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东风拂灞柳 黄梅分外香(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3 06: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21:0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6-5-10 13:13 编辑

    东风拂灞柳 黄梅分外香(报告文学)
                                     王 根 生

       
    有人说,东风从安徽把黄梅戏的种子带来,播撒在了古都长安这片黄土地上。东风说:是我们大家一同浇灌、呵护,在黄土高原上,在大气厚重的帝王之都西安,培育出了这棵黄梅戏幼苗……..
                                                               ———— 题记

        2013年的初冬,西安还没有冬天的味道,微微的北风吹到脸上,虽不至于温暖,但的确缺少了冬天的凛冽感,倒像是融融的小阳春。

        12月15日,一个星期天,古都西安的阳光依然明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西安土门文化宫的珍友社大礼堂内,呈现出一片热闹欢乐祥和的气氛。对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会员来说,这一天,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成立三周年纪念日。今天,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要在这里举办庆祝协会成立三周年的黄梅戏专场演出,也是西安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由戏迷票友自发组织的一场黄梅戏专场演出。

        专场演出定于下午一点半,而早上九点,珍友社古朴的大礼堂内,就已经忙碌起来了。由于化妆间太小,参加演出的大部分会员们就在观众席位上,找个位置,开始化妆了。有些难度比较大的化妆,比如装饰发型等等,都是戏迷自己摸索尝试完成。只看他们自己打开化妆匣子,手操化妆工具,对着镜子,自个开始化妆。担任舞台服务的会员忙着布置舞台:有的有的搭着梯子,忙着在舞台的背景帷幕上贴上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会徽;有的调试灯光;有的调试音响。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到了十二点钟,准备工作已近尾声。你瞧,年过五旬的李金凤老师本身气质不凡,在化妆师的协助下,抹去了年龄的痕迹,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织女;衣着时尚的小伙子清风二两,经过自个化妆,头顶多了一束飘逸的长发,已经变成了一个热恋祝英台的梁山伯;而我们二十出头,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牛哥”,则已经一袭灰色的长袍,成了巴金笔下那位热情积极、充满火热激情的三少爷觉慧。三位主持人,一位男士,两位女士,高贵典雅,气质不凡,在舞台上开始过台。所有的工作,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下午一点三十分,演出正式开始。演出异常精 :尽管他们的表演与专业水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所有演员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迎来阵阵掌声。演出在六位演员的黄梅戏联唱中开场,在全体会员合唱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中落下帷幕。整个演出历时两个小时。

        这次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坐的观众中,有来自黄梅戏故乡的陕西省安徽商会会长、秘书长,有徽苑杂志社主编,安徽三建西北分公司总经理等;也有西安市委外宣办主任、西安市卫星测控中心政委等,陕西日报社等对这次活动予以报道。

        如果你亲临整个演出现场——从准备到结束的全过程,有一个二十一二的小伙子一定能引起你的注意:中等的身材,略显得单薄;面部略微的化妆,掩饰不住本色的清秀;一身蓝色学生装,好像时光在他身上,已经穿越到了民国初年:他一会站在舞台上,指挥着会员们布置布景,一会给要登台的演员们指导舞台站的位置,一会又来到化妆间,和音响师调试声音,一会又站在观众席位上,指挥剧务人员矫正音响的方位、只会调试灯光的色调,当演员化妆就绪后,又指挥者演员们过台。演出前,就这么的忙前忙后,没有一点憔悴疲惫的感,倒是精神饱满,显得有永远也使不完的劲一样。演出中他时而一袭学生装,扮演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深情倾诉忙中未问名和姓,时而衣着舞台儒生服装,成了风度翩翩的梁山伯,带着家童,兴致勃勃地忙着去访友。他就是曾在全国大型戏曲艺术表演活动中崭露头角、2013年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决赛二等奖得主(复赛入围的二十强中决赛荣获第八名的成绩)、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执行会长东风,这次专场演出的总导演,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缔造者之一,这次演出的主要演员,也是我报道的主人公。

        东风,一位来自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农家子弟,原名王学俊,西安工业大学一名在读的大四学生。东风是他的网名,取自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著名的《钗头凤》一词中“东风恶,欢情薄”一句。东风这个名字在全国很多黄梅戏迷眼中并不陌生。以至于很多戏迷竟然忘了他的本名。有些外地的戏迷朋友见到他张口就道:我们成天东风东风地叫,我都忘了你叫什么。東風这个时候都会嘿嘿一笑:好吧,叫我东风就好了,这就是我的艺名了。说完之后都笑了。


                                                                                                                (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安徽的每一条细瘦小河,都流淌着潺湲优美的黄梅戏;古朴的青瓦灰墙里,一定居住着着如三月桃花般粉嫩的七仙女,在用优美的黄梅腔,倾诉者对人间生活的仰慕。那么,我们的主人公东风,自然也是在黄梅戏的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可了解安徽文化后,你会大吃一惊,东风成长的环境,竟然和黄梅戏没有一点关系。

        安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亚文化板块,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三大亚文化区域的差异性,使安徽文化显示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黄梅戏则代表着皖江文化的戏剧文化。

