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地下人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20:35: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千里月 于 2015-5-27 20:37 编辑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的必备条件,其中的“住”,在人们生存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古的人还不会盖房建屋,有的住在天然的洞穴之中,譬如山顶洞人;有的像鸟一样把家安在树上,鸟巢氏应该就是住在树上。再后来,人们学会了在山坡上打窑洞,在地上搭建茅屋,直至建造金碧辉煌的巍峨宫殿。如今,人们的住房越来越向高空发展,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摩天大厦“欲与天公试比高”。但是,曾经有的人却偏偏向地下发展,把家安在地下,“上塬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入村不见房,平地起炊烟,鸡犬忽相闻”,诚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大奇观。豫西三门峡市陕县张村镇庙上村的地坑院就是这样的奇观。
           一个冬日的下午,出三门峡市区南行,我们慕名到神秘的地下村落庙上村探访地坑院。一路上荒凉的黄土高坡和纵横的沟壑不断扑面而来,又迅速的向后滑去,仿佛奔驰在黄土高原之上。陕县的历史太悠久,文化太厚重。这里的黄土塬陕塬下埋藏着仰韶文化,见证了周召分治,飘荡着《诗经》中《甘棠》的古韵。也是因为有了陕塬,才有了陕县、陕州和陕西的名称。古时的陕塬,有人说,即现在的张汴塬,也有人说是现在的张村塬,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我想,若从广义上把陕县中的塬统称为陕塬,应该也是可以的吧。车行一小时余,终于来到了庙上村。庙上村不大,只是豫西丘陵地区的一个极普通的村庄,稀稀落落的民居散布在一片黄土塬——张村塬上,在冬天无力的阳光下,显得寂寞萧索。我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带来了一点儿热闹,村民们纷纷围拢来兜售苹果、核桃及手工做的一些生活用品。抬头望去,上面书着“庙上村天井窑院”的牌坊倒是挺高大气派,当是近年来为旅游开发而新建的。牌坊南侧,竖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牌坊后边,即是此行探访的对象地坑院。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被誉为“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它承载了豫西地区过往的历史、黄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地坑院,是在平坦的黄土塬上挖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再在四壁开凿窑洞而成。我们一行人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心情,跟着村民土导游来到了地坑院区,去探索神秘的地下庙上村。这一片大概分布着七八个地坑院。为了保证人畜的安全和防止地上水冲入院中,每个地坑院上部四缘都有青砖砌的屋檐和不高的挡马墙。站在挡马墙边向下望,方形的地坑里别有洞天,四周排列的窑洞,围成了一座四合院,令人惊叹。导游带领我们由地面入口处,向下通过长达十几米的弧形窑洞,便来到一座地坑院中。窑洞的洞门都由青砖砌成拱形,进深有七八米、十数米不等。此院属于坐西东向宅,正西是正窑,为家中长辈所住;其北侧为客窑,南侧为厨窑;南北两面窑为晚辈所住;东面是牲口窑;东北角是门洞窑,内有深水井,井上架着辘辘;东南角是茅厕窑。地坑院是露天的,天上下的雨水该作何处理?不用担心,主人自有办法,在院中开挖渗水池蓄水。整个院落既符合传统的风水原理,天人合一,又尊卑有序,合乎传统的伦理,同时还居家实用。黄土塬深厚的“立土”和当地人的智慧勤劳成就了这一人间奇观。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寒,不怕热,天才的杰构,建筑的奇迹,智慧的结晶。地坑院,老百姓的安乐窝!
           徘徊在地坑院中,端详着窑洞中摆放的纺花车、织布机、碾盘、石磨和各式各样的现在已很难见到的农具,仿佛时光倒流,感到温馨而亲切。这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生活,这也曾经是我童年时的生活!
           地坑院,黄土坑中百姓家,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机缘巧合,它曾是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的强盗们打进了北京,劫掠了紫禁城,火烧了圆明园,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及其亲信,仓皇逃到西安。光绪二十七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及王公大臣一干人等,千乘万骑,沿着崤函古道返回北京。途径陕州,因天气炎热,就住在这个地坑院中避暑。慈禧住在西边的正窑,光绪住在正窑北侧的客窑,亲信宦官李莲英和王公大臣们住在侧窑。看着窑洞中的龙床凤榻,我不知,当时的的慈禧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由紫禁城、颐和园住到这荒塬深坑的土窑洞之中?她是否反思过自己几十年的所作所为,为自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而反省自责?祸国殃民,她的入住,不仅不是地坑院的荣耀,反而应使土窑洞感到蒙羞!
           走出地坑院,流连在地上庙上村的街巷中,问土访俗,听村中父老讲地坑院的前世今生。在不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上庙村的人家还都住在地坑院中,后来人们才逐渐乔迁到地面上,在地面上修房盖屋。现在,村中的地坑院大多已经荒废,或被填平,留下的大概还有四五十个。其中有一些是住人的,住的人还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或者是因经济条件差、盖不起新房的人家。据说,地坑院不只庙上村所独有,在陕县的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分布着上百个地下村落、上万座地坑院。它们也如庙上村的地坑院一样,每年大量减少,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冬天日短,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暮色渐渐变浓,庙上村,在寒风中的张村塬上沉默无语。地坑院作为人类穴居民居建筑的高峰和奇迹,我为它的古老神奇而赞叹,也为它的渐行渐远而叹息!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0 收起 理由
    老党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5-5-27 22:19:07 | 只看该作者
    独特的风貌,厚重的底蕴。

