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4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21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
序言: 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的类型,各种不同类型的流派及诗歌团体便应运而生。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终。有的诗歌流派如昙花一现,瞬间即逝。又被其他崭新的诗歌流派所替代,所瓦解,所解体。但是,无论某种流派的生命如何短暂,她都宛如流星一般在世界留下不灭的痕迹。因为每个诗歌流派的终结或瓦解,按照黑格尔的逻辑体系的分析,实际上都是在为下一个或者说未来的某一个流派的到来做准备。或许这个时代的到来是遥远的,但是他的影响却从来没有中断。苗洪曾经说过,关于任何诗歌流派或主张的解体与瓦解,都只能是永远不彻底的事情。
在那遥远的某一历史时期,中国曾经诞生了边塞诗人,羁旅诗人或者说其他的诗人类型。但是,这些诗人的概念却不一定包含某种意义流派的元素及属性,而是一种随机的产物而已。如边塞诗人,羁旅诗人等包含流浪或流放属性的诗人,现在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界限的明确与划分,我们可能在今天把这种意义的诗人称为旅居诗人。而实际上,我们整个世界范围内,诗人之所以特别注重故乡情感,完全是因为其具有旅居的经历。或因为求学,或因为谋生,或因为情感,或因为追逐,或因为生命的流动追求,或因为纯粹为诗歌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将诗歌称为流浪的文学艺术。
关于边塞诗人,羁旅诗人的概念,实际上很难从诗歌创作的本身内部环境寻找其中的理论解释,也不能解释为一种具体的诗歌流派。纯粹是外部环境而导致的写作模式。另外,是否所有具有旅居经历的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是否都可以称为边塞诗歌或者说羁旅诗歌,在划分上也不是很明确具体。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理论界定。如果要求证这两者到底是什么诗歌类型,唯一的依据就是这些诗人流浪或者说是曾经流放过。除此以外,我们在分析研究学术界关于诗歌流派及其诗歌现象的研究工作时,很明显可以发现他们把主要的工作日程集中在如何引导诗歌的欣赏方面。当学术界仅仅只是把诗歌理论的定位放在如何讲解诗歌内容的时候,无疑就是贬低了伟大读者的诗歌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本篇论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我的文章《苗洪:关于现代是否存在“羁旅诗人”的问题》的姊妹篇——绪言。
《一》正如我曾经在另一篇关于羁旅诗人的文章中所说,关于现代诗人不再被冠以羁旅诗人称号原因的推论。我们从关于羁旅诗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等概念是形容羁旅诗人的关键词。尤其是或被贬赴任途中这一状况对于今天的诗人而言,基本不再存在或者说我们对于不同政见者的态度十分明显,所以,今天如果继续使用羁旅诗人的定义划分诗人的群体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
而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被贬赴任途中所体现的不同政见性仅仅是属于中华民族内部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并不存在地域歧视或特别意义的不同政见状态。因此,我们目前针对羁旅诗人的客观态度是,承认其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但是这种诗歌在情绪上所保持的其实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原则立场。同时,由于这类诗人关于诗歌意境的处理仅仅属于某种应景或即时性的主观思考并非是某一诗人潜意识当中固有的诗歌立场,所以并不是诗歌思考的理性过程。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许多诗人在境遇改变之后马上就会抛弃此类诗歌主张的现象得以证明。由此可以看出,边塞诗人与历史上羁旅诗人的经历及其创作思考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边塞诗人在诗歌写作中所追求的境界比较壮烈,气势磅礴而辉宏。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来到异乡生活,工作,写作的诗人比比皆是。特别是对于南方的诗人来说,由于地域的关系,很容易在边陲地区安家立业并继续从事诗歌写作。就我个人所熟悉的诗人于坚,朱零,刘年,帕男,篱笆等诗人,都是离开故乡到另一个新天地生活,工作的诗人。于坚则是一名从云南到北京,然后又回到云南的诗人;朱零则故乡在浙江,后来在云南生活将近20年之后又调动到北京工作,刘年则是从著名湘西走出的青年诗人。帕男则是一生流浪最终定居云南。篱笆则是从湖南到广州任教的女诗人及其作家。
如果要问我们这篇论文建构的基础是什么,这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因为在今天中国的版图上,边陲依然存在,边疆依然存在,诗人流浪的本性依然存在。或许今天意义的边塞已经不再是充满烽烟的和平疆域,或许今天的边陲充满了鲜花与春天,但是,诗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诗歌思考与创作实践,我们绝对不能说,今天的这种来自疆域地区的诗歌就不再是边塞诗歌。我们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就是,在有生以来关于边塞诗人的介绍中,并没有引入与之相应的诗歌概念——边塞诗歌。因此,我们无法抹去边塞诗人依然存在的事实。他们不仅继承了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也继承了当年边塞诗人强烈的浪漫主义元素。 边疆收留了诗人的灵魂,也收留了他们的生命与躯体。系列片《唐之韵——唐诗》仅仅只是告诉了唐代诗歌的辉煌盛况,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继承去发扬。
《二》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一起随着该电视片就边塞诗人做出的一系列描述,去走进边塞诗人的神秘世界。1,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锱传下来六首绝句.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乐工唱的是乡下人听的乐曲。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掌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绿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这种诗只有盛唐人写得出来,也只有盛唐人能这么微笑着来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另一个重要的边塞诗人李颀,也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王维在《赠李颀》诗中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李颀最著名的诗是《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习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难能可贵的是,李颀不但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汉族士兵,同时还看到了“胡儿眼泪双双落”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苦难。“胡儿眼泪双双落”再用“胡雁哀鸣夜夜飞”来衬托,胡雁哀求鸣与胡儿落泪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是多么钻心刺骨的审美刺激力!李顶的这种思想境界,是其他反战倾向鲜明的边塞诗人所没能达到的。就为了这句话,中华儿女也应当在心灵深处塑一个巨大的铜像来纪念他。
2,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掼取公卿”。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司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加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行歌》描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从三车时期以后人人套用的老诗题。高适这一首虽然也还是写了“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但冲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的限制,从战士出征时的心态、战事的紧急、战争的残酷、到军中甘乐不均、征人思归与对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坏扣一坏组织在一起。这首诗就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进行曲,节奏强劲而双沉着,声势浩大,使人听了由不得会精神振奋起来。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七绝不多,但有几首也能于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残淡凄凉: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在这各气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凌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