        怀远县地处淮海平原的中下游,这里的文化属于涡淮文化范畴。是东方芭蕾——花鼓灯的发源地和中心。这里有着花鼓灯、民间小调、淮北大鼓、琴书、豫剧和拉魂腔。其主要的剧种是泗州戏和豫剧。这里民风淳朴、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大多数村庄都有自己的花鼓灯班子或者哨呐队,文艺演出频繁。尤其是每年春暖花开季节的古庙会,吸引了方圆近百公里的群众,高峰期超过10万人,成为每年的商贸和民俗文化盛典。可唯一缺憾的是黄梅戏。这里的人,对黄梅戏的陌生感一如外地。我们的主人公东风,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

        孩子时代的东风,对戏曲就已经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在我的采访中,东风谈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片段——

        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带着他逛庙会。可对他构成最大诱惑的并不是庙会上那些足以勾引孩子贪婪欲望的美味小吃和可爱的玩具,而是庙会的大戏台。是泗州戏、豫剧的精美唱腔、优美的旋律和脸谱化的演员在舞台上一招一式的优美动作已经让他着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反正就是喜欢。父母牵着她的手,往前走,他还恋恋不舍的回头看着舞台的表演。回到家里,一个人模仿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在家里舞来舞去,竟然能大模大样地唱出里面的一些戏词。小孩的表演,是那么的无所顾忌,东风告诉我,他自小就喜欢在人面前表演戏曲,泗州戏、豫剧的一些经典唱腔,他两三岁就能边舞台步边大声演唱,尽管歌词并不一定准确,但总能博得大家的开心。

        有一次,母亲拉着东风的小手,去逛庙会,遇见了熟人,母亲聊了几句,可就这么眨眼的功夫,东风不见了。这可急坏了母亲。母亲叫着东风的小名,可就是无人应。忽然,母亲看见不远处围了一堆人,里面还飘出悠扬的泗州戏的曲子。了解孩子的母亲急忙跑了过去,一眼就发现了在人群中一个瘦小的孩子,蹲在那里,活像一枚小豆芽,两只臂肘抵着膝盖,两只小手撑着两腮,在旁若无人、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衣着戏装,扮演旦角的女演员在简陋的乐器伴奏下咿咿呀呀地演唱。也许是乐器声、演唱声太吵,也许是小东风听得太入迷,总之,母亲焦急的叫声,他是一声也没听到。直到母亲走过去,把他拽出来,狠狠地训斥,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今天,东风的母亲,向人谈起当年的这段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地说:“你说那个时候,要是谁把孩子带走了,我去哪里找他呀。这孩子,我喊他,他就是不吱声,差点没把人急死!”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去表哥家,面对着这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表哥逗他玩,让他唱一段泗州戏,小小的东风,大大方方的走到表哥的面前,就像一个演员一样,大大方方地走上舞台,边唱边舞,引起亲戚们的一片掌声。惊奇的是,面对掌声,他能报以深深的鞠躬,并以稚嫩的声音说道:“谢谢!”表演一曲,没有任何羞怯,面对亲戚逗乐的表情,小小的东风像一个资深的演员,冷静地演唱,平静地退场。小小的东风,带给大家的不只是逗乐开心,还有惊叹。

        199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身着红袍,帽插宫花,在舞台上载歌载舞,表演了一曲优美清爽的黄梅戏《女驸马》女主人公冯素贞喜中状元的唱段,深深地吸引住了他: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 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呐。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

        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这是东风平生第一次听到黄梅戏,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她。美!真美!太美了!天下竟然还有这么好听的戏曲!后来他才知道这种戏叫黄梅戏,而那个演员就是黄梅戏著名演员,名叫马兰。

        这段视频节目,可能在黄梅戏大师马兰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了,但也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电视节目,在东风幼小的心田,埋下了黄梅戏的种子。今天我们分析东风对黄梅戏的执着爱好,不能不说,那天的电视节目,像一束美丽的光芒照进了他懵懂的心田,给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改变了他成长的世界。从此,对黄梅戏的酷爱,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这里,我们得提起一段发生在东风小学时代的经历,这段经历,引着他第一次走向了黄梅戏的表演舞台,尽管这个舞台,只是乡村初中学校元旦迎新联欢会那简陋的小舞台。

        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早上,东风那位女同桌在课间休息时间,一边整理自己的作业本,一边轻声哼起了这么一段黄梅戏: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新鲜。

        老实说,那位女生的嗓音并不好听,也总在跑调,而且只是很随意的哼唱,没法展现黄梅戏的美妙。但仅仅这么四句,在东风的耳朵中,却成了真真实实散落在生活中的天籁之音。这个曲调太好听了,正是马兰在春晚中演唱的那段!

        小东风马上拽住同桌的袖子,兴奋地问道:“太好听了,你能教我唱吗?”

        小女生认真地说:“可我只会唱这么几句。”

        东风焦急地问道:“谁教你的?”

        “我妈会唱。她平时老哼唱黄梅戏,我跟我她学的。怎么了?”

        东风像找到了救星一般,央求道:“你能不能回家跟你妈好好学这段戏,来了以后,再教给我?”

