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发] 太平村之变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6: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太平村之变迁


太平村的大在方圆内是有名的。解放后,太平村加上方圆二十里内的小村,构成太平乡,后来又改成镇,还是以太平命名。


对太平人来说,这都没什么,只表示了国家对太平村地位的承认!所以,住在太平村的人,都有一种天然的自豪。尤其当面对周围低洼薄涝处来的外村人,那神态简直就是鹤面对一只鸡,贵族面对平民,平民面对讨饭的。


太平村人就应该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优越里,外村的人只眼热去吧。


对这一点,周围村子里的人也特别地拥护。农村里,通常五天一个集日,交流通货,太平村的集日最大;到农闲时,还有规模较大的山会,更是太平村的特权,地点就在太平村的内街。那时方圆百里的商人都会提前聚来,搭棚占地卖各种东西。太平村就整个兴奋起来。从高处看,全是滚动的人头,用耳听,却辨不请人语。这阵势,太平村的人不稀罕,外村的人,却是很重视。他们必是提前准备好几天,然后穿戴整齐光鲜了一大早赶来,隆重意不亚于过节。他们来了往往并不着急买东西,而是仔细瞅瞅镇子上的人,用鼻子吸吸烩火烧的香味,再看看那沿街的大青砖的瓦房;买或者不买东西仿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到乡上开眼,看光景。


农村里年轻气胜的人常常有打架斗气的时候,但外村的人绝对不敢在太平村撒野。如有不知深浅的年轻人想冒冒头,太平村里随便站出几个人,老的或少的,大喝一声:“怎么,这地方你也来撒野吗?”那人就吓得矮半截了。有了外来的麻烦一起上,这是太平人足以自豪的优良传统。所以,当外村的人机会到外面去,向人报家门,必先说,俺们是太平乡的人。口气里满是骄傲,腰也特别地挺直,仿佛走夜路的人手拿桃木剑。太平村就是这样让人羡慕,让人自豪。如果外村的儿女有与太平村的年轻人结了亲的,那简直像攀了皇亲一样地荣耀,他们再到乡上开眼,就要宣称,看太平村的亲戚去了。


太平村的人却根本就不把外村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规模和足够的资本。文革时分生产队,太平村仅同姓的按部落分,就一直排到二三十队。再加上周围沿河隔墙的异姓部落,比如王家村、马家村、荒野村、六股村等,那可真是洋洋大观。


太平村的自豪,还来自他们的历史。“我们的村子是建自唐朝盛世呢。”村里老人们这样说:“李世民的一个儿子的外甥的亲官的下人,发现这里是个好地方,走到这里就住下了。果然这里是个好地方,地广土厚,风调雨顺。”


“那时这里人少,后来,又从天津的一棵大槐树下,来了三兄弟。那三兄弟是我们太平村人的祖先。”这样,太平人,又成了大城市的亲戚,更是自豪。如果有人问,三兄弟怎么会变成太平村这么多人的,老人们就说:“一生十,十生百。”


太平村的自豪还来自他的先进。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先最多地落到太平村人的身边,因为这儿是乡政府驻地。


这儿有正规的医院。宽敞雪白的屋子里,明亮的玻璃窗晃着人的眼。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在奇怪的药水味里飘荡。那医院,外村的人一般是不去的,不方便。小灾小病的,他们在本村找个巫医或中医,摸摸脉,就行了,方便实惠。所以那医院仿佛就成了太平村人自己的了。


太平村还有物品齐全的供销社,买东西就不用非得上集了。供销社有着红色的转门,转门上有明亮的大大的玻璃,常引着一些顽皮的孩子趴在门上,向里看那琳琅满目的商品。高高的柜台上面摆着各色布匹,柜台里面是更高的货架子,陈列着各种化妆品、铁器,日用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那些东西距离人远远的,象只可远观的荷花。供销社里还有表情高傲、仿佛住在天上的售货员。她们被浓浓的雪花膏的香气熏得白白嫩嫩的,仙女一般。她们站在柜台里面,听到人来,只眼皮动动,脸上表情绝对不动,比天鹅还高傲些。外村人进去了,只是看看,更是不敢说话。那供销社也仿佛成了太平村人自己的了。


