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个帖子,感到我自己鉴赏诗词实在是比较粗枝大叶。 一 莫空了兄引了一下一首诗:
宋人古画 作者:庞卓镔 欲往青山问野樵,隔江烟雨只潇潇。
千岩万壑归何处,一笠苍茫立晚桥。 欧德绪兄分析如下: 故事:“一笠”想去江对面的一座山(青山),但江对面山太多(千岩万壑),他不知他要去的是哪一座,该走哪条路,于是问路于野樵。野樵指路没有,诗中未说,只是以“一笠苍茫立晚桥”收结,将野樵之答隐于画面之中。 又一种解释: 换一个思路,问野樵,只是戴笠之人心中所想。要去江对面寻访那座山(山上可能有隐士朋友),只能找熟悉山路的樵夫问一问。这只是一个想法,眼下并未真的去问。而问路的内容,则是第三句。这样理解,跟不答而答就没有关系了。而最后的画面,所隐含的意味,或更为丰富。 藤壶主分析如下: 我看到的是某种求索的心理历程。先有探求之欲,亦有阻隔;然而对毕竟的目标在哪里的疑虑犹存,终为独立苍茫的踯躅。欲往亦江雨,归何而晚立。其间意境不可谓不深浓。……化境艺术在创作的即时表现上肯定也是不再紧紧依附于具体和形象,而是无法不神韵,无法不飘潇—— 即使作者,对其艺之境也是无法以具言的——只能,更大程度上借助艺术品本身去体会、体验。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我)忽然有个问题想到山里请教野樵, 出得门来发现对江烟雨蒙蒙。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候、这样的深山,他(野樵)会在那里呢?(“今朝采药往西南去,也不知在碧水青山第几重”(溥心畬)) 来到江边,惊喜地发现他(野樵)已经带着斗笠站在桥上。 不知能不能说得通。其实,我觉得主要之处还不在于对故事的精确描述,而在于感受那种晚来烟雨山水友情深深的气氛、“神韵”。 二 李商隐的《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据采芹生兄考证: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大致有三种看法:
一、女冠艳情说。即借圣女祠说女冠。 李商隐曾写过三次圣女祠,每一次所表达的情绪内容都不一样。可见,圣女祠不过是其表达心境的一个由头、一个兴起的意像罢了。另外,柳幕初罢,生计尚无着落、前途未卜,李商隐哪来的心情去写女冠艳情?
二、自寓身世说。即借圣女祠说自身际遇。 这个观点比较靠谱,也符合李商隐以意像表达情感的一向诗风。
三、三位一体说。 中华书局本认为是圣女、女冠、自喻三位一体。这个观点,从意像到线索都有点乱,仿佛是在和稀泥。”
我几次读此诗时都没有深究寓意,而只是被例如“一春梦雨常飘瓦”这样的句子所深深吸引。我见过北京四合院的微雨,也见过湖州霅溪仪凤桥的微雨,觉得简直是写到了我的心上。“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则使我想起了成都黄龙溪夜晚的街头。对于全诗我自然也会去解读,但是我并不在乎是否精准。 三 今天又在朋友圈看见,有人说红楼梦原作者为吴伟业,于是胡适周汝昌等人的自传说被否定,回到了蔡元培等人的影射说。 这些年来,每当我知道某位朋友是红学会员时,在他面前的言行都会格外谨慎,生怕说出了某个观点与他不合而导致他的不愉快甚至愤怒。 反正,无论如何,我看红楼梦时不会由其领略康熙(吴说)或者乾隆(曹说)时期宫廷、朝堂的角斗,也不会将其中人物与曹雪芹家的人物对照。我看到而且欣赏的只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美丽的辞藻、动人的故事等等。
我这个毛病恐怕是不可救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