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辰龙年说崇龙民俗
——蘭水耄耋讀書札記
文/陈镜清
龙在我国古代的历法、纪年和天文上还表示生辰、生肖和乾空的星号。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是从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引伸出来的,人们习惯把以公元纪年的方法叫阳历,而把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叫农历、夏历或阴历。而农历就是用“天干”和“地支”来表述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的总称。天干和地支通常都是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用天干、地支纪年,就是依次把这两组符号各取一个字,-一搭配起来。这样从甲子年到癸亥年,正好是60年一个循环,称为60花甲子。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便用12种动物来与12地支相对应,每年用其中一种动物来做为这一年的属相,既形象又生动。在这60个花甲子中,属于龙年的有5个年头,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这种“干支”纪年法,传说在黄帝轩辕氏时代已经出现了,流传至今,仍在沿袭使用,可见其生命力的强盛。
在古代,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古人根据他们对动物出没时间的认识,把12个时辰配了12种动物,传说早晨7~9时,是群龙兴云作雨的时候,就把这段时间称为属龙的“辰”时,在一年12个月中,把万物生发的春三月属龙的月份。
12生肖是表示人所生的那一年的年份,又称12属相,它也是从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引伸出来的。在12生肖图中,第五生肖便是龙。
天文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古代天文学家就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成28个星区,即28宿,用以观测月亮的运行和划造季节,并把28宿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合为四大星官,把东方想象为龙。春秋时期,我国五行学说盛行,又将天球分为五宫并配以五色,东宫仍然划定为龙,并配以青色,称为“东宫青龙”(又称苍龙)。在河南南阳的汉画陈列馆内便有“东宫苍龙星座”画象石图案,由一条极为生动的龙和18颗星以及刻有玉兔和蟾蜍的月亮组成。
在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中,还蕴藏着深刻的内含,鲤鱼跳龙门就是一例。传说古时黄河流经三秦地区的龙门,水流很急。每年春末,有大批鲤鱼从大江大海游来,争相跳越龙门。登龙门,云雨蔽天,天火大作,鲤鱼的尾巴被天火烧掉,鱼就变成了龙。唐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即出此传。后世以“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力者的缓引而提高了身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世俗与神奇、平凡与伟大之间可以互为转化的辩证观点。在我国有些地区,每当喜庆日子和传统佳节,还常常演出鲤鱼跳龙门的民间舞蹈,充满吉样欢快的气氛。
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国有很多地方有舞龙的习俗。舞龙的起源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人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述南宋临安(今杭州)元宵上灯的情景说:“……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以此推算,舞龙距今至少已有700年历史了。人们所以要舞龙,也和祈求天上神龙管好人间雨水有关,希望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以得五谷丰登。舞龙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布龙、板凳龙、纸龙、草龙、段龙、竹龙等。解放后,舞龙这项民间舞蹈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每当舞龙时节,人们闹哄哄,热腾腾,都为舞龙而喜庆。有的舞龙,全长50米,龙头高3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龙鳞花斑,工艺精巧。每节花身中燃点蜡烛,灯连灯,人挨人,一条长龙浑然而成。龙眼装置大电筒,友射强光,威风凛凛,昂头直飞而起,带动着五光十色的龙身,在火镜和鞭炮声中,巨龙伴随着锣鼓声响的节奏,左右翻卷,凌空腾飞,不仅动作丰富,技艺高超,而且舞动的速度,幅度大,一气呵成。
甲辰新正看骄阳凌空正渐渐西辞,预示新岁已启,望珍惜晚晴,不负韶华,颐寿可期。
附:古代的“元日”诗
《元会》 魏 - 曹 植
初岁新祚,吉日维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