        女孩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同桌跟着她母亲学戏,来了以后,又把学到的戏教给东风。东风每日如获至宝地通过同桌吸收着新的黄梅戏唱段。这种数学式的传递教学方式,让东风学会了《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学会了黄梅小戏《打猪草》中脍炙人口的《对花》。

        同桌教给的黄梅戏,把他领进了一片美丽的田野,这里绿草如茵,黄梅歌竞相怒放。面对着这片醉人的土地,我们的小东风,该怎么享受这一片美景呀!黄梅戏迷人的旋律,开始有意识地装点着东风单调而贫乏的童年。从此,对黄梅戏的爱好、影响着他的成长道路。

        初一时,班级为学校即将举行的迎新联欢会选拔节目,一位女同学唱了一曲黄梅戏名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一个成长在通俗歌曲疯狂繁荣的时代的孩子,周围有没有黄梅戏的土壤,竟然能有板有眼地唱一曲黄梅戏,自然获得了老师的肯定,也获得班上同学的掌声,走下讲台的时候,跟老师说:老师,东风也会唱这段,而且唱得可好呢。老师说:噢?那东风你也来试试…小东风霍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作为一名新生,身材瘦小,脸上充满孩子稚气的小东风按捺不住内心的表现欲,像一个舞台经验丰富的歌手一样,腾腾腾的走到讲台前,面向同学,用掺着奶气的童声,充满自信地唱完了这个经典片段。

        教室沸腾了,掌声响起来了。这掌声证明了我们的小东风的演唱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就这样,老师最终选定了东风的黄梅戏清唱,作为迎新联欢会的节目。当然了,联欢会上,东风的黄梅戏清唱,赢得了师生的赞誉。刚入初中校门的东风,在联欢会上一个不经意的亮相,让他意外地获得了联欢会表演三等奖。也让他成了学校的名人。

    高中时代,有一年过生日,对他深深了解的同窗好友送给他两张黄梅戏名家名段专辑的DVD碟片,他如获至宝,在家里的碟机上,一有空就放,就学,学唱腔,学舞台的一招一式。也就是通过这两张碟片,他认识了更多的黄梅戏艺术家,诸如韩再芬、吴琼、黄新德。也学了不少精美的唱段如黄新德的《十五的月亮为谁圆》、《海滩别》、黄新德和马兰的《夫妻观灯》。

        谈到东风的舞台表演,黄梅戏协会的戏迷们,没有人不举起大拇指的。在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东风凭着自身的表演天赋,为协会的演员们指导身段。经常是大家报上来的段子,戏迷学、自己也跟着学。其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优雅的台步,无不给人以浓郁的专业味道。2013年8月,我第一次见到东风时,就被他的表演功底倾倒,我还在想这个年轻的东风,是不是在黄梅戏戏校学过几年。可他告诉我,这一切都源于对黄梅戏艺术的喜欢、热爱。是呀,世上没有你干不了的事,你喜欢,就会干,而桂冠,往往就是给那些热爱事业的人准备的,这句话说得就是东风这样的人!

        亲爱的读者,我写了这些,你们不要有一个错觉,好像东风只是对黄梅戏感兴趣,其实不然。伴随着各种宣传媒体渗入人们的生活,东风对文艺的爱好,越来越广泛: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曲艺文化的升温,他对东北艺术非常感兴趣。并有自己的绝活,就是模仿赵本山独具特色的的一颦一笑、抬手动足,学说东北话,简直惟妙惟肖。他的赵本山秀在学校很有影响。曾经在高一第一学期一次学校组织的元旦联欢会上,和同学搭档模仿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功夫》台下掌声雷动。后来,又有他自己单独的节目,载歌载舞,唱了一曲《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师生们惊呼:赵本山能唱黄梅戏!也许,这句话是对东风宽广的艺术爱好的最好的褒奖之词吧。不久,镇上的电视台播放了学校的这台元旦联欢会节目,我们的东风精 的表演,让他成了当地的名人。从此他的名气,不仅红遍学校,而且传遍十里八乡。曾经有一家连锁超市搞庆典,主人聘请了当地以民间艺人助兴,中间就聘请正上高中的东风担任演出主持人。东风携带着几个喜欢表演的同学参加演出,表演了赵本山的小品和东北的二人转。而他也表演了他的《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这个时候的东风,其艺术才华,已经崭露头角。

        东风在高中时代,对其他剧种也很感兴趣,对豫剧那自不必说了,怀远自古唱豫剧,这样的地域文化自然影响了东风的喜好。比如越剧京剧等。提起越剧,我们知道,越剧的念白唱腔是吴越方言。而安徽属于北方方言区,而不同方言区的人彼此语言沟通,简直像听外语,很困难的。可想而知北方方言区的人可以喜欢越剧的细柔激越的旋律,但未必能听懂念白。所以,要学越剧,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你可能对越剧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名段《十八相送》等感兴趣,但要走进越剧世界,成为名符其实的爱好者,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当然我们的东风对越剧的感兴趣,完全是一台电视节目引起的。

