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绎史》中《诗经》故事
【原文出处】
春秋第八(郑厉公篡国)
【组诗之一】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①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②
①诗经·国风·郑风;《诗序》:《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婚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候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②诗经·国风·郑风;《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故事之一】
公元约716年(鲁隐公7年)。之前,伯爵郑庄公姬寤生为缓和与周朝廷矛盾,将世子姬忽作为人质寄居王城。时下,宿敌多年陈、郑两国结盟修好,侯爵陈桓公妫鲍提议把女儿嫁给郑世子姬忽。郑庄公同意联姻,隔年,周历四月初六,郑世子姬忽亲自到陈国迎娶陈国姬姓妫氏,食宿第八天启程回国,三天后到达郑国。当时,护送新娘到郑国的陈国大夫陈针子,看到太子姬忽,于成婚后,再去拜谒祖庙,禁不住叹息道:“这先后顺序不合礼法啊!如此不敬畏祖宗,怎么能子孙繁盛呢!”
公元前714年(鲁隐公9年)。北狄屡犯郑国边境,郑庄公决议御敌,忧心忡忡说道:“他们都是游族散兵,惯常来去无踪。我们是车马布阵,怎么才能打击他们呢?”郑庄公次子姬 突回应道:“我们可以先派打仗勇敢而性情并不刚烈的将军,迎头痛击他们,故作失败诱敌深入。北狄人性情粗鲁,出兵轻率,军队松散,官兵贪婪而不团结,打胜仗彼此争功,打败仗互不相救。他们先锋一旦打胜仗,必定冒进;冒进遇到埋伏,必定溃逃,而后面部队不接继,必定失败。我们布下伏兵出击,即可获胜。”郑庄公依从公子突的战略战术,一举击溃入侵的北狄。
公元前706年(鲁桓公6年)。北狄攻击齐国。侯爵齐僖公(齐厘公) 姜禄,请求郑国派兵支援。郑国派世子姬忽率师救齐,最终打败北狄军队,并将捕获的敌军兵将和军械献给齐国。当时诸侯各国部队在齐国边境集结声援,齐国战胜北狄后统一答谢出兵协助的诸侯各国,并且按照爵位高低,鲁国居首位,郑国居末。郑世子姬忽自持救齐郑国功劳最大,因受到如此冷遇,十分不满,借故列兵鲁国郎地。当时,齐国公主文姜还没有和鲁国定亲,在此之前,齐僖公曾经向郑国提亲,要把文姜嫁给姬忽,遭到姬忽拒绝。当时郑国大夫询问太子姬忽拒绝齐国婚姻原因,姬忽回答:“诗曰‘自求多福’。每个人都适合自己的婚姻佳配,我只需要自己争取,依傍大国,非我心愿。”正当姬忽帮助齐国战胜北狄之际,齐僖公又一次向姬忽表示愿把女儿嫁给他。郑国丞相祭仲奉劝太子:“同意了这门婚姻吧!你父亲宠爱的人太多,你下面三个弟弟都可能继承王位。你若没有大国帮助,王位也保不住啊!”姬忽对此不以为然,并表示:“往年,对齐国没有任何功劳之前,我已经拒绝过娶她。现在我率兵救齐有功,若此刻同意这桩婚姻,人们会怎么议论呢?”于是,姬忽用父亲郑庄公名义,委婉谢绝了齐候。
【夹叙夹议】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第八回“立新君华都行贿 败戎兵郑忽辞婚”中,将《左传》记载郑国抵御北狄时,郑公子姬突的一段话,嫁接到郑太子姬忽带兵援助齐国打败北狄章节之间。此等文艺化演绎,虽能够彰显姬忽的文韬武略,但已经淡化了姬突心思凝重、诡计多端的品性。
郑太子两次拒娶齐姜的故事,从史册记载的相关言论上,可看出:作为太子的姬忽,爽朗直率,英俊洒脱,身上远没有皇亲国戚于出生便带来的“官宦戾气”和“厚黑心态”。反观姬突,针对北狄骚扰郑国边界问题,仅从他诱敌深入战略上,足见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华,亦由此可以了解其后“篡国夺权”一事,即便有身边人员怂恿、鼓动和助力……然而,真正有“狼子野心”者,还是姬突本人。或许因于此,处于宋明礼教高压态势之下的冯梦龙,单论姬忽辞婚之事,联系春秋故事,特别针对《诗序》中凡“诗经·国风·郑风”都视为“刺忽”论调,故引诗一首:“丈夫做事有刚柔,未必辞婚便失谋。试咏《载驱》并《敝笱》,鲁桓可是得长筹。”(摘自《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编[清]蔡元放校订齐鲁书社1993第一版P44)
【组诗之二】
萚(音“驼”义“枯草、败叶”)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①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②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③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④
