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丕称帝后,曹植曾几度被贬,最后封地为陈郡为陈王,后人称他“陈王”或“陈思王”。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他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植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惟曹植、李白、苏轼此三人。
曹植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尤其是七步成诗之捷才更是传为美谈。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是在豪奢生活中度过,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是在不断被挤压迁徙中度过,他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