        一次,在看电视时,屏幕上出现的是马兰和越剧名家吴凤花表演的黄梅戏越剧联唱《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语越剧的美妙结合,把他引进了越剧的世界。后来,他不断接触越剧,喜欢上了越剧名家茅威涛、吴凤花、萧雅、赵志刚,对他们的表演叹为观止。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有京剧等,他说喜欢京剧的戏词,有的写的很优美、很有文学价值。硬朗刚劲的曲调,喜欢李派老旦、裘派花脸和梅派青衣、和余派、马派、杨派老生。

        东风毕竟是九零后的一代,和所有的九零后的青年一样,他同样喜欢周杰伦、王力宏等通俗歌手。平时没事,也会哼几句《青花瓷》《菊花台》《千里之外》等。这就是东风,出生在农村的他,没有走专业戏曲的道路,他没有这个条件,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而是像一棵小草,无拘无束的成长,吸收阳光雨露,不用调教,自由发展。

        这样的生命,自然有其随意洒脱的风格,人生也因此而充满生机。


                                                                                                                       (二)


        2010年8月29日,时序已进初秋,可火热的太阳依然烘烤着大地。安徽蚌埠火车站,我们的主人公东风,好像要外出旅行一样,上身穿着一件黑色T桖,下身一件卡其色休闲裤,肩背黑色单肩旅行包,手拉一个墨绿色拉杆箱,大步流星地走向候车大厅。不过他这次绝不是什么旅行,而是上大学。东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工业大学录取,今天,他平生第一次要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求学,在这里,还能找到热爱黄梅戏的土壤吗?

        也许东风当时没顾得上想这些,他的内心只是膨胀着激动和自信。他要在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学校,去开创自己的未来,能不激动吗?

        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异 纷呈,宫廷仪仗锣鼓、街头社火表演,秦腔、眉户、碗碗腔、木偶、皮影等艺术形式,无不展现着陕西民间艺术的精华。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蕴藏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每一寸城墙,都在向你诉说历史的沧桑;每一个普通的市民,都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那不经意的言谈举止,让你悟出生命的坦荡,历史的辉煌;这高喉咙大嗓门、纯正的秦声,让你体会出秦人的诚实与豪迈。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世界叹为观止。

        除秦腔之外,西安人可以聚在城墙根下,唱京剧,可以唱豫剧,但没有人三个一堆五个一群聚在一起,自拉自唱黄梅戏,当然更没有人唱越剧等南方剧种。特别是黄梅戏,应该说,西安人也像别的地方的人一样,也会被黄梅戏醉人的曲调所吸引,也爱听。但,在西安一般人印象中,黄梅戏更像山歌、像民歌,婉转优美,但太委婉、太婉约、太细岨,不适合表现豪迈激昂高亢悲壮的主题,没有北方戏的酣畅淋漓激越大气感。在中国的戏曲家园中,黄梅戏充其量是妆点红花的几片不起眼的绿叶,是戏曲园地中的小侍女;如果把中国戏曲比作巍峨的大厦,那么黄梅戏充其量是这座大厦里面华堂上一枚精美的摆设而已。黄梅戏在西安能找到扎根的土壤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两句座右铭,到底是明代的胡寄垣、金正希还是清代的蒲松龄所作,在我的文章中,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两句诗用来表现东风在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在充满霸气的皇城根下,开辟一块黄梅戏的领地,并让她开出绚烂的花朵,却是比较中肯的。

        感谢网络,感谢西安这样厚重的文化环境,让东风,刚进校门不久,就找到了黄梅戏的知音。

        一次上网,在黄梅戏百度贴吧中,认识了一个叫清风一两的网友,酷爱黄梅戏。这个和东风同龄的少年、来自黄梅戏的流行地之一—湖北黄冈,当时在西安上学。共同的黄梅戏爱好,让他们迅速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两个人互相打电话,交流黄梅戏。这是2010年9月份的事情,可以说,我们的东风,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对黄梅戏热爱的朋友。

        借着这个黄梅戏贴吧,东风又找到了第二个朋友,今天的西安黄梅戏戏迷组织的第一任会长季风。

        有一次,贴吧里一则“西安黄梅戏艺术团寻找西安黄梅戏爱好者”的帖子,引起了他的关注,发起人网名季风。在这个热情的帖子吸引下,东风、清风一两又认识了季风。就这样,东风、季风、清风三股风,将异域的风情、醉人的芳香吹入西安的梨园。后来,他们又通过微博、贴吧、新浪博客、QQ群的滚动通知,还有戏迷之间相互介绍,吸引了西安一些黄梅戏爱好这加入,比如黑领丽人,一名叫王小莉的教师,就是郑州黄梅戏协会张泽润老师介绍来的,现在的王小莉已经是协会里的台柱子,在协会任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陕某部的中校军官欧先生,是”黄梅大侠“韦秀河(现居住合肥)介绍来的,他已经成了协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小生演员;朝雨渭城,一位中学女教师,就是通过这个帖子加入进来的,她的热心,她的激情,赢得了大家的支持,成了今天这个黄梅戏协会的会长。

        名为黄梅戏艺术团,可加入这个团的成员都是戏迷,而不是专业演员,而且大部分人,从没有登过舞台,更没有在舞台一展歌喉,表演功底更谈不上。2011年元宵节前后,戏迷木木示兄建议改“西安黄梅戏艺术团”为“西安黄梅戏戏迷联谊会”这个名称比较贴近这个群体的实际水平,并使用了两年,但联谊一词又给人以联络感情,热闹热闹的感觉,2013年初,经东风提议,又改“西安黄梅戏戏迷联谊会”为“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并选出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人。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至此成为西安黄梅戏戏迷的温馨的家园。

        成立了团体,就应该有活动,没有活动,叫什么团体?

