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诗歌整体表达的意思是:人生啊,只不过是一次无根漂泊流浪!其实,也是生命于沉默中的呼喊。消极的人生感悟,所以不能说立意如何高,但是这种感悟具有普适性,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手法含蓄,属于婉约,诗歌的思考不失为深刻、凝重,有着很美的意蕴。语言运用上是那种“意象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那种“生成性语言”:就是诗语言对日常语言有足够的“超越性”;诗歌醇厚耐读耐咀嚼,象外之旨、弦外之音、余音袅袅的特点予读者以巨大的“再创造”的审美空间,含蓄蕴藉,雾里观花,朦胧美。阳春白雪,不适合流俗大众阅读,属沙龙把玩的宝贝。
驾驭一只鸟儿
架子上摆放着鸟儿的痕迹,空气里飘着的蓝已进入晚年
三月飞花,十月结冻,我驾驭一只鸟儿的迟暮之心
避免被偶尔的雷声击中
灯芯的明亮逐渐被欲望取代
早冬
灯火辉煌的大街上,漂浮着一群不知身处何地的异乡人
我的鸟儿,身体里稀薄的空气扶着深秋的尾音
它在这里有着独特的角色
我的心撩开浮尘
叠加的事物相继而来,一条大街就是一个姓氏
我姓过,过客的过,与每一条大街都无关
这首是全组6首诗歌的序曲。 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要求人来到世上应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出人的潜力,实现创造,最终“实现自我”。然而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不要说“自我实现”,就是对物质生活上的衣食的基本满足需求都很难办得到。所以诗歌写道:“架子上摆放着鸟儿的痕迹,空气里飘着的蓝已进入晚年/三月飞花,十月结冻,我驾驭一只鸟儿的迟暮之心/避免被偶尔的雷声击中”。不要说飞翔,“鸟”只当是“架子上”的摆设已不见“踪迹”了;辽阔的“蓝”天只是做为表象还残存在生活中“飘着”;四季流转岁月无痕,如今人已步入老迈心灰意冷,不思飞翔,何况还记得曾经的飞翔的“雷击”的伤痛!可见诗歌运用的是象征或隐喻的手法;“我驾驭一只鸟儿”甚至是超越现实的联想;常规的语法和逻辑被突破。简洁的三行,失落及其原因--主客体的矛盾都表露无疑。 “灯芯的明亮逐渐被欲望取代”。“灯芯的明亮”暗示自家的夜晚;“欲望”指代白日里生命在物欲横流的尘世角逐,甚至昼夜不分。“早冬/灯火辉煌的大街上,漂浮着一群不知身处何地的异乡人”,这句是视觉转换从自家屋内到窗外大街,表面上是写的街景,实际上是为最后一首《异地人》留下的伏笔,以便结尾同这个开头照应做结。 “我的鸟儿,身体里稀薄的空气扶着深秋的尾音”,是个通感句,读起来空灵。指示出时间是“深秋”,合于前边的“晚年”和“迟暮之心”。这时的“鸟儿”是虚拟的客体外景(稀薄的空气),同时也是主体自身(身体里)并和心里(理)的“鸟儿”三位一体重合,皆为日暮途穷。“它在这里有着独特的角色”,交代的是“三位一体”的“鸟儿”也并非绝对虚无的定位。 “我的心撩开浮尘”,进入过往的记忆,“叠加的事物相继而来”。感悟到“一条大街就是一个姓氏”,说的不分你我所有的人都一样,“我姓过,过客的过,与每一条大街都无关”,来过,又消失。就像大街上的“异乡人”。 是谁窃取了我的忧伤
我黯然。
当我看到你,如‘我’一样的站在我的面前。
天空的地域有限,所有的城市在醒来后
都要重新塑造自己。
空气里辽阔的绿缀着细碎的白
像我的心,躲在幽深的花丛里
绸缎的心跳逐渐模糊
被燃烧过的夜晚,落叶舞蹈,松树门前停泊的黑
夹在我和他之间,忧伤的炊烟爬上藤蔓
被咀嚼过的光阴亮成一片田野
我的庭院,我的花香,我肉体里的玻璃
被谁踩碎?
题目是一个悖谬,非常好。“我”的忧伤,唯你和他能窃取,所以你,他大家都忧伤。第一节写我你,第二节是我他,诗歌把主体泛化开来,说明人生啊,都是在忧伤痛苦中渡过,没有幸福欢乐可言。 诗歌写道:“我黯然。/当我看到你,如‘我’一样的站在我的面前。”“天空的地域有限,所有的城市在醒来后/都要重新塑造自己。”日子在更新着,表面似很有生机,但人的心情是幽暗的。“空气里辽阔的绿缀着细碎的白/像我的心,躲在幽深的花丛里”,苍白不得明朗。“天空的地域”“天空里辽阔的绿”,这种词语的反常搭配,造成一种悬浮的飘忽感,渲染出忧伤中的困惑迷惘无奈。 第二节,可以理解为所以忧伤的原因,也是忧伤自身;可以理解为是对爱情生活失败淡漠的描述,也可以把爱情扩大为生活的全部幸福和欢乐的失落。“绸缎的心跳逐渐模糊”,是说已经没有好的心情,譬如青春的悸动。“被燃烧过的夜晚,落叶舞蹈,松树门前停泊的黑”,以往的激情如落叶飘逝进黑暗。爱情、婚姻、家庭,都成为伤痕累累的记忆:“夹在我和他之间,忧伤的炊烟爬上藤蔓/被咀嚼过的光阴亮成一片田野/我的庭院,我的花香,我肉体里的玻璃/被谁踩碎?”这一节密集的意象暗示以及突破日常语言创造的诗美语言精 别致,细细品味,简直美不胜收!