总之,太平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历史长久的,高高在上的村子;太平村的人,就是在外村人的羡慕的眼光中,一代代长大,一代代繁衍下来。


但是,后来太平人到周围小村里走一圈回来,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了。


一次,村里一个叫文化的人到十里外的东洼村办事,发现那个村出奇的漂亮:一进村,是平坦笔直的道路,路的两旁是水泥修的排水沟;小胡同也是纵横整洁;村里的房屋多数是红砖红瓦,一排排如仪仗队。文化本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心理,仿佛城里人下乡似的,但这样一看,就觉得有许多不平和不应该。


文化也是太平村委成员,回村后,看看太平村矮旧的房屋,窄小的胡同,泥泞的村路,完全是依然故我的旧貌。于是他去找村支书提意见:那小小的东洼村都规划的那样整齐,我们这大村也该动动了。


村支书是个四十多岁的人,早先在外干过合同工,有一定见识。因没怎么参加过地里的劳动,他显得有些白皙。他回村后就当了村支书,利用在外工作时的关系做起了买卖,已经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


文化说话的时候,他一直不动声色的吸着烟;文化说完了,他弹了弹烟灰,抬抬眼皮说:“规划?我们不是已经搞过了吗?那个五保户已经搬了家,村西头那寡妇家的院墙也推到了。那寡妇整天骂我呢。你小青年儿,是真不知这工作的难度啊?”


文华说:“我们村有那么多空屋没人住,应该让他们拆了,把我们的主道通开。”


支书翘了翘嘴角的冷笑说:“那些房子能拆吗?永贵家的六个儿子,哪个是好惹的?还有镇长他爹的房子,你敢去拆了?”


有权的惹不起,有势得不敢惹。太平村的规划只象征性的推倒几块断墙,伐掉几棵无主的树,也就算了。寡妇家没权也没势,但也不能欺人太甚,给他们推到院墙,留着房子,算是人道主义。这一切,都是明摆着的。


眼睁睁看着太平村被周围的小村超过去了。一想起外村里宽阔的大道,太平村的人就憋气,但是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虽然,但太平村的人见了外村的人,仍然是傲慢的,可是,外村的人却不到太平村开眼了。在他们的眼里,太平村已经老了,像一个弯腰驼背,只会咳的老人,生活在朦胧的往事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5 收起 理由
JIANJUN801 + 5 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5-6-22 20:40:42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时间问题,作品没有上一篇好。主题构思,立意,都好。逻辑关系,层次安排,词语推敲,有待作者再辛苦一下。辛苦过程,就是提高自己的过程。问好雨的声音。敬一杯鼓劲{:soso_e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6-22 21:41:4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朋友!{:soso_e17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地板
    发表于 2015-6-22 23:20:0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但太平村的人见了外村的人,仍然是傲慢的,可是,外村的人却不到太平村开眼了。在他们的眼里,太平村已经老了,像一个弯腰驼背,只会咳的老人,生活在朦胧的往事里。
    一声叹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8:09:56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5-6-22 20:40
    也许是时间问题,作品没有上一篇好。主题构思,立意,都好。逻辑关系,层次安排,词语推敲,有待作者再辛苦 ...

    很中肯的点评,等有时间仔细修改。谢谢党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8:10:09 | 只看该作者
    JIANJUN801 发表于 2015-6-22 21:41
    欣赏,问好朋友!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8:10:41 | 只看该作者
    单衣 发表于 2015-6-22 23:20
    虽然,但太平村的人见了外村的人,仍然是傲慢的,可是,外村的人却不到太平村开眼了。在他们的眼里,太平村 ...

