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伯元 于 2013-5-14 11:24 编辑
君山银针的三起三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一个高高的玻璃杯,注上温度合适的水,看她在水中起起落落,似看一个漂亮的女模在T型台上来来去去。 黄茶出身的君山银针,常常被人认为是绿茶。久了,卖茶的人就当绿茶卖;久了,做茶的人也不按黄茶做,省了一道闷黄的工艺;再久,买的人和卖的人就都模糊了,颜色绿不绿倒成了一个验货的标准。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么堕落和埋没的。 茶商们常常更关注茶价的起落,他们对杯子里茶叶的三起三落没有产生什么审美的需求,而仅仅是把她看作是吸引茶客买茶的手段,这让黄茶出身的君山银针确有难言之苦。 若是说人三起三落,那是很不简单的经历,邓小平可以算一个。京剧《杜鹃山》里的乌豆(雷刚)唱到:三起三落,几经风浪,有多少好弟兄血染山岗……所以,三起三落都有血的代价。 观君山银针在杯子里的三起三落可以发现,有刚开始沉下去的很快就上来了,有沉到一半就上来的,也有一直在上面不沉的。有上来一次下去两次的,有两上三下的,还有最启发人的就是开始一直不下去,最后下去就不上来了,沉到底。 茶叶自身吸水造成三起三落的原因不赘述了。从中解读人世间的道理却不能不谈。 常常有出家人还俗的,还有还俗了又出家的,与君山银针的三起三落颇为相似。可能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不知道佛门是干什么的就勇敢地进去了,到了里面还不知道要干什么,清规戒律很无味,不如红尘中热闹,抗拒不了食色的引诱,就跑出来了。之后,知道佛门是干什么的了,精神准备和理论准备也有一些了,于是,再冲进去,但旷日持久的清修哪天才看的到开花结果,不久,道心不固,打了退堂鼓。倒是一些半路出家的,该拿起的拿起过,该放下的也都放下了,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准备,毅然决然地走进佛门。就像那棵茶叶,开始一直不下去,最后下去就不上来了,一直沉到底,不开悟就勇往直前。 出家人是这样。红尘的人也一样,人同此理。 风风火火的人一般缺少韧性,默默无语的人常常胸有成竹。说干就干的人看似果断,但说不干就不干了也很“果断”。当然,论定一个人,除了性格,还有学养、胸襟气度等等因素,不是可以一以盖之的。 透过品茶可以同比人世间林林总总的事物,没有好坏之分,但有现象之别。 君山银针的闷黄工艺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这个工艺就不是君山银针,这道工艺是茶农们的创造,自有它不为人知的秘密,上苍厚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继承得更好呢? 像那根茶叶那样,我们可以不看三起三落的形式,但我们不能不要黄茶的内容。沉下去,就为了把黄茶的工艺发扬光大。 当然,内容圆满之后,三起三落的形式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沉静,让我们修身,从而减少现实生活中因无明而造成的三起三落,我们也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