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边际效应——读《世说新语》札记之二十七
《世说新语》贤媛5:“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意思是,赵母嫁女儿,女儿临走时,告诫女儿说:“不要做好事!”女儿问道:“不做好事,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尚且不能做,何况坏事呢!”这个故事应该很早就流传。据刘孝标注引《淮南子》曰:“人有嫁其女而教之者曰:‘尔为善,善人疾之。’对曰:‘然则当为不善乎?’曰:‘善尚不可为,而况不善乎?’”这里没有说是谁嫁其女而教之,但说明了为什么不可为善,即你做善事,会遭到别人的妒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云:“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妒嫉,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刘孝标注还引《列女传》谓此赵母者即作《列女传解》的赵姬,“赵姬者,桐乡令东郡虞韪妻,颍川赵氏女也。才敏多览。韪既没,大皇帝敬其文才,诏入宫省。……作《列女传解》,号《赵母注》。” 这种“慎勿为好”的古训,大概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从来就有“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类格言。 “慎勿为好”应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感恩的边际效应”。旧时也有“升米养恩人,斗米养懒人,担米养仇人”的说法。即:在受助者心中,一开始往往心存感激,但对施助者的感激会逐渐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时,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应当。最后,受助者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旦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则对施助者报以怨恨甚至更激烈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饿了好几天的人,你给他一碗粥和一个窝窝头,救他一命,他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可是如果你天天供给他好酒好菜,养着他,他就不会再有感恩之情,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某一天你不再供给他酒饭,他就会对你骂娘,视你为仇人,甚至要找你寻衅闹事。现实中确有这样的事情。据报某位明星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后来这位明星得了癌症,由于昂贵的治疗费和因病不能演出,经济变得困难,不再资助这几个孩子,结果受到孩子家长的痛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受助者都是这样的,古训即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绝大多数受恩者,“升米”之恩足以使其终生不忘,绝不会再赖着要求“斗米”“担米”之助。帮助急难之人往往会激发其奋斗向上的志气,去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好事还是要做的。重要的是,做好事也需要智慧,不然的话不仅达不到行善的目的,甚至反而招致仇人。这位赵母教导女儿“慎勿为好”的话,是颇有道理的,是智者之言。 202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