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运涛 于 2021-8-4 16:03 编辑
汗涔涔地一番趑趄攀登,当我站在长城之上,前不见顶盔贯甲的戍守士兵,后不见热情洋溢的驴友游客,除了脚下窜来窜去的壁虎,再无更大一些的生灵,我独自置身于逼仄的长城之巅,望着远方黛绿的群山,看着起伏蜿蜒的长城,顿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感觉。真难想象,有“天下第三关”之称的将军关居然这么冷清这么荒芜! 我喜欢旅游,有时甚至事先不做任何准备,这一次就是忽然兴起,看到平谷街头有许多关于“将军关”为平谷十六景的宣传,便坐上公交车来了。公交车到了终点,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子,位于平兴公路之旁,山峰之下,很多农舍已是人去房空,没有见到饭店旅店商店,丝毫没有旅游景点的样子。 在村中,有残破的青砖敌楼,沿敌楼向山上方向,有石头砌成的墙体,这就是明代的长城吧?我没有立即去爬,而是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中一条路上,观察长城附近的环境。山谷中种植着水果,由于没有成熟,我竟认不出来是什么果,后来想,也许是柿子。 果树都在碎石与土壤中生长,路边经常有巨大的石头,庄稼地、果树林中到处是碎石,有一个石头砌成的方型的池子,也不知什么用处。其他大大小小石块垒成一个个或是坝状,或是堡状的形态,散布于密林山谷之中。 走到低处长城的墙体处,发现长城只在脚下,不规则的石头平面,用白灰填充的空隙痕迹新鲜。我向山顶爬去,只行几百米,白灰填充的痕迹就没有了,确实是原始状态的遗存,荒草与石头彼此掩护着,石头在荒草丛中,荒草在石头缝隙,长城也越来越狭窄,两边没有能当做掩体的墙垛,如果在战争时代,站在长城之上,只能成为被射杀的活靶子。有的暗红石头上有灰色的苔藓,由红色忽然联想到了血。在当年,这里驻扎着怎样血气方刚的军人,这里发生过怎样刀光血影的战斗,这里流传下怎样热血沸腾的故事,这里闪耀着怎样碧血丹心的勇猛? 万里长城万里长,我没有继续向前,随身只带一瓶水,已经喝完,口渴得要冒烟,浑身衣服被汗水溻透了,正是吃午饭的时间,肚子也饥肠辘辘了,一个人在荒山之上,稍不留神,就可能在脚下如乱石的长城上摔倒,真没有理由再冒险,我留恋地向长城奔涌的远方望去,尽管看不到,我却知道还有无数的关城,我有机会一定要一个个攀登的,这一次先下来。 我下到平坦的墙体时,遇见一伙五六个人,几个女子躲在树荫下,两个男的走到炽热的太阳光下,以长城为背景,让女子给照张相,证明到过长城。他们没有攀登,或许他们想象的长城不是这般地荒芜。 我在修复的这一段墙体上走到起点,发现有一个圆柱形的水泥建筑,绕了三百六十度,也没有发现有门,似乎是现代的炮楼。 走入村庄,许多人家的院墙都是用与长城一样的石头砌成,不知是自己去采的石,还是直接用的长城材料,石头都没有标记,看不出来的。 村中的街巷也是有名字的,在鼓楼街,青砖灰瓦的长城敌楼半颓半立,四周堆着石头和沙子,前面还围起了铁皮,拉开了准备修复的架势。 敌楼的后面,下方有一块“平谷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二O一O年平谷区政府所立,名称为“将军关抗战时期交通设施(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了北平,占领了华北,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先后成立了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的第四纵队和萧克任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其活动范围就包括将军关一带,发动和领导了冀东暴动,攻克了平谷、蓟县、迁安、玉田、乐亭、卢龙等县城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长城内外,曾经到处是杀敌的战场。正如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声中唱的:“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他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 敌楼正面一个照壁,上装筒瓦,中壁用长方砖砌出框架,中间写着“将军石关”,下砌须弥座。将军石关为明长城,进入北京段第一重要关隘,明永乐年修,正关水口历史上为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关城内东侧有一巨石高三丈余,兀然矗立,上刻“将军石”三字,为成化参将王杞所书,以纪念游击将军立此石指挥众将士击溃敌进攻之壮举,将军石关由此而得名。 石关剩有残垣断壁,高约六米的基座.靠楼城墙内侧有一券门。券门左下角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二OO六年国务院公布,名称就是“长城-将军关。” 券门右侧有平谷区政府的“重修将军关长城碑记”,文中介绍:将军关长城为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万里长城北京市最东端,是市内唯一石长城。蜿蜒于山巅之上,峰峦叠翠。将军关则是北京东部第一重要关口,地处两山相峙之谷,形势险要,雄奇壮观,为要冲之地。始建于明永乐二年,隆庆三年又经蓟州总兵戚继光重修。关南侧有一天然柱形巨石,高七米,是守关将军点名处和指挥台,名为将军石,故又称将军石关。作为“33亿”抢险修缮工程,北京市文物局投资134万元,于二OO二年八月工程启动,修缮4座敌台及500延长米墙体。 从铁皮的空隙进入封闭不严的没有人施工的施工场地,踩着石块,走到券门门洞,离地面有距离,迈了上去,正中有块半圆形的石头,是支撑门用的,两侧有插门闩的槽,有台阶,可登到楼顶,上面很是平坦,墙垛、炮台等设施已经没有了,不知什么年代什么原因都不见了。南侧天然柱形巨石依然还在,但字迹已漫漶不可寻了。 岁月可把石头上的字迹抹去,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长城记忆不会抹去。 长城从来不是闭关锁国的围墙,最早修长城的秦始皇,最大规模维修长城的明成祖,他们所在的时代,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纵横天下,岂有敌手!他们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是为了偷懒或懦弱一些的子孙后代,修起的一道“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防护墙。做为一个国家,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坚固的长城是拥有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武之师,只要不自毁长城,中国永远不畏惧任何强敌,会永远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要国乱思良将,不要遗忘每一段长城,不要丢弃每一寸领土,不要“辽海燕冀,汉奸何多”,要记住“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长城,终会有更多的人记起并如我一样来此缅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