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1: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0 10:09 编辑 [/i]

    导读:
           此篇“也说”是2014年于网络某微论站点,相关文学话题的一私之见。其后,因其中涉及类似“我看”“扯谈”“漫说”“论说”“评论”“批评”“批判”之类的极其个体化或社会样的判断性字词话语,它们混搭在一起,颇显思维逻辑或界线划分的十分不清晰。所以其后,虽几次修饰整改,依然不能心安理得,故搁置一旁了。
          通俗意义上的“文艺/文学评论”,无论是否为专业性行家里手的论说,亦无论其实质上,只是代表某一类艺术流派/文艺团体的批评态度和观点,仅就我个人而言,都视其为等同普通民众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一样。故而,更愿意一视同仁,均说成是“文艺/文学批评”。但在内心之中,我更愿意把其中的“批评”改为“批判”。之所以如此,虽明知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隔行如隔山”“巧者不过习者之门”等规矩方圆。但是,对于眼下,亦不过是“一私之见”的扯谈闲说,原本就是“姑妄听之”的事实下,也就不妨大着胆子“姑妄说之”吧。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下,为何本来特偏爱“文艺/文学批判”的主题,最终却选择了“文艺/文学批评”的标题呢?究其根本,是因为我自己对于“批判”一词,至今闻其名,而心有余悸之故。
          究竟什么叫“批判”?针对“批判”一词,我对比英汉词典,并结合网络搜索信息,斟酌再三,还是觉得用身心感受和读书认知,来分析说明自我对其“心有余悸”的来由,或许比较符合“说真话”的文风吧。
          一提“批判”,但凡国人,尤其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们,不仅仅是耳熟能详,甚至一旦还有浮想联翩的人格本能,即刻都不一定是“心有余悸”的心理反射,而是“胆战心惊”,甚或像对待类似“艾滋”“非典”一样,唯恐避之不及了。如此心态描述,应该不是夸大其词,或骇人听闻吧。因为,起码在我自己的联想思维之中,一旦瞥见“批判”一词,脑海里即刻浮现出一般都是学校或单位组织参加的“批判大会”,随后,便是大气都不敢喘地审视着那些凡是遭到“批判”者,不是遭到横加指责而打倒批臭,就是给予量刑判决且游街枪决。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舆论传媒,还是大众话语,“批判”一词一下子退化的近乎销声匿迹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呢?其实,不仅是在全球趋于“一体化”且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即便在满清一朝,尤其是明末民初,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打开了国门,当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后,单就“批判”一词,不能再局限于汉语字形“批判”就是“判”(即判断、评价、评说)和“批”(即批复、断定、执行)的本意,而应结合西语“批判”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全面认识和准确运用“批判”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不过就是一个“批判”的词汇或说措辞,于此又为何浪费如此多口舌笔墨,加以诠释注解呢?因为,在我的见识上,整个西方天地之所以能够在“精神”和“物质”风貌上,仿佛一下子超越了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东方大地,并把一向自以为是“地球之中心”“人类之太阳”的中国,自甘屈居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行列。对此,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在近代(不过三百年左右)西方文化中兴起的“批判”之风。
          究竟什么叫“批判”?此刻,臆想通过英语“批判”词根,找寻出其在西方人士脑髓中的记忆基因。但仅凭我大学本科还不是外文专业的英语水平,与其自曝其丑,不如有一说一,以免弄巧成拙。
          就在去年本文标题之下,在谈讨“文艺/文学批评”之前,我曾经一笔带过了“哲学”话题,而只是就“文艺”而谈“文学批评”而已。其实,若谈“文学批评”,特别是还要强调“纯文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不站在“美学”“人文艺术”的高度,尤其还要故意回避哲学意义上“批判”逻辑思维或言思辩。那么,如此个性或集体性探究,也就永远找不准“纯艺术”的方向和目的。
