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是一本古代启蒙类读物,由明代人程登吉编著。(本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是一本寻找词语源头的工具书。)该书对今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确也大有助益。然而,笔者近日见到一本新近出版的,封皮上却豁然标明“适合2岁到12岁”。在其“序”中编纂者更竭力阐述适合的理由,以及“2岁到12岁”孩子背诵此书的最佳方法。这就使笔者不得不拍案而起了! 我们先来看“幼学”的定义。《礼记.曲礼上》曰“人生十年曰幼,学。”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释:“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意即“人在十岁的时候称为“幼”,开始求学。”因此后人便称人生十岁为“幼学之年”。不言而喻《幼学琼林》是600多年前的古人为十岁以上的孩童编写的。 且不言当年的古人是否比今人早熟,但无疑他们是学着古语长大的,并一直生活在延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中。然而今天,且不言传统文化曾受到文革的何等冲击,扪心自问,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历史知识(且不谈古文水平了)又有几何?恕我直言,《幼学琼林》中的许多典故即便当今大学生也未必知晓,许多字、词、句我等竟是闻所未闻!实在说,将其作为当今成年人的“国学补习导读”倒更合适。若说十岁的孩子亦可囫囵吞枣地先背诵起来,也罢;但两三岁的孩童,天哪!——难道编纂者家里真有此等神童?——且看下面的句子(皆随机选于《幼学琼林》),如: “竣”者作事已毕之谓,“醵”者敛财饮食之名。 彼此不合曰“龃龉”,欲进不前曰“趑趄”。 同恶相帮,谓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 又如: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发榜曰撤棘。 再如: 夫谓妻曰拙荆,又曰内子;妻称夫曰稁砧,又曰良人。 贺人娶妻,曰荣谐伉俪;留物与妻,曰归遗细君。 …… 试问,这样的词句“适合2岁到12岁”的孩童背诵吗?编纂者本人又果真认同?! 其实,出版老祖宗的经典原本是一件功德,但竭力鼓吹《幼学琼林》“适合2岁到12岁”的孩童,编纂者若非确属“浅陋”,便的确是瞅准了家长的软肋——如其序言所说“就是为广大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又不知所措的年轻的父母们、年迈的祖父母们提供”的——使其因“不知所措”而仓促解囊! 然而,此君于心何忍?尤其对两三岁的稚嫩幼儿——“用序号将每天要背的字数大体上分开,每天背一段”——填鸭啊?!将心比心,编纂者自家的孩提是这样灌输(糟蹋)的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愚弄民众情理何容! 是可忍孰不可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