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姜新上市 清清慈湖水
(图片选自网络,诚谢原作者)
陆续上市的姜,俗称三姜:嫩姜、子姜、新姜。 又嫩又新的子姜,在菜市场上显得非常显眼,鹅黄色的子姜,鲜红的姜芽,鲜嫩水灵,稍加烹饪吃起来清香鲜美,这子姜,足可以撑起一个时令菜肴的角色,正是当下家庭主妇的首选。 说起生姜,就会使我对小时候的一些回忆。我家经济条件差,全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老五,我是个很廋小体弱的孩子,还常有头痛寒热、肚子疼等毛病,妈妈总会把生姜切成姜末泡红糖茶给我吃,妈妈说,我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肚子里有小虫虫在作怪,吃了红糖姜茶肚子就慢慢不疼了,寒热也会消除。我吃着有辣味的甜姜茶,感到妈妈就是我的保护神。 我爸爸是农村里的土厨师,村子里有婚丧喜事,他总去帮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个拿手秘菜:“糖醋嫩姜”每当新姜上市季节,从地头插种的生姜处挖些新姜,拿回家做一盘“糖醋嫩姜”,吃一口清脆甜美,香辣开胃,让全家一饱口福。可惜的是,这《糖醋嫩姜》我们难得吃到,一来嫩姜季节短暂,二来为了节省开支,那时的农村贫苦农家是没有另花钱的,靠鸡屁股掉下来的换成钱才能买些酱油盐等。白糖根本看不见的。《糖醋嫩姜》比‘腌酱姜’要花更多的嫩姜、油、糖,花更多开支更多的钱。难忘的“糖醋嫩姜”只能长久的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 我家在杭州湾南岸,到慈城北的慈湖中学相距四十多里路程,中间要三次翻山越岭,交通非常不便,我只能寄宿在校就读,一个学期能回家二~三次就不错了。每次回家妈妈都为我准备了一些菜带回学校以节省餐费开支,最常带的菜有“霉干菜”和“酱腌生姜”。就是在生姜里放些豆瓣酱煮熟了的“菜”,虽然没油水,却也有香辣鹹味,能下饭,我也爱吃,这也应验了“饭不香,吃生姜”的俗话。“姜”就成了我慈中求学的常备菜肴。那时根本不考虑菜的营养,也不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的道理,只知道能省钱,可减少生活开支,‘姜’帮我上学。 因为从小吃惯了姜,对姜的美味我情有所钟,现在我家里也常备老伴制作的“姜”,比我小时候带到学校的酱腌姜好吃多了。 备料:嫩姜、盐、白酒、糖、醋。 1. 嫩姜洗净,沥干,切成片。 2. 撒些盐拌匀,腌制约一小时(一斤姜片10克盐) 3. 盐腌后把水分挤去(会使味更脆纯)。 4. 放入容器,加一点白酒拌匀。 5. 放些白糖(多少凭个人口味喜好)。 6. 倒满醋(盖住嫩姜)。 7. 在冰箱里放一天后就可以吃了。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 曹公的《食螃蟹咏》,生动的把姜视作吃螃蟹的上佳调味品,在餐饮中,各种美味佳肴都少不了姜,成了不可或缺的佐料。可不要小看餐厨调味品的‘姜’,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姜已成了事关社会稳定、市场行情、物价波动的风向标。 刚上市的嫩姜要新鲜吃,一般都是本地姜,也就不可能有2012年新闻报导那种“毒姜”的事了。到了生姜收获季节,姜由新鲜转变为老姜,姜色也由‘鹅黄’变成‘土黄’;姜肉体也由饱满、鲜嫩,水灵,变为干燥、薑老、干瘪;口感由脆嫩、清香变成 筋老、薑辣。 新姜容易损伤、腐烂,不易保存久放,难以保鲜。新姜是时鲜货,要嚐鲜就趁早吃,耽误了时季,姜慢慢变老,那时吃起来就满口筋渣,呛辣浓重,够你受一阵了。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嚒!” 古人云:“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秋季不宜吃姜;夜不食姜是说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为一天的消化吸收做好“铺垫”,如冬日的早晨,适当吃点姜,还可散寒冷,预防感冒。可是到了晚上,人体应该是阳气收敛、阴气外盛,肠道处于修养生息的状态,此时应该多吃一些清热、下气,容易消化的食物,才利于夜间休息,如萝卜就是不错的选择,民间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萝卜下床姜”一说。但古人还有“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一说。这种说法个人认为有点玄,仅作参考了。 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使人变得亢奋,胃肠处于扩张状态,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当然,问题需要辨证对待,如用作治疗某些疾病时,应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原则,要倍加小心,更应遵照医嘱。
[url] | | ╳ |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