          究竟什么是“批判”呢?若单纯从我个人读书体验中,说到“批判”一词,我即刻会想到的一个人物和他的学说。这个人物,就是“康德”,其学说,就是“三个批判”。其实,关于康德及其学说,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只读过“纯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导言”,至于其他,当时就没有找到翻译出版的书本,而更多的了解,还是借助阅读其他“文史哲”资料而间接体会。十多年前,康德的“三个批判”,我总算找齐了,但直觉上,亦如同翻阅《周易》和《尚书》一样“诘屈聱牙、晦涩难懂”。话到此,还要说一下我的大学经历,当初曾用三年时光,反复啃食朱光潜先生翻译出版的一套黑格尔《美学》。正是有这一基础,包括当时高校内比较流行的萨特“存在主义”和佛洛依德“心理学”,并不被我看好,而真正心存敬畏的却是康德其人其书。
          究竟什么是“批判”呢?眼下,以我的理解:一者,康德的“批判”,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起码在西方)看世界和认识客观存在事物的方法方式;也就是,康德的“批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在判定某人或某事的是非对错,进而裁决或杀头或放人”等,其旨在说明“以往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视野、采取的办法,完全都是错误的”。由此,在康德的“批判”里面,且不说人类能否完整地认识世界,起码在康德的法眼里,关于地球之上甚至整个宇宙,人类过去的一切人文知识,即便不完全是错误的,却也一定都存在片面和不准确。记得在八十年代,国内可能是再版的一本普及哲学思想的书籍,其“插图”中是一副名人画作,涉及康德学说时,漫画中人物就是头朝下,对面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张上面为“6”或“9”的纸片,而头朝下的人却念出是“9”或“6”。的确,对于哲学上的不同思想认识,类似这样的漫画,不能说书画者根本不懂哲学,起码对大众意识形态一定是彻头彻尾的误导。二者,关于黑格尔的“批判”,亦如同网络知识一般,即等同“范畴”吧。若让我说,其就是“画圈圈”;若再进一步解释,就是在康德学说基础上,针对一切人文知识,给予“规矩方圆”,进行分门别类,去明确其内涵和外延而已。
          综上所述,尽管在今天,即便是经院学派,也不再固守哲学上单纯只有“唯物与唯心”的分野,尤其已经淡化了“非此即彼”“以偏概全”“凡唯物必定正确而唯心一概错误”的思路或思辨。但是,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文化历史上,“思路就是出路”已是昭然若揭。所以,人类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没有“规矩方圆”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由和自在。正是在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之上,下面原本应为“文艺/文学批判”的“也说”,为防范不良刺激而招致恶心反感,还是舍近求远取名“也说‘文艺/文学批评’”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7 16:10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沙发
    发表于 2015-12-5 23:00:24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为栏目赐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0:23:14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0 10:17 编辑 [/i]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一)

          自从十多年前参与网络论坛活动以来,有两种思维趋向,一般情况下我都毫不避讳。尽管不是那种恬不知耻地叫嚣,确实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但凡逢到一定场合,便会故作且有意站出来,吆喝上几嗓子。是哪两种趋向呢?又吆喝些什么呢?一者,就是会主动找寻声明探讨“哲学”的网站,偶或提出一些质疑性言论,像对康德的“三个批判”、萨特“存在主义”以及美学艺术中的“纯文学”等;二者,就是一旦在某文学性论坛站住脚,即刻便宣扬“文艺/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上面第一种趋向性,在一开始热衷搀和的《思问》《启蒙论坛》或是《另一种存在》等网络论坛上,其中公开的文章,也基本可以说明其行为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了。因此,关于这一话题,恰好也不是此文侧重点,话到此为止。