    点评

    谢谢诗杰,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1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板凳
    发表于 2015-5-27 23:39:16 | 只看该作者
    感叹古人类的智慧,神奇的地坑院!

    点评

    谢谢单衣,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1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地板
    发表于 2015-5-27 23:43:20 | 只看该作者
    前辈精妙的文笔已经见怪不怪了:lol
    贴几张地坑院的图,以满足和我一样好奇的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5#
    发表于 2015-5-27 23:47:52 | 只看该作者
    地坑院

    5jpg.jpg (55.22 KB, 下载次数: 0)

    5jp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6#
    发表于 2015-5-27 23:48:30 | 只看该作者
    地坑院

    3.jpg (28.12 KB, 下载次数: 0)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7#
    发表于 2015-5-27 23:49:01 | 只看该作者
    地坑院

    0.jpg (21.61 KB, 下载次数: 0)

    0.jpg

    点评

    的确神奇!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8#
    发表于 2015-5-28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寻古追今话地院。增识长知。问老师好。

    点评

    谢谢党先生,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1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30:23 | 只看该作者
    侯诗杰 发表于 2015-5-27 22:19
    独特的风貌,厚重的底蕴。

    谢谢诗杰,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30:59 | 只看该作者
    单衣 发表于 2015-5-27 23:39
    感叹古人类的智慧,神奇的地坑院!

    谢谢单衣,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34:07 | 只看该作者

    的确神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5-5-28 09:43
    寻古追今话地院。增识长知。问老师好。

    谢谢党先生,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
    发表于 2015-5-28 20:01:38 | 只看该作者
    我还真是第一次见识。老师又给它了历史,地位、赞誉。

    点评

    我也是第一次见识。我是去年冬天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2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20:55:37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5-5-28 20:01
    我还真是第一次见识。老师又给它了历史,地位、赞誉。

    我也是第一次见识。我是去年冬天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
    发表于 2015-5-28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那文章的开头抓人、却很扑实,结尾精 。这一段感到感到自您的文章中,学习了不少东西,有些收获。这里感谢。

    点评

    先生能来分享我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我不胜荣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8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21:13:51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5-5-28 21:08
    那文章的开头抓人、却很扑实,结尾精 。这一段感到感到自您的文章中,学习了不少东西,有些收获。这里感谢 ...

    先生能来分享我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我不胜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23 07:54
  • 签到天数: 15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7#
    发表于 2015-5-29 07:39:3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好文,增长见识!学习!{:soso_e160:}{:soso_e183:}

    点评

    谢谢,互相学习,问好浪淘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9 2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23 19:1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2:13:14 |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5-29 07:39
    拜读好文,增长见识!学习!

    谢谢,互相学习,问好浪淘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30 01:58 , Processed in 0.1266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