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车云山 产好茶的地方,一定有好山水。好山好水很多,而好山水又产名茶的地方则罕见;产贡茶的地方也不少,而有朝廷敕建佛塔以彰茶功的绝无仅有。信阳的车云山却是占全了山青水甜茶香的一片好山水。 明前茶叶赛黄金。清明前正是毛尖头采时节,又听说车云山顶唐代遗迹千佛塔重建落成,文友相约登久负盛名的贡茶村踏青揽胜。此时的车云山,山青茶绿,群峰灵秀。路边与远山,花开烂漫,野樱桃花强挺精神不舍离去,艳丽的山桃花、山棠梨花却正开得热闹,满山的野花更是多得叫不上名来,一派盎然春意。 翘望天际,山笼云雾茶笼纱,看不见车云山主峰,高山茶园好似长在天上。老茶人都把浉河区西部称作西山茶区,那是正宗信阳毛尖原产地;而车云山则是地道信阳毛尖原产地核心产区,茶史最早可以追溯的西周,是中国早春茶生长期最长的地方。可谓千古积淀,万代茶香。这里山高林密,雨水充沛,土壤富含多种益生矿物质,早春昼夜温差大,茶芽昼生夜储,聚集了很浓的营养元素,堪称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成就了车云茶无与伦比的品质,为信阳毛尖赢得荣誉的茶品多采制于此。 一进山,天空竟飘起星星点点细雨,车行至盘山公路,毛毛细雨一如纱幔一般笼罩了整个山野,越往上走,雾气越浓。真是坐看风云起。大家不免对今天的行程有些担忧。其实,换一种心情,蒙蒙细雨中的车云山,却有一种诗意的朦胧之美,让人犹如置身烟雨江南。山上的梯带茶园一片连着一片,漫漫云雨里茶香暗溢。微风吹过茶山,风带着新茶的芬芳;山泉流过茶园,一溪清茶流香山外。即使你不懂茶,也会陶醉在春风细雨中弥散的茶香里。 早春二月,小山茶已经大采,而平均海拔六百四十米的车云山上,茶园才是新芽初长成。刚落成的千佛塔,使得车云山这片人间胜景平添了佛家灵性。我们迎着细雨,沿着林中贡茶古道拾阶而上,移步即景。眼前一泓仙泉从山中咕咕而出,穿过小石桥潺潺而下;据传还是千佛塔僧人发现此泉,用它泡茶香高持久,回味悠长。 走在车云山的分水岭上,可以一步跨在豫鄂两省。远眺千佛塔,巍然耸立在山巅的云雾飘渺之中,见证着车云山茶事的风风雨雨。山的西边就是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那里。中国茶发乎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是一部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到品赏,由品赏到文化的独特历史。以古时自然环境和条件,神农氏徒步开始尝百草之旅,必是从家门口就近先登车云山,最早在这里发现了茶叶及其药用价值的。 唐《地理志》记载:“义阳(即信阳)土贡品有茶”。据传武则天称帝后移都洛阳,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日夜辛劳患上肠胃疾病,久治不愈,饮了车云山供奉的毛尖茶后疾病顿消,女皇凤颜大悦,于是赐银在车云山顶修建千佛塔,以彰茶功。饮茶很快从皇亲国戚中传播开来,一时引为国饮。车云山村因此被列入《中原贡品“保护名录”》。 车云山茶近现代的辉煌更加真实可信。1915年,车云山茶以“信阳毛尖”之名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在春暖花开的1956年,车云山人在千佛塔贡茶园和附近新栽培的茶园采摘了最好的鲜芽,炒制了明前毛尖,寄给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当年8月23日,毛泽东委托中央办公厅回信致谢,并寄来一批关于茶叶种植的书籍,留下了一段茶史佳话。1990年,车云山茶园采制的茶叶代表信阳毛尖参加国优评比,品质盖过西湖龙井茶,以总分第一获得金奖。车云山茶是信阳毛尖的精华和代表,真是名不虚传。 回过神来,放眼群山,座座山头漂浮在云海之中,忽隐忽现,如在仙境。如果说烟雨中的车云山尽显一派天堂神韵的话,那么,烟雨中的千佛塔则充满着宗教的神秘。登上山顶,绕千佛塔一周,耳边仿佛传来悠远的梵响,一种虔诚的超然气场控制了心灵,心底平生一种对佛的景仰与敬畏。茶从药用到饮用,最早也正是从寺院僧人开始的,饮茶因而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清雅形式。这也是人与茶与佛的一种缘分吧。 下山时分,但见青山衔黛,风吹动山腰间的云雾,飞舞转腾,犹如车轮滚动,据说车云山就由此得名。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梯带,宛若淡雅的绿色织锦,团团相衔,绕山而长,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采茶女散立在像雨像雾又像云的纱幔里,一双双巧手在团团茶树枝头舞动,兰指轻拢,摘下一片片新茶嫩芽,烟雨中的车云山更加生动起来。此情此景,让人心中不尽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车云烟雨胜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