的,他们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吵吵闹闹,是他们的一种乐趣和习惯。闵子骞的后母给闵子骞穿什么衣服,给他的亲生子女穿什么衣服,都受到村里人的评判和议论,这是社会舆论,这是民间百姓自由议论,是没有法律责任的,古代中国人是不在乎法律的,就怕社会议论。中国人不怕法律倒不是不尊重法律,而是碰到法律的事情太少了。坐牢、杀头,中国人历来都是很怕,但这种事情很少发生,特别是古代的中国。
      闵子骞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气的要把他的后妻赶出家门,叫她回娘家,断绝夫妻关系。闵子骞不让他父亲这样做,闵子骞父亲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子汉,是一个讲正气、公平、孝义的好人,但方法上过于激烈。后来,闵子骞的后母改变了态度,故事圆满结束,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就是“天地人合一”,闵父是“天”、闵母是"地",闵子骞是“子”,这叫“天地人合一”,全家生活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
      对“天地人合一”不要老是从大处去研究,大处研究老实说今天的科学未必能领悟到它的实质。闵子骞的故事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典范,看来孝道是“天地人合一”的基础。闵子骞不听村上人的闲言碎语,不与后母反目,也不向父亲“告状”,也不嫉妒他的弟妹们。一切如故,维护家庭和睦。
      孔子表扬闵子骞孝道,他不批评闵后母虐待一事,也不批评闵父这个“官僚主义者”,也不批评闵的弟妹们不出来伸张正义,也不批评村上人的闲言碎语,或者说挑拨离间,他只表扬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这里《论语》中孔子说的,这句表扬话最难懂的,这算得上是百读不得其解。对于孔子说的这句话,大体上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是“别人对于他爹娘兄弟称赞他的言语并无异议。”
      第二种“别人批评他的后母和弟妹的话他都不听,”或者“不听别人离间自己与父母弟妹的话”。
      根据《二十四孝》中的闵子骞的故事,第二种解读相对符合逻辑。闵子骞在后母的操纵下,他比其他几个弟妹生活的比较寒苦,但闵子骞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跟后母对着干,也没有与后母生气和兄弟姐妹闹矛盾。闵子骞按道理是兄弟姐妹的老大,后母生的兄弟姐妹都是他的弟妹,闵子骞是孝子,他不愿意为一点小事始家人之间闹折腾,一切都忍耐后母的安排。
      村上的人对他打抱不平,各种闲言碎语“围攻”他,他不动声色,也不听别人说三道四,不背后与村上的人议论后母及弟妹的不是,他不愿把不和谐的家庭中的故事与村上人共鸣。闵子骞懂得个人尊严和家庭尊严的道理,他不计较后母对他的不仁不义,是为了保卫父亲及弟妹的尊严。
      从外部来说,家庭尊严是大局,这比个人在家庭中的委屈算不了什么。中国人在一个组织内,提倡委曲求全是一种个人修养的美德,这与西方民族不一样,西方民族强调人权,强调公平主义,在一个组织和家庭内不允许有半点委屈他人的言行,如果有,可以申诉,可以挑战,可以闹翻天,甚至可以大打出手。中国人没有这个传统,中国人讲究顾全大局,西方人讲保持个人平等权利。
      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讲人权尊严,但是谁也保不了一个家庭内、兄弟姐妹之间的平等和权利共享。离开家庭的很多,有的对家庭子女关系处理很好,有的却又虐待的问题。不过像闵子骞这与被后母稍有虐待的问题,恐怕法院也不会受理,但是会对她教育,不过要碰上好的法官才会这样做。
      孔子搞过司法工作的,他可能到过闵子骞家,做过调查研究,做过后母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孔子对闵子骞这样高的孝子评价,他肯定深入家庭和社会调查过。孔子树一个榜样,也不是靠听汇报作“批文”就定了的,他非要亲自了解一下,亲自与闵子骞交谈,才会树一个孝子的榜样。

      孔子树闵子骞这个孝子,典型了五百年不倒,为什么?他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孔门学府,更不是为了他的学说,他是在为天下,为天下的百姓,为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天下的人间安定,为天下千千万万个家庭立人立论立据。
      在孔子看来,“孝”是一根线、一部经,它上串帝王将相、下串黎民百姓,无论什么人生下来后,他不能脱离孝事。人都是父母养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孝是一个穿心、穿血、穿人情的东西。天下没有孝或不弘扬孝,天下不乱才见鬼了。孝道是乾坤。孝道治国家,孝道安万民,孝道出政和。
      闵子骞是七十二弟子中排行第二位的,仅次于颜回,大约活了五十多岁,他或者对社会影响是有四十多年,闵子骞是历史上的孝星,也是天下孝星榜样,又是孔子心中的孝星。
      在战国时期的《孝经》中还没有提及闵子骞,但在后人编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闵子骞的故事。《孝经》是讲的理论、伦理。《二十四孝》是故事,是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小故事有时候远远胜过大道理,因为中国老百姓喜欢听故事,并不喜欢听大道理。故事是民间口头传播的事情,它是一个无“围墙”的教堂,老百姓通过口头传播,学到了故事里的真谛。
      故事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灵魂”不用死记硬背,一旦种入老百姓的心里,一个活生生的故事会影响人的一生。
      闵子骞这个故事在《二十四孝》中出现后,影响了一代代无数的中国人。闵子骞的孝道故事,代表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大院第一道门是“孝”。“孝”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文化。
      《论语》是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样子,中国官要像中国官的样子,必须要人人修学孝道,人人读好《论语》。
      孝道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文明之创举。“孝”是孔子对人性的最大概括,也是每一位中国人做人的最高品位要求。
      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不仅是对权贵说的,不仅是给穷人说的,不是仅给当官的说的,也不仅给君主说的,更是对天下人说,对天下之家说,对当时的当代人说,也对后代人说。
      百善先为孝,一孝生百善。“孝”是孔子的妙道,是儒家学说的妙根,是《论语》的妙门之一。三千弟子中树孝榜样,二千多年不朽,高,实在是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7-1-7 11:35:23 | 只看该作者
    读先生解读夫子孝文化,获益匪浅,尤其是先生讲到“天地人合一”不要总是从大处研究,让一方沉思良久,从小处着眼,从平凡生活着眼。“孝道就是中国的大文化,它能养育中华民族之大气。中国人只要孝心不腐、孝道不烂,干什么大业都是有希望的。”细读细品,无数亮点。建议精华文章。

    点评

    道谢!  发表于 2017-1-7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发表于 2017-1-7 20:26:5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读来受益。文化内涵丰盛,解说诠释到位。

    点评

    道谢!  发表于 2017-1-7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发表于 2017-1-7 21:06:1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的哲学是孝道的哲学,中国人的理念是孝道的理念,大中华人的基因是孝道的基因,孝道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孝道是人根,孝道是人种,孝道是人心,孝道是国根。”
    精 有力度的佳作,文章自始至终正能量满满,读后心灵受到启迪,欣赏老师佳作,支持精华。

    点评

    道谢!  发表于 2017-1-7 2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16 03:46 , Processed in 0.09671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