支出或者索取
大地支出一粒米,就获取了一个成熟的秋天
窗台支出一轮红日,就获取一张艳阳脸
像幻觉支出水痕,就获取了霜花无语,落叶翩然
时光一卷一卷
树叶和黄昏一起划过我的胸膛
我多希望,灵魂的微波漫上光阴的堤岸
我支出水珠,就可以获取一条幽深的峡谷
这一首是写人生中忙忙碌碌的支出并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所以一无所有。“大地支出一粒米,就获取了一个成熟的秋天/窗台支出一轮红日,就获取一张艳阳脸”。因为“支出”“就获取”而开心,是这样的吗?诗歌做出否定,用虚幻的意象重合比拟:“像幻觉支出水痕,就获取了霜花无语,落叶翩然”。是讲其实都是“幻觉”上的“水痕”,什么都没有能够真正的获取到,获取到的只是人生的凄凉而已。
第二节。“时光”用“一卷一卷”来补饰,别致。像“树叶和黄昏一起划过我的胸膛”。“黄昏”是迟暮,“落叶”是飘零。“胸膛”很质感,一如下文的“堤岸”。“我多希望,灵魂的微波漫上光阴的堤岸/我支出水珠,就可以获取一条幽深的峡谷”。“灵魂”属精神范畴,这两行可重考虑是人的精神付出,譬如艺术上的努力进取奋争。“幽深的峡谷”,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真切然而又多么虚幻可望而不可及。越是“希望”越是梦想成空。“灵魂的微波”“漫上”“光阴的堤岸”,出 的语法突破句子,虚像语汇补饰的同时呈出拟喻的修辞美效应。
在途中
雪花,漫无涯际
有的被火点燃,有的点燃了火
我在途中被浸泡
这自然的大地,无法被修复的本性
小路上飘荡着惆怅的北风
我在北风以北,身披雪花,零度以下
这首写的人生是一次火与水的洗礼,赴汤蹈火,寒冷痛苦。人生被裹覆在严酷的客观环境中无法自拔。
“雪花,漫无涯际/有的被火点燃,有的点燃了火”。“水—火”相互“ 点燃”是悖谬抒写,是更形象深入的描写迷迷茫茫的“雪”“水”“火”融织的模糊空茫的状态。人就生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状态当中,“我在途中被浸泡/这自然的大地,无法被修复的本性”,恶劣的客体环境是人生所无法战胜的!
“小路上飘荡着惆怅的北风/我在北风以北,身披雪花,零度以下”。人生啊,寒冷、“惆怅”,无尽的忧伤。
空城
空荡荡的耳朵,没有海藻,更看不见
飞机的痕迹。这座城市,结过的蛛网,被一场雨水冲破
点燃的香烟,亮在暮色的两指间
远望它浅浅的火星,贴近心灵的气势
磅礴
柔软的海面,浪花跳跃的语气很委婉
画面,呼吸整齐。那么多个夜晚蔓延到这里,就是虚无
就像我,蔓延到你那里就是虚无一样
综上,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归结为禅思,一切皆空! “空荡荡的耳朵,没有海藻”,这是个非语法建构的通感句,耳朵“空荡荡”,向下看空旷虚无,所以不见“海藻”。向上也是一派空茫,“更看不见/飞机的痕迹。”近处,“这座城市,结过的蛛网,被一场雨水冲破”,暗示世俗的过往和所有的喧嚣,也不复存在。“点燃的香烟”,似人在思忖,实际是暗示夕阳,“亮在暮色的两指间/远望它浅浅的火星,贴近心灵的气势/磅礴”,给人那种神秘虚妄空茫的失落和震撼! 生活从物质到情感,都像“柔软的海面,浪花跳跃的语气很委婉/画面,呼吸整齐。那么多个夜晚蔓延到这里,就是虚无/就像我,蔓延到你那里就是虚无一样”。接住本首诗歌的开头“海藻”,比拟妥帖,用辞精当,情调惆怅而无奈。
异地人
说话的人有着肥沃的身躯
舌尖上滴着草露,眼睛里红尘滚滚
一抬手指尖就会有河流流下来
我看见他摘下镶嵌在皮肤上的草叶和波澜
大部分时间他在算计棉花的暖,与此同时
也会有一片目光伴随着松动
这首诗歌照应第一首诗歌的“灯火辉煌的大街上,漂浮着一群不知身处何地的异乡人/我的鸟儿,身体里稀薄的空气扶着深秋的尾音/它在这里有着独特的角色”。这“独特的角色”其中就有作者赋予其在整组诗歌中的最终作精神建构的作用吧?就是说,瞧,我们这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啊,多么像这些漂泊流浪的“异地人”毫无归属感。 “说话的人有着肥沃的身躯”,“肥沃”是形容土地的词汇,诗歌词语这样超常搭配,让我们把“说话的人”和土地联系在一起,想到农民。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说农民是最苦的,世世代代有人给他们梦想,利用他们改天换地,直到现在他们仍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成群结伙背井离乡,付出最艰苦的劳动,以求养家糊口。诗歌利用移情同情作用写出对农民工最贴近的预测似的幻觉,手法精 绝伦。“舌尖上滴着草露,眼睛里红尘滚滚/一抬手指尖就会有河流流下来”,因为对生活抱有希望,所以表面上看似乎精力充盈活力四射。他们都有着在生活的“河流”里被卷涮摧残的经历,所以“我看见他摘下镶嵌在皮肤上的草叶和波澜”。他们无法不把精力都用来计划油米盐柴衣食冷暖,所以“大部分时间他在算计棉花的暖,与此同时”,他们的希望一次次落空,所以“也会有一片目光伴随着松动”,他们失望甚至绝望!诗歌旨在说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苦难无着。
[url] | | d | d注|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