       关于第二种趋向问题。按常理说,一个人在文学性论坛上,真要自以为有能耐,就一直发表“自以为是”的作品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蓄意鼓动“文艺评论”的事情呢?对于这样一种质问,在以往我的文章中,虽有说明,但叙述的都不十分直接,尤其不是那么系统连贯。所以,在此尝试着把这个问题,尽可能讲清楚一些。

          什么是文艺批评?就在提笔书写本文之前,于楼外散步中,尚在沉思这一话题。而回家后,虽在网络搜素中读了相关此类议题的几篇文章,却自觉都不是我所理解和认为的那个样子。所以,原本想找一些钦定的、国标样式或权威性定义,把他们罗列清楚后,起码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定义上的统一,再书写言谈。如此这般,不仅可能会有更多些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的讨论或争执。但是,依据以往网络体验和眼下一瞥,便感到那样的书写打算,亦不过就是兜圈子,于目的和效果上预判,显得都有些多余了。于是,联想曾经接触过的《别林斯基选集》、老舍先生《文学概论》、茅盾先生《夜读偶拾》以及忘了书名且模糊记得的一些英、法、德、俄文艺批评家的书画评论;于是,这会儿不仅不是变得信心满满,而放胆高歌起来,反而心生怯意,窃思:“这个话题也太难了吧!单凭眼下条件如何能完成呢?”心态和顾虑虽然如此,不过面对眼前网站上关于“文艺批评”的各式各样直言明说,我自己总觉得多年来对此话题应该有所认识;于是,决定还是放开手脚,直抒胸臆,写到哪儿算哪儿。起码在自我感觉上,这样子更加真实而自然一些吧。
        话虽如上所述,但相关文学或文艺的一些名词或词汇,还是应该明确一下为好,否则“游击”习气过浓,眼下即便跻身网络“江湖”都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更别说荣登“大雅之堂”了。
      本文之所以用“文艺批评”而没有定格在“文学批评”,其原意并非借此显示个体能耐,或暗示自我学识的全面,好像已经“能”的完全不屑于文学天地的狭隘,而意欲囊括一切文化艺术种类,并都能够给予指手画脚,且可以鼓捣出“点睛成龙或成凤”的效果。其实,这里的“文艺批评”,还是基于或说主要来自文学批评、文学评论、文学鉴赏的路数。之所以要用“文艺/文学批评”,或有时还用“文艺/文学评论”,其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也是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所谓“批评”一词,其主旨不是为了批倒批臭XX作品,或针对其作品后面的某人及某某人,更没有刻意借助舞文弄墨去“抱大腿、捧臭脚”或“表决心、站队伍”的目的和用心;而是旨在说明属文者,也就是写批评/评论文章的作者,其可以是/有,也可以不是/没有,任何 “家”或“大家” 的名头;而其所表达的,必须是“自我”对一部作品的褒贬以及其褒贬的来由。在此处,我想明确一下,如果单是对一部作品,只是断言“好”或“不好”。无论这样一种判断,是来自天性聪慧、直觉敏感抑或就是家承师传,也可以是赎买面授,但都没必要去挑明、解释和托底。当然,在此基础上,也不妨最好能够描绘一下,自我感觉上“好”或“不好”的之所在吧。那么,像这样一类文字篇章,既是我所认为的“文艺评论“了。然而,仅是这样一种几乎只需要简洁明了的评判性话语,在我看来,是绝对不能算是“文艺批评”。因此,进一步要问:“文艺批评”又是什么呢?其实,也仅仅是在我个人认识中,一个堪称“文艺批评家”者,无论如何,像如此冠名者或被授予此样头衔荣誉的一个人,其本身首先应该明确,进而也应该敬畏“文艺批评”的神圣和高贵。因为,近几百年来,凡熟悉和困惑华夏文化之中,关于“中”和“洋”孰为“体”孰为“用”的人,只要认真读过几本西洋人书写的论著,哪怕就是翻译的作品,其就不难理解那些西方圣人,也就是西方各行各业的理论大家们,但凡标题有“批评”二字的书本和言论者,在其“批评”性质的作品中,都不可能少了对其行当、门类源头的追溯,也少不了对其艺术品存在价值或意义上的说明,更经常还会有对其可能引起人心和社会化效应及其后果上的预判。也就是说“文艺批评”必须是系统学习、研究和综合判断后,而获得的有理、有据、有责任承担的一种论述、言词或学说。如果一个顶着“某某批评家”桂冠,已有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年的人物,但在其整个或部分社会生活中,退一步讲,哪怕就是在其个人生活圈子周围,如果一直就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谁或谁谁因为其“批评”的事物,而改善了环境、提高了文明,或赢得了荣誉。那么,这样的“家”不配冠上“批评”二字。也就是说,“文艺批评”只要符合了“学院派”或“江湖界定”(如我者)的条条框框,只要肯于下点功夫,不能说人人皆可吧,也可说世人皆可为之。但是,“文艺批评家”没有一点半点的环境效应性作为,没有过“火眼金睛”般的功绩,没有过算命先生似的准确性预判……如此样子的“家”或者“大家”,如果还在四处招摇地进行关于“批评”的讲座或评审,真不如选择“强素质、缓称王”比较明智些。