        谈到戏迷活动,东风用了这么几个词概括活动的艰难:流过汗水,流过泪水,甚至流过血。

        下面我摘录一篇人物专访《戏痴东风》中的一段,这段文字概括了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成长的艰难——

       “可以说这三年来,戏迷组织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离不开东风的艰辛付出。这其中的滋味只有参与的人才知道做这些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时候甚至是委屈与愤懑。我看到过东风的欢声笑语,东风的痛楚眼泪,东风的无奈叹息,东风的神采飞扬。作为一个见证者,我看到了他为了戏迷协会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黄梅戏,对黄梅戏有着旁人不能理解的痴迷,他才能承受许多一直坚持走到今天。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这个孩子很了不起。因为别人只需要唱好戏就够了,他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更多的戏迷组织工作。这份工作的意义远比唱戏更有意义的多。”

        东风向我谈了活动的艰难过程——

        当时我们还叫“西安黄梅戏戏迷联谊会”,那时候,我们常常为活动的地点发愁。你想,不活动,算什么团体,不活动,那就没有人参加,参加的人也会自动散伙的。再怎么难,也得有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我们和那些戏迷呆在一起,才感到幸福,毕竟我们的队伍在装大。可我们到那里去活动呢?我们曾经到公园里去打游击,兴庆公园、莲湖公园、环城公园等,都留下我们活动的足迹。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环城公园指导几个戏迷唱黄梅戏,旁边两个在打乒乓球的小伙子走了过来,态度粗暴,出言不逊。指责我们的唱戏声音影响了他们打乒乓球。我们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这个公园是公共活动的场所,黄梅戏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不会打扰他们的。如果你认真听,说不定我么的黄梅戏还能为他们的活动助兴呢。只见一个小伙子,冲到我面前,一手握乒乓球拍,一手指着我的鼻子,斥责道:“这唱的是什么东西,在公共场所制造噪音。快点给老子离开。”看那架势,简直有要打架的意思。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跟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理可议论呢?我们只好悻悻的离开。

        既然是团体,就必然有必要的开支,制作横幅、会旗、甚至给活动的场地交出场费等都需要资金。而协会的人员又不固定,你怎么好意思问人家收钱。于是,我是学动画设计专业的,横幅、会徽由我设计,这样省却了一笔费用。有些事情,我只好自己掏钱,而更多的费用是由渭城朝雨老师和黑领丽人老师垫付的。还有些费用,我和几位会里的朋友商量,大家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凑钱。但时间长了,老是我们这些协会的发起人凑钱,也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在初创阶段,还不成气候,没法吸引社会捐资,所以,资金问题让我们头疼。有时候,为了下一次的活动,我会整天考虑钱的问题。在协会的发展历史上,我们应该记着渭城朝雨老师等人,他们的慷慨解囊,才让协会走到了今天。

        再一个是时间问题,由于协会的成员大多有本职工作,或上班或上学,所以周一到周五不可能活动,而周六周日,也不能保证戏迷们都能来。咱们这个协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教师,他们周末可能要在学校补课,有些大学生周末要培训各种证件,所以时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活动。比如,我们排练一出《天仙配》中《路遇》一段,上周扮演董永或者扮演七仙女的演员刚刚选好,开始排练了,下周就可能其中一个演员临时有事,来不了了。影响着我们的活动。现在,我们尽量照顾大多数人的时间,安排在周日下午一点半。但不管选择任何时间,总是难以满足每个人的时间段。

        其实,以上问题还不是最难的,开展活动最难的,是经验问题。我们都是年轻人,只有激情,没有经验。这活动该怎么搞?仅仅是像街道大妈大叔那样,在公园里面唱一唱,扭一扭,活跃一下生活就算完事了,还是通过协会的活动、发展,让黄梅戏这朵淳朴、美丽的艺术之花,在这有着浓郁的文化氤氲的土地上竞相绽放?具体又该怎么搞?如果要让协会发展,那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唱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么简单,而要有计划地辅导教学,让我们的戏迷有一定的演唱表演基本功。为此,我们一方面投石问路在慢慢的学习其他民间组织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和其他省区的黄梅戏协会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比如北京、郑州的、向西安的其他剧种戏迷组织学习等等。

        可以这么说,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发展壮大进而在西安在西北比较有气候,和我们历经的失败是分不开的。没有我们的失败摸索,没有这些困难,就没有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今天。艰难的道路,让我们深深明白了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白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三)


