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緣齋.词话〗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句解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作,词的题材内容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通过一个个画面,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为了更深刻领略辛弃疾这种情怀,特对这首词句解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众说,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生物学道理?不得而知。但从生物常识而言,月亮离地面38万千米,而且缓缓地移动,这样的月亮、月光未必能“惊鹊”。实际上“惊鹊”的真实原因是:词人的行走的脚步。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仰望夜空,看到“七八个星”挂在天边。这正说明,当时的天气是半阴半晴,词人头顶上覆盖的是乌云,因此星星们都被遮住了。正因为有了密布的乌云,这才有了走到“山前”的“两三点雨”的小雨。
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众推测说:词人“着急了”、“加快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但词人在语句中并未表现出着急、焦虑的心态,反映出的却是很随意、愉悦的情绪。应当说词人对这样的“黄沙古道”夜晚还是很享受的。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无意中,突然想到:“旧时茅店”就在“社林”的边上,“社”指的是祭祀土地神的庙宇(现在,黄沙古道上确实有一个黄沙小庙),“社”之“林”是属于庙产的树林。顺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小溪上的桥,那座“茅店”就忽然出现在词人眼前。“茅店”是路上的可以歇脚、停留的“旅店”,因为比较简陋故称为“茅店”。 通常解释都采用倒叙解释这两句,先对“路转溪桥忽现”再对“旧时茅店社林边”,这样解释不太符合词语的顺序。从后段的句子,词人应当是:看到“天外”,想到了自己的头顶上,在赶到“两三点雨”,继而想到了“旧时茅店”,接续而来的就是行走中“忽现”。
词人是否在“茅店”歇脚,词中没有交代,只能由读者用思维去想象与发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词中描写的那段时间的天气是:半阴半晴、有零星小雨、气温比较舒适。那么,为什么词人没有交代是否歇脚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西江月》词谱字数限制,容纳不了更多的字数。
二、为什么不加《序》来说明呢?唯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有兴而来,兴尽而止”。
试想一下,倘若歇脚的话,就有两种可能:① 雨下大了,不管是着急还是不着急,环境气氛都和词中的氛围不协调;②雨没下和小下,词人不管是饮茶还是喝酒都是独自一人,就词人的经历而言,所能产生的只有孤独。再试想一下,倘若不歇脚,后面就有延续或终止前面情绪的两种可能。而词人选择了戛然而止的方式终结了所描写的情景,正是由于采用这种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词的“愉悦”氛围保留下来,并传递给每一个读者。应当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