东门之墠(音“善”义“土坪”意“广场”),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⑤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诗经·国风·郑风;《诗序》:《萚兮》刺忽也。不倡而和也。
②诗经·国风·郑风;《诗序》:《狡童》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
③诗经·国风·郑风;《诗序》:《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也。
④诗经·国风·郑风;《诗序》:《豐/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
⑤诗经·国风·郑风;《诗序》:《东门之墠》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奔者也。
⑥诗经·国风·郑风;《诗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⑦诗经·国风·郑风;《诗序》:《子衿》学校废焉。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故事之二】
公元前701年(鲁桓公11年)夏,郑庄公病世,享年57岁。郑国丞相祭仲(名足),深受郑庄公信任,大权在握。当初,祭仲一手操办郑庄公与侯爵邓国婚事,曼姓邓氏生太子姬忽。郑庄公去世,祭仲主张立世子姬忽继位。姬忽即郑昭公。郑庄公后娶公爵宋国姞姓雍氏,生公子姬突。宋庄公对姞姓雍氏宗族恩爱有加,郑昭公姬忽继位,其弟姬突躲避宋国。宋庄公引诱郑国丞相祭仲到宋国后,威逼道:“如果不把姬突推上王位,即刻杀了你!”祭仲屈服,宋庄公与姬突约定助其继位后纳三城岁百璧,祭足、姬忽和宋国盟约。秋季,周历九月十三日,祭仲借故宋国大兵压境,驱逐郑昭公,姬忽逃亡卫国;九月二十五日,祭足迎立姬突为国君,即郑厉公。
公元前699年(鲁桓公13年)。宋庄公屡次催促郑国革城纳壁,郑历公不堪负重,与宋交恶。隔年冬,宋国联合齐,蔡、卫、陈诸侯,进攻郑国,拆郑国祖庙椽子,归装于宋国城门,以示泄愤和羞辱郑国。
公元前697年(鲁桓公15年)。郑国祭仲专权,郑历公深恶痛绝,与祭仲女婿雍纠密谋鸠杀祭仲。雍纠妻子获悉后,回家问其母亲:“父亲与丈夫谁更亲近?”祭仲妻子回答女儿:“任何人都可能是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个。”于是,女儿向母亲说出女婿可能陷害岳丈的事情。祭足知道后,杀死雍纠,弃尸郊外。郑历公知雍纠失败,愤恨道:“泄密妇人,死有余辜。”其夏,郑历公出逃蔡国。祭足复迎姬忽回国,郑昭公复辟。
【夹叙夹议】
郑盛致乱而势颓,始自驱忽立突。大臣擅权,外戚干政,祸国殃民。春秋故事,明鉴高悬,汉唐明清,屡步后尘。春秋笔法,诗歌讥讽,能耐几何?!
【组诗之三】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①
①诗经·国风·郑风;《诗序》:《扬之水》悯无臣也。君子悯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忘,而作是诗也。
【故事之三】
公元前695年(鲁桓公17年)。当初,郑庄公准备重用高渠弥之际,世子姬忽出言阻挠,郑庄公没有采纳世子意见。高渠弥明了其事,对世子一直心存忌恨。郑昭公再次继位,高渠弥惧怕昭公有一天会不利自己,寻机杀死了昭公,与祭足立公子姬亹。因姬亹死后无谥号,世称郑子。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18年)。因郑昭公姬忽被杀,齐襄公在接近郑国的卫地首止(首乡),汇聚诸侯盟会,商讨郑国弑君之罪。郑国也收到邀请,郑子姬亹决定赴约,祭仲阻止,子亹不以为然地说道:“子突还在国内栎地,即便我不去,他们也会为了子突,来进攻我们。我不如自己过去,尽快把这事了结了吧!”祭足称身体不适留在国内,高渠弥随从子亹赴约。
据《史记》讲,齐襄公与子亹还是公子时候,两个人曾经交手,原本存有私怨。所以,子亹到达诸侯会盟的卫国首止后,据《左传》记载,齐襄公杀了子亹并车裂了高渠弥,而《史记》描绘如是:“子亹至,不谢齐候,齐候怒,遂伏甲而杀子亹。高渠弥亡归,归与祭仲谋,招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夹叙夹议】
作为“诗经·国风·郑风”中主角人物,“子忽之死”确乎昭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故有《韩非子·难四》中,起于“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而有“……诛既不当,而以尽为心,是与天下有仇也。”之感慨。所以,高渠弥因私怨杀郑昭公被车裂,齐襄公杀子亹、高渠弥,貌似公道人心,实属专横跋扈、残暴无度。齐襄公虽为戮,不亦可乎!