        的确,困难并不可怕,办法总比困难多。人人也都知道这些道理,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人世间,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太多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能像曾经沧海饱经风霜的成年人那样,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地自信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年龄段的人,能投身于协会中,甚至还能如此的热爱中国戏曲,酷爱黄梅戏,应该很值得人欣赏了。君不见,我们常常将自己的担忧、悲悯的对象,发泄到这些九零后身上,我们不止一次的对这些衣着乞丐服、打扮的不伦不类、举止违背纲常,口里哼着软不拉基听不清歌词的流行曲评头论足不留情面。可东风,这个九零后的年轻小伙子,却让我们喜出望外了,他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他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种和自己身材极不相称的能量:协会的任何困难从来没有压服过自己对黄梅戏的执着,没有折服过自己弘扬民族艺术的勇气和毅力。于是,我们欣喜地的看到,在西安,在这座有着深邃文化积淀的古城,南国黄梅戏这朵奇葩,不避寒暑,勇敢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在“情系社区爱在重阳FM107.8 AM747——陕西戏曲广播走进广交社区”的活动中,东风和他的黄梅戏戏迷协会的黑领丽人、李金凤等演员们衣着便装,纵情表演,让树上的鸟儿飞入古城西安的千万家庭。

        炎热的七月,在西安环城公园,身穿白色体恤、黑色中裤的东风手握扇子,正在认真地指导着协会的演员们表演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迎来市民的围观,也迎来了普通西安市民的热情的赞叹。可东风为了这个活动,常常是不管天气多么的寒冷还是炎热,他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地方把音响设备搬过去。每周都是这样坚持的去搬,最远的活动地点都有一里多路。夏天经常热的汗水都来不及擦,就排练开了。也就通过这些表演,这种热爱和真诚,协会吸纳了一个有一个的黄梅戏爱好者。

        西安大明宫群众大舞台上,东风和他的黄梅戏协会的演员们登台亮相,让优美的黄梅戏走进市民的心窝。

        在西安交大迎新晚会上,东风扮演的《风尘女画家》中的潘赞化,那凄怨的《海滩别》,把年轻的大学生们,带进了精美的黄梅戏艺术之中。

        在西安工业大学的迎新联欢晚会上,东风男扮女装,反串《女驸马》中的冯素贞中状元一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当衣着红色状元服,款款走向舞台,载歌载舞表现中状元的女驸马无尽的欢心时,全场爆发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们欣喜的看到,东风和他的黄梅戏戏迷协会在西安,在陕西播撒着黄梅戏的种子,让人们真正认识黄梅戏,喜爱黄梅戏,歌唱黄梅戏,我们很难说清楚,这是西安深厚的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在为黄梅戏拓出了一块肥田沃土,还是东风等人的不惜努力,使黄梅戏艺术丰富着西安人民的欣赏品味。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不断的努力,西安的黄梅戏戏迷协会不仅影响西安,而且走向全国,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舞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青春黄梅——首届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走进西安交大”的舞台中,东风、黑领丽人等人的表演,让全国观众,认识了西安的黄梅戏戏迷协会,认识了这个二十一二的小伙子,少年儒雅的副会长东风。

        在西安群众艺术馆中,化妆后的东风,顷刻之间成了五十多岁的潘赞化,倾诉一曲《风尘女画家》“忽听琵琶诉忧怨声声凄凉似当年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深情并茂,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由人民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日报社等支持的曲江农博园(周至)壬辰中秋家庭音乐会上,东风的《风尘女画家.赠怀表》一曲,又一次震撼了观众。

        还有2012年河南中秋戏曲晚会中国曲剧品赏会、2012第三届壬辰中秋家庭音乐会、2012年10月首届越剧黄梅戏戏迷票友演唱会等的国家级大型演出中,年轻的东风逐一亮相。

        这是东风的骄傲,是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骄傲,生长在古都西安的这颗黄梅戏之花,已经在健康成长,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谈到东风的艺术喜好,不仅是黄梅戏,他的爱好广泛,曾在陕西省京剧院京剧专场晚会上,反串京剧《钓金龟》中老旦康氏.的经典唱段:

        叫张义我的儿啊听娘教训,

        待为娘对娇儿我细说分明:

        儿的父他遭不幸丧了性命,

        丢下了母子们怎度光阴?

        是为娘守贞节我不听他论,

        皆因是我的儿年小,

        娘在中年我怕的是百年之后身入九泉,

        难见儿那去世的先人,我.的儿啊。”

        虽是清唱,也没有化妆,但他的抬手生气指责。生动的表情,活脱脱一个教训儿子的老太婆形象。他的演唱,虽不似著名京剧老旦李多奎老师,但是老旦苍劲的韵味和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迂回华丽的声音让整个剧场沸腾了,这就是东风!