      其二,如果上面一段关于本文用“文艺批评”而没有用“文学批评”的理由,其内容不过就是在区别和强调着“批评”与“评论”(或还有“鉴赏”)的差异而已。那么,在这里则要着重说明一下,本文标题中,之所以选用“文艺”而非“文学”的根本。
         首先,我们这里帖文,就其针对对象和氛围而言,虽然也难免会勾连上社会主流媒体上的人情、事物和环境,但我的话题一直主要是围绕并落脚在网络论坛上面。因此,对于已经大众化了十余年的网络媒体,尽管在人群数量和某些声势上,仿佛已经演变成了“主流媒体”一样。事实上,若从“媒体”的功能、责任和利益来评判,网络媒体目前的实质被称为“形式媒体”“影子媒体”“虚拟媒体”,可能更接近现实。因为,只要在网络论坛上游荡过一二年的人,很快就会体会到:大众,尤其一些个性化的网络作为,在今天的有限和“无限”。
     再回到“文艺批评”话题上,眼下单就标明“文学艺术”的论坛中,其实在这里面所充斥的远非只是“纯文学”的物象。就是说现今一些标榜“文学艺术”的论坛上,不只有诗歌、散文、小说或戏剧等书本短文,而且还会随处见到相关文学艺术的其他姊妹性艺术类型,像绘画、书法、雕塑、玉器、古玩等等。其实,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这样子不对或是不好,但总感觉这一切有点类似兜售杂货的“跳骚”市场一样,鱼龙混杂,不是特别合适。然而,若要说针对“文学艺术”的批评和评论上的事情,即便仅从我自己极其狭隘认识上,无论“评论”还是“批评”,甚至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一般性评头论足而言,则都需要不局限于“文学”这一种艺术形式和生活的体会及其经验,而且就应该用周围姊妹艺术为辅料,才可以更好地给予文学作品,加以形象化的诠释、衬托和说明。因此,从这层意义上甚至应该用“艺术批评”而非“文艺批评”或“文学批评”,来得更符合事实一些,也就更加有力和有效一些。
     总之,本文仅就文艺、文学评论的一般定义和存在意义上,漫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和思想认识。颇多随意,敬请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9:40:25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8 09:46 编辑 [/i]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二)

          在我过去文集“杂咀稗说”中,凡涉及国外理论性的著述、学说或言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大家名姓,也就是有数的几个人物罢了,像是哲学的康德、美学的黑格尔、心理学的弗洛伊德,而其中涉及文学类别者,除了耳熟能详的十多部世界名著及其作者外,令人感到比较陌生的大概就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了。
          别林斯基何许人也?关于其人物的“德、能、勤、绩”,尤其是在世界、俄国和中国的文明史中,这一英年早逝的人物,究竟处于何等地位及其影响如何?类似这样一些问题的解答,都不是我所关注和意欲作为的内容。好在现有网络媒体的便利,尽管网络上的资料远远不如一些专业性论著讲解得透彻,而且读纸质文书,也确实能够给读者存留更多自我个性思考和消化吸收的空间,但作为一般知识性了解,目前网络平台,不得不说具有亘古至今不曾有过的最佳捷径和方便之门。那么,下面我还能说点什么呢?我只想说说别林斯基和我的缘分及其对我的影响吧。
          大概2014年春天,也是通过网络搜索,我才知道了这样一条信息,即关于别林斯基,国内只是在五十年代曾经翻译和出版了他的两卷文集,大概改革开放后的近些年,才完成了他全部作品的五集或是七集文本。所以说这事,因为大学毕业后,像是周期性的,我自己总会出现“文学幻想”式的癔症。发作时,就憋在家里仿佛有一种必须要写出大部头世界级名著的劲头。但是,也就在这种时分,原本就爱钻牛角尖的脑袋,即刻就会冒出来如下一连串问题:“目前文学事业发展到何种地步了?什么样子的作品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性质的创新性创作?”于是,我会赶紧购买和翻阅流行文学和主流文艺。好像在当今世界上,起码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宣扬崇尚“最进步、最文明、最科学化”的新中国里面,也一定充实着最具有精神文明建设性的艺术佳作。然而,每每看到获奖的、时尚的、热读的,除了一些作者的名声远远大于作品本身的反响者之外,也就是散发着口臭且特爱摆出一副痞子样架势,或拿淫秽、猎奇、癖好当时髦,或干脆裸奔,甚至就不是人样子的妖魔鬼怪之演义而已。于是乎,我禁不住自疑:“这是文学艺术吗?文学艺术发达到如此程度了吗?是自然进步到这一程度呢?还是有什么文艺理论促成了如此现实呢?”于是,又在如此疑惑和心态之下,开始怀恋我自己走向阅读与欣赏国内外文学名著的生活道路,开始怀念《别林斯基选集》了。但是,教育改革后,父母居住的中学内图书馆,根本借不到此类书籍了,也曾经转悠过“新华书店”或大学附近的书社,却再也没有见到其人其书。由此,也更增加了由书到人的牵挂和怀念。
