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岸观涛 于 2016-6-13 10:37 编辑
六月甜笋,脆嫩当时 近来口福不薄,从江门吃河鲜回来的酒气还未消尽,就接到战友谭镜的邀请,说让我们一起到他老家的沙口去赴笋宴。由于这宴席是以战友为主体,它其实也是一次战友的聚会,气氛自然十分热闹。经席间的交谈我才知道,一周之后,张槎街道要举办首届笋文化节,推介以笋为题材的美食活动。因而这一次的尝笋之举,无疑也是战友镜兄对街道文化节的助兴和义务的推广。 为了一睹笋文化节中获一万元奖励的笋王是什么样子,6月13日上午,我便约了喜欢微新闻并工于视频制作的表弟建荣一起去参加开幕仪式。 开幕式在张槎街道不太宽的文化广场举行。其活动主题鲜明,简洁有序。舞台两边竖着两条醒目的标语:“国笋生沙口,美味驰中外”。期间有醒狮助兴,有墨者挥毫,还有名厨的刀功示范,现场的气氛恰到好处。活动的高潮当然是宣布笋王的那一刻,来自沙口的笋农冯姨,她带来重达8·67公斤的“大头典”笋,获得了最高的殊荣。 广东境内的竹笋一般分文笋、毛竹笋和大头典笋三种。而位于佛山东平河畔的沙口大头典笋,由于这里的沙质土壤极适合笋竹的生长,每年6月份就是盛产笋的季节,因而也是吃笋的最佳时节。由于沙口笋爽脆清甜无渣,吃起来的感觉与吃水果无异,人们无不以一尝其美味为快。而此时酒楼的高厨们,他们不忘自己的手段,用心将笋肉切成近于发丝的细条,再配上香菇丝,和肉丝等调成羹,人们尝到是它的滑;而一些酒楼则用黄豆稠米加上鱼茸去熬粥,再加上那切得比筷子头略粗的笋块,人们尝到的是弹牙的脆。至于笋片的制作,用佐料进行炒、焖、焗则就各显其长了。而值得一提的是每家酒楼均有的白切笋片(或叫冰真笋片),你不用任何调料,就斋吃亦美味十足,它的甜脆爽嫩会令你经久难忘。难怪1972年,中美关系初开,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国务院就曾指定专机从广州调张槎的沙口笋到北京,作为国宴菜肴招呼尼克松。其当时的原因或除了对中美两国的关系寄予破土而出的期待外,他的真正原因就是其味道的鲜美。也正因为此次国宴的缘故,从此沙口笋亦被人们称之为“国笋”而名噪一时。 据记载,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它有消暑除热,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效。是尚好的保健食材之一。它在远古的年代就被人们所认识。唐代的白居易就曾写有《食笋诗》,诗中如是曰:“每日逢加餐,经时不思肉”,可见这笋的味道比肉还要好吃。就连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有赞笋的诗,他明白的称:“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笋在那个时代已经真的成为席上珍了。 中国的二十四孝的典故中,就有孟宗哭笋的一章,文中如是曰:“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我们抛开孟宗孝母不说,而笋可以当食,可以治病,则为不虚。经现代研究表明,竹笋由于其纤维素丰富,它还能吸脂减肥,它内含的多糖物质则还有抗癌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好食材,难怪人们如此追捧它。 以前张槎的沙口,笋竹遍布,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它。于是一百多年来,懂笋、种笋、品笋和食笋成了生活的常态,便与生活密不可分。早在张槎镇还未建成全国著名的针织城之前,这里特有的沙口甜笋便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那时候的张槎人,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曾经创造了竹基鱼塘的生态模式,将笋竹的种植地扩大至上千亩,由于笋的产出多了,靠近沙口的莲塘和大富乡都开办有自己的竹笋加工场,他们将竹笋制成罐头出口创汇。在上世纪的80年代之前,就曾被国家指定为唯一的出口笋,其名气之大由来已久。 只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正在改变着以往的一切。经济的热点也由市中心向郊区辐射着,而季华西路的开通,已使位于东平河畔的沙口改变了旧时的模样,随着那个地标性的建筑群“智慧新城”的拔地而起,土地的价值已经与昔日不能同日而语。传统农副产品价格的低廉,已经使甜笋一类的农副产品的种植受到了极大的压缩。过去大片大片的竹林,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物种只有到了它将要消亡的边沿时人们才觉得它珍贵,沙口笋看来也不例外。只是今日街道和社区适时发起以笋为题材的文化节,确实是除了对传统的饮食文化起到推介的作用外,同时对这已经不可多得的资源也起到保护的作用。这种行动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天,美食文化节是很热闹的,其中便有“来福”等酒楼在现场制作有关笋的食品供人试食之外,还有七十多岁的老记者也来采风,建荣被绚丽的场景所迷惑,在熙攘的人群中不断的穿梭,去寻找摄影的最佳的角度。而我却在舞台的另一边,和一些书法爱好者一起,去欣赏那功力精深的书法家们的即席挥毫。在看到一幅刚刚挥就的“国笋生沙口,美味驰中外”草书,我们具被其龙飞凤舞的神韵所倾倒。在赞叹之中,连美食节的开幕式结束了我也不知道。最后还是表弟来找到我,他扯了一下我的衣角问:表哥,已经十一点半了,怎么样?我说那就去找些笋来尝尝鲜呗。表弟说,在沙口公交总站附近,有一家酒楼的笋做得不错,可以去试试。我问,莫非是“鸿协成”?他不确定,但当我们几经辗转来到了人气若市的酒楼后,我们都对视而笑,原来是一个不约而同的地方。于是坐定之后,在众多的名堂中叫了一锅鱼茸笋粥,一碟牛腩炆笋,一碟冰真笋片。菜上来后,由于味道可口之极,两人都顾不上食相,在须臾之间就把桌面上的东西都给云卷了。直至捧腹离开时,我们还回头望了几次这坐落在巷子深处的食肆。却让我想起了“家中虽有八珍尝,不及山间野笋香”的句子来,虽然不知道是谁所写,但它真是对笋那味美的高度概括,赞美之下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今天,我们只稍微追寻了一下笋的味道,其胃口就已经被吊得老高老高。 文/依岸观涛 写于2015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