        在河南豫剧的舞台上,他的一曲豫剧《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一段唱腔“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把一个精忠报国的女英雄穆桂英,表现的惟妙惟肖,豫剧韵味十足。

        在去年的全国校园黄梅戏大赛中,东风和他的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出色的表演,让西安的黄梅戏奇葩在全国人民面前尽展风采。下面我摘引一段黄梅戏戏迷协会会长渭城朝雨的一段新闻报道,再现那个让人兴奋的活动历程——

        2013年10月6日上午,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庆市人民政府、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办,安徽戏曲广播、安徽广播网、安庆市广播电视出版局承办的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复赛在中国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安庆市启动,在此之前,大赛已经历时半年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等众多高校进行海选,最终晋级全国60强选手参加此次全国复赛。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兔子(网名)、糊涂南风(网名)、东风(网名)成功晋级全国60在强。其中兔子和东风参加了在国庆期间参加了此次复赛。

        经过激烈的比赛之后,东风以复赛第14名的成绩位列二十强从而入围决赛。而在第二天进行的决赛当中,东风又以一曲《忽听琵琶诉幽怨》,最终获得第八名的成绩,拿到了此次校园黄梅戏大赛的二等奖,并参加了7日晚在中国黄梅戏中心举办的颁奖晚会。


                                                                                                                 (四)


        有东风这样出色的组织者,有着对戏曲文化的痴迷者,西安黄梅戏协会,吸引了很多戏迷的关注加入,东风等戏迷的组合,辐射,使得黄梅戏戏迷协会在线产生的一定的广泛性的影响。这里,我列举几位主要的黄梅戏戏迷协会会员的资料。

        肖宇卿(网名:朝雨渭城):现任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会长,2011年11月份加入西安黄梅戏戏迷联谊会(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前身)。并担任秘书长,2012年11月被当选为会长。担任会长一年多来,不求回报、甘心付出。在经费困难的时候自掏腰包,保证协会正常运转。一心为黄梅戏在西安的普及和发展,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无私的奉献。

        王小莉(网名:黑领丽人),2012年5月加入西安黄梅戏戏迷联谊会(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前身)。她的唱腔优美,为人热情、豁达。自加入起,就把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甘愿付出、积极建言献策。2012年12月份,任协会秘书长。在2012年举办的全国黄梅戏广播大赛中,王小莉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名晋级复赛的选手。代表西北地区赴合肥参加全国复赛。她在黄梅戏艺术追求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现在是协会主要花旦演员也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糊涂南风,90后戏迷。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棒,最适合和擅长表演一些小花旦的角色,比如夫妻观灯里小六妻,拾玉镯里的孙玉姣等等。做为一名90后的小姑娘对黄梅戏、对中国戏曲如此热爱和执着。实在难得。

        周亮,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女博士生,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型戏迷,为人豁达、谦虚。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生旦都能演唱。这一次的黄梅戏专场演出中,她一人扮演四个角色:祝英台、金小毛、织女和四九。尽管在唱腔上可能还有待提高。可是在表演上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李金凤,李金凤老师扮相俊秀、唱腔优美,在协会是受人尊敬的老大姐。为人热情、大方,仗义敢言。原来在郑州黄梅戏戏迷协会唱黄梅戏唱了好几年,因为家人工作调度关系,转回西安老家。加入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以来,积极主动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并时刻为协会发展着想,积极建言献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两句诗,形象的概括了报春者的伟大奉献精神。如果说今天的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是百花满园,那么引领百花盛开的就是我们年轻的大四学生东风。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在反复地考虑,是什么力量让东风这么痴迷黄梅戏事业?仅仅是一个爱好吗?如果单纯的爱好,那么在单位的联欢会上露露脸,在大型的活动中表演自己的才艺,就已经够了,而这些,东风早已经做到了,那么到现在每次黄梅戏戏迷协会的活动,没有特殊情况,他是必到无疑,而且在活动中,没有一点架子,一声昭妈、一声欧大叔,叫人感到亲切温暖,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通过QQ语音,向东风了解这些情况,东风沉默了一会,然后意味深长的说:

       “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三周年,从它的起步到它的今天。一路走来,我亲眼见证了它的成长。从一个零零散散不足五人的小团队到今天几十名爱好者聚到一起为“西安黄梅戏”这棵小苗不断的成长在努力,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也充满了感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能让黄梅戏在这片相对于自身比较势微的土地上,慢慢地来扩大它的影响。通过我们的带动慢慢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这朵淳朴、美丽的艺术之花。以三周年为契机,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也要进行一次华丽的转型,从“西安黄梅戏爱好者交流平台”转型到“戏迷组成的在陕黄梅戏宣传阵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们戏迷自身的水平还需要很大提高,我们的团队还要更加的完善,不要紧,我们的脚步从未停过。”

        一番朴实的话语,却包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爱、对弘扬黄梅戏艺术火热的激情,这就是东风热情的动力。

        东风,对黄梅戏艺术的热爱,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普及如此痴迷,究其原因,怎一个爱好了得?