    有些变迁确实不尽人意。叹息。

    点评

    这样的变迁太多了,许多曾伴我们成长的参天的大树不见了,清清的河水不见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24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6-22 00:05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8#
    发表于 2015-6-24 20:31:48 | 只看该作者
    雨的声音 发表于 2015-6-24 18:10
    有些变迁确实不尽人意。叹息。

    这样的变迁太多了,许多曾伴我们成长的参天的大树不见了,清清的河水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6:53:12 | 只看该作者
    单衣 发表于 2015-6-24 20:31
    这样的变迁太多了,许多曾伴我们成长的参天的大树不见了,清清的河水不见了......

    是啊。把文章改了下,请老师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6:54:35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5-6-22 20:40
    也许是时间问题,作品没有上一篇好。主题构思,立意,都好。逻辑关系,层次安排,词语推敲,有待作者再辛苦 ...

    谢谢鼓励,改了下,请指教。:handshake

    太平村之变迁

    太平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这在老人们嘴里一直自豪地挂着。“我们的村子是建自唐朝盛世呢。”他们这样说,“李世民的一个儿子的外甥的亲官的下人,发现这里是个好地方,走到这里就住下了。果然这里是个好地方,地广土厚,风调雨顺。”
    “那时这里人少,后来,又从天津的一棵大槐树下,来了三兄弟。那三兄弟是我们太平村人的祖先。”这样,太平人,不但与皇族有关,又成了大城市的亲戚。如果有人问,三兄弟怎么会变成太平村这么多人的,老人们就说:“一生十,十生百。”
    解放后,太平村加上方圆二十里内的小村,构成太平乡,后来又改成镇,还是以太平命名。对太平人来说,这都表示了国家对太平村地位的重视!顺理成章,来自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最先最多地落到太平村人的身上,因为这儿是乡政府驻地。
    这儿有正规的医院。宽敞雪白的屋子里,明亮的玻璃窗晃着人的眼。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在奇怪的药水味里飘荡。那医院,外村的人一般是不去的,不方便。小灾小病的,他们在本村找个巫医或中医,摸摸脉,就行了,方便实惠。所以那医院仿佛就成了太平村人自己的了。
    太平村还有物品齐全的供销社,买东西就不用非得上集了。供销社有着红色的转门,转门上有明亮的大大的玻璃,常引着一些顽皮的孩子趴在门上,向里看那琳琅满目的商品。高高的柜台上面摆着各色布匹,柜台里面是更高的货架子,陈列着各种化妆品、铁器,日用品,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那些东西距离人远远的,象只可远观的荷花。供销社里还有表情高傲、仿佛住在天上的售货员。她们被浓浓的雪花膏的香气熏得白白嫩嫩的,仙女一般。她们站在柜台里面,听到人来,只眼皮动动,脸上表情绝对不动,比天鹅还高傲些。外村人进去了,只是看看,更是不敢说话。那供销社也仿佛成了太平村人自己的了。
    所以,住在太平村的人,更是有一种天然的优越。尤其当面对周围低洼薄涝处来的外村人,那神情简直就是鹤面对一只鸡,贵族面对平民,平民面对讨饭的。
    太平村之大,人烟之繁华,都令周围村子里的人特别向往。农村里,通常五天一个集日,交流通货,太平村的集日最大;到农闲时,还有规模较大的山会,更是太平村的特权,地点就在太平村的内街。那时方圆百里的商人都会提前聚来,搭棚占地卖各种东西。太平村就整个兴奋起来。从高处看,全是滚动的人头,用耳听,却辨不请人语。这阵势,太平村的人不稀罕,外村的人,却是很重视。他们必是提前准备好几天,盘算着穿什么,戴什么,与谁搭伴,然后在那一天的一大早赶来,那隆重意不亚于过节。他们来了往往并不着急买东西,而是仔细瞅瞅镇子上的人,看他们走路的姿态,听他们说话的声腔。用鼻子吸吸烩火烧的香味,再看看那宽阔的街道和沿街的大青砖的瓦房;买或者不买东西仿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眼,长见识。
