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大明朝初期,京城设置在南京。皇家有个名叫“白华”的公主,她下嫁给泾县榔桥镇内一个村子姓郑的人家作媳妇,当地人为表示感谢圣恩,彰显荣光,故而将这个村子从此叫白华村。距白华村西边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自然村子叫郑村,两村之间有一条小河相隔,这条小河叫丹溪河。据史载,古时候郑村与白华村同属一个属地管辖,郑村现在叫河西行政村。当年郑村有一家姓郑的农户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字叫郑钦,小儿子名字叫郑锐。郑家家境尚可,两个儿子从小就进入私熟读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苍天不负有心人,兄弟俩长大后,进京城赶考,兄弟双双金榜题名,均考中了进士,鲤鱼跃上龙门,皇帝闻讯,龙颜大悦,敕封两人为官。
哥哥郑钦担任的是京官,历任光绿寺卿、应天府府尹等职。应天府就是京城南京,府尹就是管理京城的最高长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管理京城的一把手,是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官职。弟弟郑锐的官职要小一点,他当的都是地方官,历任陕西道御史、严州知府、湖广副使等职务,都是从四品上下的官职,因此比郑钦的官要低两三个级别。这里需要说明是,白华公主嫁到郑家为媳,究竟是嫁给了哥哥郑钦,还是嫁给了弟弟郑锐,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有关史学专家考据推断,白华公主嫁给应天府府尹郑钦的可能性较大。
白华公主从京城南京下嫁到郑家后,全家老少奉为天人,派数名丫鬟、佣人听从使喚,小心翼翼,精心服侍,生活上处处伺候的非常周到,白华公主无忧无虑,很是满意开心。可是不知咋的,时间长了,白华公主的身体逐渐消瘦,精神委靡,脸上憔悴,整天人显得病恹恹的。吃饭无味,饮茶不香,也没有了年青人应有的芳华活力,看来公主似乎是生病了。见此状况,家里人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去县城召来名医,给公主诊断治疗。经过医生一番望、闻、问、切,医生确诊,认为公主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导至生病。家里人忙问医生咋办?医生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公主从小生活在京城南京,初来泾县,不服水土,故而生病。建议从南京运水来给公主饮用看看。
于是,家里人急忙听从医生的医嘱建议,立刻准备运水的车辆、马匹、盛水器具,并安排护卫、民伕,前往京城南京皇宫去运水。
数日之后,京城皇宫的饮用水运来了,家里人马上给公主饮用,並且在公主的饮食、饭菜、茶水里,全部换成京城皇宫的食用水,如此几天之后,说来也奇怪,公主饮用之后,身体逐渐康复,人也精神多了,恢复了刚来时的身体状况。从此,郑家便长期派人从南京运水,以保证公主的饮食需求。当年京城南京距皖南泾县的路程,大约有5~6百里,并不算太远,运水的护卫、民伕长年累月往返南京与泾县郑村,长途跋涉,确保公主的饮食水源源不断的供给。尽管如此,由于当时道路的崎岖不平,还有车辆马匹的损耗,再加上雨雪天气不便前行等种种原因,有时候,运水的队伍便不能按时到达泾县郑村,所以常有断水的情况发生。每当公主快要断水之时,郑家就非常着急,便马上派人去途中接水。经常去接水的地点,也就是距郑村最近的一个地方,人们便叫这个地方为“一接水”。有时候,在一接水这个地方没有接到运水的队伍,派去接水的民伕便再向前面走一段路,于是那个地方便叫“二接水”。以此类推,于是便有了“三接水”、“四接水”等地名。时间长了,由于方言的原因,再加上是口口相传,“接水”两字被念白了,民间便称之为“一脚水”、“二脚水”、“三脚水”、“四脚水”……等等。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古时候从南京到皖南泾县榔桥镇郑村,由于道路崎岖,状况不好,对长年跋涉运水的队伍来说,可以说是山高路远,艰苦难行。泾县属于皖南山区,自古称之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从南京进入泾县境内,首先要翻越一道山岭,这个山岭叫“考坑岭”。好不容易越过考坑岭,过了乌溪,又是一座高山峻岭,当运水的民伕,吃尽千辛万苦,翻越到这座山岭顶峰时,由于长途跋涉所至,脚上穿的鞋子都磨损坏了,一双脚亦走的鲜血淋漓,痛不堪言。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座大山岭,称之为“破脚岭”。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