反观郑子赴死,经《史记》添枝加叶,似乎在凸显子亹的轻狂肤浅,抑或真实的郑子亹,原本淡薄权势,不图苟且偷生,故能坦然处之。由此,再欣赏《扬之水》,隐喻的应是郑庄王身后四公子轮替立位的生死故事罢了。俗话:“兄弟反目,祸起萧墙。”所以,《扬之水》中的诗情画意,可理解如下:
激流冲不走成捆的荆条,你我终归是手足兄弟啊!
不讲信义人说的那些话,不过是蒙骗你我的谎言。
激流冲不散成束的柴草,你我终归是手足兄弟啊!
不讲信义人讲的那些话,连黎民百姓都不敢当真。
【组诗之四】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音“因都”义“外城门”),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音“如驴”义“茜草”),聊可与娱。①
野有蔓草,零露漙(音“团”意“露水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音“瓤”意“露水浓”)。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②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音“坚”义“大泽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③
①诗经·国风·郑风;《诗序》:《出其东门》悯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诗传》:郑有贞士,宜其室家,不染淫俗,赋《出其东门》。
②诗经·国风·郑风;《诗序》:《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
③诗经·国风·郑风;《诗序》:《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
【故事之四】
公元前682年郑国权臣祭仲逝世。两年后(鲁庄公14年),一直借助宋庄公兵力,蹲踞栎地的郑厉公姬突决定用武力复位。军队,途经大陵,诱捕了郑国大夫傅瑕。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使你回国再登君位。”郑厉公与傅瑕盟誓,便把他释放了。傅瑕回去后,杀死郑子子婴(又名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接纳郑厉公回国。郑厉公回国后,便把对君王存有三心二意的傅瑕杀了。
【综合评析】
“绎史”相对“正史”而言,旨在捡漏补缺,充实完善,还原真相。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为何?实则“明辨是非”,亦属“批判评价“;常言”春秋笔法而微言大义“之为何?貌似“咬文嚼字”,实为“嫉恶扬善”,树立“道德文章”。
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说过:“卫与郑是诗人们所公认的‘靡靡之音’的生产地。至今‘郑卫之声’尚为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然《郑风》中情诗诚多,而《卫风》中颇少,较之陈、齐似尚不及。郑卫并称,未免不当。”(摘自《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上)》郑振铎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p45-46)
关于“诗经·国风·郑风”中上述所列诗句,恰是梁启超先生在《<诗序>之伪妄》一文中,借以痛斥并嘲讽自两汉以来,封建卫道士一直蒙蔽在《诗经》上那层“自欺欺人、信口雌黄、虚张声势”伪善面纱的事实证据。梁启超文章中写到:“若细按其(指《毛诗序》)内容,则捧腹喷饭之资料更不可一二数。例如《郑风》见有‘仲’字则曰祭仲,见有‘叔’字则曰共叔段。余则连篇累牍皆曰‘刺忽’、‘刺忽’。郑立国数百年,岂其于仲、段、忽外遂无他人?而诗人讴歌,岂其于美刺仲、段、忽外遂无他情感?凿空武断,可笑一至此极!其余诸篇,大率此类也。故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毛序》拉杂摧烧之,其蔀障不知所极矣!”(摘自网络“《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作者王庆、曹顺庆)
《绎史》忠实国学经史道统,在援引《诗经》语句之后,附录《诗序》评语,用于补辍历史故事,进而表明见解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