          那么,《别林斯基选集》,而且仅是前两卷,究竟写一些什么东西,并能让我念念不忘呢?说实话,到今天,关于这两本合起来也不过十厘米厚的书籍内容,我能够说出来的,也就剩下了一个篇章的名字和一个关于文学是什么的定义。
         其章节名字:《文学幻想》。
         其定义: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毋庸置疑的是,我始终把《别林斯基选集》(一二卷)当作我自己天赐良缘般的启蒙老师。
         大约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只是学校普通工人的父亲,在我的央求下,经常到图书室拿回来一些不外借的内部书刊。现在想起来,那些书籍应该是图书室老师推荐的,但现在问父亲这事,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就在读别林斯基《文学幻想》的时候,正值快要过年的隆冬,我自己读到兴奋时,曾经深夜跑到我家房后三百五十米一圈的操场上狂奔!也曾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而且就在那个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两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大明湖东门到西门,再由西门到东门,一路畅谈的都是读此书的感受。其实,也就是从这两本选集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去找寻和攻读那些欧洲文学名著,又从作品到作者传记,再到美学、哲学等理论性著述的学习和思考。
         所以,对我而言,正是由于别林斯基对文学艺术佳品极具热情地赞誉和宣扬,让我认识到文艺批评、文学评论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并由此,开始关注国内文学评论的历史,进而从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中品味到华夏文学的美在,也由此看到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残缺、苍白和卑下不兴之根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08:38:52 | 只看该作者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三)

           “中国文艺批评的残缺、苍白和卑下不兴”是否符合事实呢?对此,如若存在争议,那么,不妨在对比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以后,能够拿出自古至于今的事实出来,并证明给世人看好了。无论其证明的结论,最终为“是”或“否”,仅就这样话题或课题性的学习或研究,无论其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都会为意欲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者,提供一个卓有成效的途径。仅就我个人极不规范的类似思路的学习过程而言,从尚且存留秦汉遗风的魏晋南北朝之儒、道、释精典作品开始,到唐宋八大家之个人命运及其文学杰作,一直到晚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明碰撞火花之间,都可以见到一些圣贤名家的著述中,所发出的国学需要类似《典论论文》、《文心雕龙》、《文章志论》(见附注)样子文学佳品的叹息声音。而在今天,每每聆听或观看一些冠名“文艺/文学批评家”的形象、演说和书籍之际,总感觉仿佛在华夏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特征里面,恰恰却是把刻意回避“议论、、评说、批评、批判”的言辞、行为和文字,当成了文明标志和民族骄傲一般。
          近来,因为书写本文话题,特意翻阅着过去的读书摘抄,从中查找着相关“文艺批评”的语句。就在一本已泛黄的小本本上,见到了读《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中摘抄的五段话,其中还有波利亚科夫在《别林斯基传》上的一句。于是,现转录下面,从中可以看出别林斯基对于才能、作家、文学和批评的点滴观念性认识。
