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纪事之五: 让读书成为时尚 吴君对我说,有人提倡“让读书成为时尚”。这个主意切中时弊。 退休之后,我与书籍的距离与日俱增,几乎成为不读书、不看报的人。一是生活没有压力,没有逼得我非读书不可的动力,二是视力所限,看书时间稍微长一点,就看不清楚了,三是让我怦然心动的文章不多,越是不读书,接触的范围越小,越是不知道好文章在哪里。 马年,我到是找到几本书,请女儿网购,果然,有许多看点。 《流沙河随笔》,其中披露了他的右派生涯,平平淡淡地细述日常生活,将惊天动地的事情,写得实实在在,让我感动。 《思痛录》是我青年时期崇拜的韦君宜写的。韦君宜是一二九时代的先锋,奔赴延安干革命,五十年代主编《文艺学习》杂志。这本书是她晚年对人生道路的重新认识。 老一代革命家李锐,撰写《直言》,也是回顾历史,真实记录往事。 这一年,还阅读了《我给江青当秘书》、《赵紫阳回忆录》《黄万里传》、《毛泽东与彭德怀》等等。 叶永烈著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披露了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江青、高智、罗光禄六位秘书的重要经历,简要介绍了几十位有短暂秘书经历的人物。 《王蒙八十自述》概括了王蒙一生,跌宕起伏,风光无限。 读书使人开了眼界,不仅仅是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在思想观念上,都有所转变。 阅读了《读库》中的几篇,也受益不少,比如“成长课”“他们在朝鲜战场”、“刘祥武相亲记”,作者马宏杰,记录了打工人的生活,平常有趣。从纪实文学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了解社会的不同侧面。 年轻的女作家李娟《阿尔泰的角落》展现了新疆的风情。 我的恩师、老校长王世杰,在他九十大寿之年,编辑出版了《问政远眺》,这是一本自传体的诗词集,每个历史阶段,他都有诗词记录,堪称诗史。表达了他一生的革命情怀,孜孜不倦地工作精神。 我的同窗朋好友周文甫,退而不休,继编辑《民国时期的徽州名师》之后,编辑出版了《新中国初期徽州名师》,使我对这些在社会上、学生中影响极大的名师,有了新的认识,也使他们的业绩载入史册,永远流传于世。 汪俊赓写的《九十年仁里縁》,让我看到历史长河的一段,几朵浪花却反映了一个乡村、一个普通人的变迁。 网友独享(吴淑霞)送来《临风回眸》,表达了一位农村女孩子成长的道路,中年的坎坷和晚年的丰富精神生活。 我还收到吴兆民先生撰写的《春风时雨黄澍传》,正在拜读中。汪柏树先生撰写的《徽州土地买卖文契研究》,粗看一遍,资料详实,待细读。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女士,写了自传,叙述了她一生艰难曲折经历,她父亲被镇压了,母亲送去劳教。她姐夫和丈夫都是干部,为了划清界限,生母无人负担抚养,劳教释放之后,还要恳求劳教所收留她。为此,也让我流了不少泪水。 《炎黄春秋》杂志,我已经订阅几年,刊登的文章,绝大多数是第一手材料,也是唯一刊登不同见解的文章的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有些书籍缺乏真实,久而久之,谎言占领主流。 我喜欢看纪实文章,字里行间都是凝固的历史。 2015.1.6
[url] | | ┛ |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