    太平村的霸气也令外村的人害怕和艳羡。年轻气胜的人常常有打架斗气的时候,但外村的人绝对不敢在太平村撒野。如有不知深浅的年轻人想冒冒头,太平村里随便站出几个人,老的或少的,大喝一声:“怎么,这地方你也来撒野吗?”那人就吓得矮半截了。有了外来的麻烦一起上,这是太平人足以自豪的传统。因此,当外村的人有机会到外面去,怕人欺负,一定会说俺是太平乡的人。口气里满是骄傲,腰也特别地挺直,仿佛走夜路的人手拿桃木剑。
    如果外村的儿女有与太平村的年轻人结了亲的,那简直像攀了皇亲一样地荣耀,他们再到乡上开眼,就要宣称,看太平村的亲戚去了。
    总之,太平村就是这样一个历史长久的,高高在上的村子;太平村的人,就是在外村人的羡慕的眼光中,一代代长大,一代代繁衍下来。
    但是,改革后,太平人到周围小村里走一圈回来,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了。
    一次,村里一个叫文化的人到十里外的东洼村办事,发现那个村出奇的漂亮:一进村是平坦笔直的道路,路的两旁是水泥修的排水沟;小胡同也是干净整洁;村里的房屋多数是红砖红瓦,一排排如仪仗队。文化本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心理,仿佛城里人下乡似的,但这样一看,就觉得有许多不平和不应该。
    文化也是太平村委成员,回村后,看看太平村矮旧的房屋,窄小的胡同,泥泞的村路,完全是几十年前的旧貌,真是不忍卒睹的感觉。于是他去找村支书提意见:“那小小的东洼村都规划得那样整齐,我们这里也该动动了,要不就落后了。这样下去,我们太平村的脸往哪搁呀?”
    村支书是个四十多岁的人,早先在外干过合同工,因没怎么参加过地里的劳动,整个人显得有些白皙文弱。但,他是个精明的人,回村后就当了村支书,利用在外工作时的关系做起了买卖,已经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家里最先买上了轿车。
    文化说话的时候,他静静地听着,不动声色的看着变幻的烟圈;文化说完了,他弹了弹烟灰,抬抬眼皮说:“规划?我们不是已经搞过了吗?那个五保户已经搬了家,村西头那寡妇家的院墙也推到了。那寡妇整天骂我呢。你小青年儿,是真不知这工作的难度啊?”
    文华说:“我们村有那么多空屋没人住,应该让他们拆了,把我们的主道通开。到现在了我们走路还是旱天是土,雨天是泥,太落后了。村民都有意见呢。”
    支书翘了翘嘴角,冷笑说:“通路?那些房子能拆吗?永贵家的六个儿子,哪个是好惹的?还有镇长他爹的房子,你敢去拆了?”
    文化无语了,支书说的也是实情。有权的惹不起,有势的不敢惹。寡妇家没权也没势,但也不能欺人太甚,给他们推到院墙,留着房子,算是人道主义。太平村的规划只象征性的推倒几块断墙,伐掉几棵无主的树,也就算了。这一切,都是明摆着的。
    眼睁睁看着太平村被周围的小村超过去了。一想起外村里宽阔的大道,太平村的人就憋气,但是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虽然,但太平村的人见了外村的人,仍然是傲慢的,可是,外村的人却不到太平村开眼了。在他们的眼里,太平村已经老了,像一个弯腰驼背,只会咳的老人,生活在朦胧的旧梦里。



    点评

    优秀作品: 5.0
    优秀作品: 5
      发表于 2015-6-25 1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1#
    发表于 2015-6-25 17:58:06 | 只看该作者
    好笔力,增辉生色不少。问好雨的声音。赞一个。

    点评

    多谢指教,问好。  发表于 2015-6-25 2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30 01:55 , Processed in 0.13029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