          “爱祖国……就是热切地希望看到人类理想在祖国实现,并尽自己的力量促其实现。”(摘自波利亚科夫《别林斯基传》)
         “我们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才能,可是太少负有天职的艺术家。就是说,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离开艺术就无法生存;不需要恩宠,不需要栽培,或者宁可说有了栽培,反而会灭亡;不管是金钱、优遇或者不公平都打不到他,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摘自《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p121。
         “凡是批评别人的人,自己会受到更严格的批评。加之,作家的自尊心比一切其他各种自尊心更加敏感,更为仇念深重……”摘自书本同上p124。
         “批评的目的是崇高的,那就是用思辨检定事实;反之,论辩的目的是低级的,那就是为常识辩护。批评依赖思辨,论辩依赖常识……”摘自书本同上p325。
         “在好书和坏书被同样贪婪地阅读……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读书的爱好,却不是对文学的要求。只有等到我们的读书界变得人数众多起来、求全责备和严厉苛刻起来,文学才会出现……”摘自书本同上p326。
         “我们的批评,应该对于社会起到家庭教师的作用,用简单的语言讲述高深的道理……”摘自书本同上p326。
         单从上述摘抄的只言片语中,人们亦不难看出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一个被百度百科定义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之个人,其眼光的锐利和思想的光明。亦可以借此看出,进而判断我们当代的先锋、时代、流行文学家们,或标榜“只看死去人的作品”,或沾沾自喜于“充当文化人中的最有钱的人、有钱人中最有文化的人”,或谩骂别人都禁锢在某某主义中而自己更乐于证明XX是王八蛋者……诸如此类的作家群落,又能够给予华夏民众带来何样的“文学”呢?

    附注:《文章志论》据说挚氏著述,内容主要是“抑扬文字”,但我自己一直未能读阅查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09:42:08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5-12-10 09:56 编辑 [/i]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四)

          什么是文艺批评?这一节只说“文艺批评”,并且是一个在哲学层面并于纯艺术范畴上,针对“文艺批评”概念的定义性释说而已。又因为这里面,必然要涉及到相关思想和物质现实中一些无法逃避的类似哲学所关注对象。所以,在下面虽是漫言、扯淡似的字词话语间,也就必然触及一些敏感的于当下经常被屏蔽掉的东西。然而,类似现实中的时事理论、体制模式和管理办法上的鲜活例证,则又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所在的必须。由此,不得不再次提前说明,当网管们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出现了禁忌词汇或话语时,不妨耐住性子认真读一下前言或后语。当然,取舍判断似乎各有道理,不过在此仅想说明,凡本人文章中绝没有故意用什么“曲笔”的样子,如同指桑骂槐、泄私愤似的蓄意攻击或咒骂谁或谁谁。
          “批评”或用“批判”更为恰当,其为什么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动态地评价才叫做“批判/批评”?在这里,必然会牵扯到看问题、看事物的所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话题。我们的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虽也说同时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但在一般人意识里面,只在意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什么,对于“同时”“其次”的东西是不再当回事的;更何况,在一般唯物主义者那里,看待与之相对的“唯心主义”,不管针对其理论还是引述着,通常所持着的态度就是:凡“唯心主义”的玩意儿,必定是荒谬、错误之透顶,必须给予批倒批臭,甚至还要“将其打倒之后,再踏上一万只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唯如此,才足以显示“唯物”理论的真理性和正确性之气势。