        说实在的,在当代社会,有学问的人满大街都是,可有文化的人却凤毛麟角,特别是年轻人。而文化的含义,绝不是能哼唱一两首戏曲段子,能背诵几句唐诗宋词那么简单,而是把自己浸泡在传统文化中,让博大的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骨髓,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进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行为文明高雅,这才   是真正的有文化的人;只有学问没有文化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台性能良好的机器,摆脱不了受操纵的命运。

        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能随意南腔北调哼唱一曲黄梅戏“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一曲秦腔“王彦长大马上北坡”、一曲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曲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曲曲剧“小仓娃我生来灾星重”、一曲京剧“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曲评剧“巧儿我这次可要自己找婆家呀”等等的不乏其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稀奇的。但能脱离急功近利的职场,能离开乌烟瘴气的浮躁气息,在专业课之余,用高雅的情趣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让生活的每一天得也罢失也罢而依然那么美丽绚烂,这确是当代大学生中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年轻人应有的精神修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风是有典型性,更具有典范性的。

        那天,我语音采访东风,从背景同学说话的声音中,我听出东风在宿舍。我问东风,我这么采访你,你在同学面前有没有不好意思的感觉,他说没有。他的同学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爱好,包容了自己的爱好。常常是同学们干别的,而自己在画戏装,互不干扰。在他的影响下,宿舍的同学,个个都会唱黄梅戏,有人还能唱京剧、昆曲,虽说对戏曲不是那么热爱的,但至少接纳了这些戏曲。说着,他给我唱了一段昆曲。我静静地听着,我听进去了,很好听,是昆曲的味道。

        这就是东风,是他,他是南国的田野吹来的山风,把动听的黄梅戏,吹进了西安的千家万户。让黄梅之花,在古城西安已经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去年八月份,我参加了一次黄梅戏戏迷的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认识了东风,认识了黑领丽人,朝雨渭城等一批主要的会员,我被他们乐观明净开朗的心态的所感动,所鼓舞。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很少参加戏迷活动,可我的心却永远在协会中。我通过QQ,和他们聊天,除了东风之外,还和和朝雨渭城,和黑领丽人,和清风一两等聊天,从他们的身上,我读到了火热的激情,而不是矫揉造作,我理解了他们的奋斗与追求,在黄梅戏戏迷协会成立三周年之际,我将自己拟的一副对联送给东风,送给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表达自己一个普通戏迷对西安黄梅戏戏迷协会的真挚情感:

        上联:夜风煦兰妹俏龙女引吭竹园的对花香飘地之角朝雨渭城拂辞店岚山越梅吟徽调耄耋翁媪难糊涂

        下联:东风柔谷雨酥梅雪飘舞树上的鸟儿飞入千万家蓝天白云舞长安晨光耀文配天仙黑领丽人尽风流

        横批:黄山黄梅秀长安

        对联中东风、夜风、兰妹、朝雨渭城、龙女、岚山、越梅、糊涂、谷雨、蓝天白云、梅雪、黑领丽人、晨光、耀文等均为西安黄梅戏协会的资深会员,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情感,是东风等人的热情开朗、积极阳光情怀,对弘扬黄梅戏艺术的执着不懈的精神感染的结果。

        树上的鸟儿

        飞入千万家

        郎对花姐对花

        对到天之涯

        不论我到哪里去

        心儿总牵挂

        杜鹃花开云深处

        那就是我的家


                          2014年2月9日晨草稿于西安临潼迂公斋
                             2014年10月15日与传主东风合作修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3-3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发表于 2015-2-4 06:13:16 | 只看该作者
    向传统艺术的热爱者致敬

    点评

    运涛先生好。您好几次点评我的文章,我都忘了回复您,在此深表歉意。这篇文章,是我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安徽小伙子写的报告文学,他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7 06: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2-4 22:36:27 | 只看该作者
    爱好,融入,提升,发扬光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点评

    先生好,刚刚给您回复了一篇文学评论的帖子,现在到了我这篇文章了,这是我第一次创作报告文学,可因为种种原因,这篇报告文学没法变成纸质的东西,在刊物上发表。在这里晒出来,渴望行家门给我提意见。尽管我也写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7 0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3 06: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06:52:43 | 只看该作者
    侯诗杰 发表于 2015-2-4 22:36
    爱好,融入,提升,发扬光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先生好,刚刚给您回复了一篇文学评论的帖子,现在到了我这篇文章了,这是我第一次创作报告文学,可因为种种原因,这篇报告文学没法变成纸质的东西,在刊物上发表。在这里晒出来,渴望行家门给我提意见。尽管我也写报告文学评论,但品尝鸡蛋和下鸡蛋毕竟不是一回事。我真心的想听听朋友们真实的看法。没有你们的批评,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也很难提高自己。感谢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5-23 06: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06:59:39 | 只看该作者
    运涛 发表于 2015-2-4 06:13
    向传统艺术的热爱者致敬

    运涛先生好。您好几次点评我的文章,我都忘了回复您,在此深表歉意。这篇文章,是我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安徽小伙子写的报告文学,他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晋剧以及秦腔等等。我常常被这些默默地艺人所感动。我更被年轻的九零后如此热爱戏曲艺术而感动。中国戏曲艺术,不是名家的专利,而是根治与人民这块沃土之中的一朵灿烂的鲜花。这块园地,也是百姓的舞台。是百姓和艺术家共舞的舞台。基于此种原因我今年教高三,事情较多,静下心来上网时间真的不多。感谢您对我文章的阅读与点评。在这里,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9 08:34 , Processed in 0.0993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