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天读点书(随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2-7 09:25
  • 签到天数: 307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6: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不老神爸 于 2017-11-16 18:27 编辑

    《秋天读点书》

    九月,别了酷暑,天舒服起来,身体却出现了些状况,进出医院几次,后略好。
    进入十月,秋深了,树叶开始显老,再过段时间,我想,它们有的就会转黄,有的或慢慢变成红色,这样一来,离落叶也就不远。
    这段时间看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史铁生作品精选》、北京文艺出版的《张爱玲散文集》、孙郁的《民国文学十五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等。



    读史铁生的作品,心情难免大起大落,且落下的多,看着看着,往往会不经意的就停下来,思索起他的大难大病人生。最爱看的还是他写的《我与地坛》,这一古园在他笔下有些奇特,让他遇见一些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在经历与看见了平凡但久久不会忘记的事。从幼及长,时光给地坛和他一种物化和秩序,一切在变与不变之间,他自己的生命便在这个古园中一点点打开,离去后,成为记忆。
    也喜欢看他写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了两遍,这种半是小说半是散文的文字,让看者情感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作者特殊情感拿捏的精准,想这又是思想与情感驾时光之碟遨游的果实,他写到了情的温暖,生命的痛。古老社会体系中许多东西们痛是深深的,文笔却是浅浅的、遥远的,但已够厚重。也读完了他的书信体文字,闪烁着他的思想,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的解读,从一个轮椅之人的角度,别有新意,习之有益,读后思想便开阔,懂了事理。喜欢他说:“自己是别无选择才从事写作一行”,因为青春在最狂妄的年段,突然折断了,当一个人终身离不开轮椅,便只能以写作为业,这是实话。
    我还喜欢看他的《务虚笔记》,他是这样写的:“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约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在这篇文字中他写到孩子眼中的死亡,反反复复写,写到他与他们关于树死亡后的对话,其实这是缘由他自己反反复复们经历面临死亡的时刻,免不掉思考死亡,写出面对死亡的情感。



    张爱铃的散文集,有文71篇。很多人说她的散文比她的小说好看,并说,好就好在文字更自然散淡,市井气比小说更浓厚点,我想这是指,她直说了更多的心里话,更随意走笔。但可惜的是,她的小说我没有看过,一直迴避着看,也是没有激情去看,而她的散文,看后觉得还是浅散些。讲女人,讲服装,讲戏曲,讲生活,多数留于表象,却不深入的去触摸,当然写表象写得好的也厉害,不动声色的那种。此集中只有《烬余录》写得最好,因为涉及到战争,它让我们从这个才女的角度,品味和感悟了生命面临危险时,如何不知所措,如何残喘。当然她有些短小信笔而来的散文还不错,空灵中藏有一点东西,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了日常的琐碎。如,《迟暮》、《秋雨》、《说胡罗卜》等。当然写得最好的还是《忆胡适之》,写出了文化旗手的悲哀。
    张爱玲从事写作的因果,在我看来,与史铁生正好相背,她其实有许多可选择的生涯,却偏偏陷在写作里,不作自拔。她说,自已的第一篇小说完成于8岁,后便一路写下来,由此看来她是自觉自愿地写东西的,除此便什么也不会做,也不想去做。这是典型的一种孤独主义,变成为文字,冷与漠,相携而行,最后终成一家。



    《民国文学十五讲》是我看得最为投入的一本书,仿佛亲历了在教室里聆听孙郁教授的讲课经历。这十五讲,讲讲出彩,其中最为受益的有《旧诗词的余晖》《鲁迅的暗功夫》《沈从文的希腊小庙》《学人笔记》《旧屋檐下的张爱玲》等。

    如《旧诗词的余晖》,讲了一段没落期的文字形式。想当年新文学正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但旧文学,仍不会也不愿也不该即刻退出历史舞台,并以夕阳般绚丽调节着人们心态。其实,当时写旧体诗的,也多是新文学中的骁将,此如鲁迅,比如周作人。1934年1月13日,周作人作“牛山体”打油诗,自嘲了自己五十寿辰的感受。
    他的诗如此写到: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随手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大概他觉得尚不过隐,二日后他又作一首: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孤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这第二首把自己五十的妙处全然呼出。两首诗后来发表于《人世间》第一期,谁知这游戏之作发表,一时轰动文坛,引来和声一片,刘半农、蔡元培、胡适、林语堂、钱玄同等也按奈不住,作诗相和。

    蔡元培的和诗:

    何分袍子与袈裟,天下原来是一家。
    不管乘轩缘好鹤,休因惹草却惊蛇。
    扪心得失勤拈豆,入室婆娑懒绩麻。
    园地仍归君自己,可能亲掇雨前茶。

    胡适先生的和诗也很俏妙:

    先生在家像出家,虽然弗着倽袈裟。
    能从骨董寻人味,不惯拳头打死蛇。
    吃肉应防嚼朋友,打油莫待种芝麻。
    想来爱墙绍兴酒,邀客高斋吃苦茶。

    这些文人之间互赠之诗,多多少少反映了作者心态的无奈,亦是对社会的一些不满和消遣。而可惜的是,当时在左翼作家眼里,这些就是老朽遗气之作了,列为批评之列了。

    孙郁的这本书,且有独特的文化审美观点,观点与论证新颕,所以他的评说对民国的文化作品和作者是负责任的。



    读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件又苦又累的事,因为此书各篇均为文言文,想来先生是为不损坏古代文学的原味,故如是。此书曾是,鲁迅先生1920年在北大的授课教材,故学究味较深。因看着累,所以看得少停得多,到现今只看了其中的两篇。一篇是《史家对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叧一篇是《神话与传说》。看后,直觉得这个鲁迅先生的文化底蕴真的是来源于书啊,他那14000多册的藏书中,定有文化史上的无数珠宝,从而他的文字中也闪烁出了他的审美观。在茫茫然的历史中,为我们拾掇了文学的花絮,理清了文化中小说史的开河。
    其实看着累的书,有时是压力,想看不敢看的书,会不敢看却又变着方法去看。现在看来,我看这本书也许要用一年时间,也许会两年,慢工出细活,反正没有人在后面催迫,由我这慢慢来,也是舒适的。




    2017.11.13
    来源: 秋天读点书(随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5 10:04 , Processed in 0.0736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