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站要我参加对关不远诗友诗词的讨论,我感到很为难。其一,我对关兄的作品和风格了解很少;其二,我本人只是业余写写,眼界既窄,境界更低。因此,我只能谈谈初步的印象,可能很不准确甚至错误。如果错了,关兄和诗友们置之不理就是。 根据仅有的一点印象,关兄评诗是比较认真的。同样,我觉得他的创作更是很认真的。以下我拉杂地谈谈一些印象和感受。 用韵:善用窄韵。七首格律诗中就用了三个窄韵或险韵:五微、十蒸、十五咸。引用别人的话说:“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欧阳修说:“余六人懽然相得,羣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总之这一点值得注意。 用典:注重典故,仅人物就有:赵孟、巫咸、翁谢(文翁,坡翁?谢傅?我不清楚)、士奇,事情则更多,这都是明典;至于暗典,我就更加不甚了了了。 炼字炼句:精心锤炼,出人不意。例如:数片青山灯似“嵌”,灯像是嵌在山上,奇,但是找不出另外的替代字。又如:旧籍半车皆“似”诗,自己的书,为何不径用皆“是”诗?大可玩味。此类例子甚多,不再赘述。 谋篇布局:注重整体,特别诗尾常有精辟的点题之句。例如:“临歧几个忆花人”“点点终归不姓僧”,都值得仔细咀嚼。也许,我咀嚼后的感受与诗人的原意并不相同,但是这里确实能够引起我的思索和共鸣。 我读关兄的诗作,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苏东坡和黄庭坚。他的作品读起来有些涩,有些滞,不是那样畅顺,但是有后劲,有嚼头。 正是因为如此,关兄的诗不可能纳入诗界的主流,也不可能成为论坛上的热点。读他的诗要花时间去揣测,去思索。我承认,有些地方至今我也没有很领会他的意图和妙处。但是,从我的感觉看,这种诗远胜于那些圆熟滑腻,堆砌造作的作品。 叙述铺排:古体《观霍金葬礼而作》前叙葬礼情景,后述感触慨叹。首先是文笔沉着,绝无某些古风作者突然插入白话之弊;其次是取景得当,写的确是西土葬礼,不致混淆;再次是感情真挚,慕名,购书,怅惘,娓娓道来,自足感人,由此可见诗人功力。若说微瑕,则是前面稍冗,后面联系霍金尚不够紧,倘若题目改为例如爱因斯坦等等,似乎也无不可? 用情:两首词显示了诗人挚情的一面。《谒金门•思羁旅故地雪》怀念旅中雪景。一句“十年娇雪去”足见眷恋,下文的“心骨都付与”直是刻骨铭心。《杏花天》写对落花的怜悯。上阕极美,下阕一转而惋惜落花,“风又起时辜负”怅恨不已,余味不尽。 关兄的诗词,于清醒中蕴含着深情,于峻雅中蕴含着婉约,自成风格。 再说一遍:如果我说得不对,各位尽可反驳,尽可不理。我只是如实地说出我的感觉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