然而,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对待理论或学说的姿态,任何时候如能理性地去分析,则不难判断其只不过就是一种世俗惯性一样地展示“权势”力量的毫无理性之表现;若用常识性眼光去看,也就是一种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陋习或恶习。话说到这里,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讲,当下中国世俗社会“打老虎”的热风,往长远里来说,亦应该在理论界、哲学层面开始。
          在新中国,抛开“文革”期间无论处于什么“阶级、阶层、地位、权力、名望”者,都似乎是一下子变成了毫无人格、言不由衷地引用或阐述理论和学说之后,首先,单是在“文革”之前,国内针对“唯物”与“唯心”划分的看法,尤其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中期,所谓主流媒体,或说绝大多人们的哲学观点和态度,原本就无须多谈,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对于“首先”点明的问题,在此仅想提示一点,也是我自己略微了解的一位当时身在国内、尚且是现代全球哲学领域之“学院派”专业研究学者,即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在冯友兰先生哲学著述中,虽不是一贯坚持,但曾经是用过“硬心”和“软心”的字词,来对待“唯物”与“唯心”看待世界的理论、心理和态度。冯友兰先生为何要用这样一种别具一格,却也极具“哲”味的判断话语,来回应当时或是正在“打老虎”或许已经“打老虎”之后的理论界,业已经变得”凌霄伟岸“般的唯物史观呢?对此,作为一介草民,即便就在今天,也依然稀里糊涂着,且不得要领;另外,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这诸多变化之中,是否有“思想”“理论”或说“哲学”性质上的改革开放呢?对此,位卑言轻者多言招嫌,其言多言少均无多大价值。所以,仅想说一说一种常识性的客观景象,即“一旦打开窗子,其实飞进来的不只有苍蝇,还有许多主义。”对于像这样一句闲话里面的那个“主义”情况,说实话,其所涉及古今中外至于今的,凡经汉文翻译过来的,且又必须进行再解释,才能通俗化的“XX主义”。对此,近三十年已经冒出来者,堪称“空前绝后、五花八门、蔚为大观”矣。接下来,仅单言一点,即我个人极其肤浅地尽可能“一言以蔽之”的这一时期几个较时髦的“主义”吧。
          自“一战”前后逐步成形,到“二战”基本站住脚跟,之后逐渐分支旁流的“存在主义”,应是地球上伴随个性觉醒、科技兴盛、物质丰裕而发达到今天的人类哲学之灵魂。但是,恰是在辩证物主义那里,一提到“存在主义”,无论其待解构还是已解构的部分,因其源头之故,一直以来均被划入了“唯心主义”阵营。不过,就在当下,一向偏重“物化”“科学”主导的现代主义和把“伦理、美学、宗教”辅助或就是并列于“科学”的后现代主义,究其内容和进步形态而言,说他们在观点和态度上是忽左忽右亦可,说其是“左右调和”“墙头草随风倒”也不一定错。不过,若能够理性地分析其之所以飘忽不定、左右摆动,在貌似即没有原则也有定力之表象中,却提醒人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世界无论其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原本就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守残补缺,在“一张一弛”的协调中进步和提高着。
          究竟什么才是“物质”?“意识”是否有物质的特性?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都是1加1等于2一样简洁明快。只是其中有一点确实值得人们提高认识,即在西方哲学理论里面,其所讲得“直觉、感觉、认识、思辨”等可笼统地归入“意识”的东西,而在汉文国学儒、释、道中,对应其本质者,应该就是“悟性”。
          上面为何要加入如此篇幅和罗嗦的话语呢?一切艺术创作其本质都离不开思想活动,不明确“思想”中的“意识、直觉、悟性”等存在之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可能找准“文艺批判/批评”的尊贵和高尚。因为“文艺批判/批评”,旨在研究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来判断某一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而论证一件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必须历史地全面地去衡量。衡量什么?不但要衡量其作品本身,还要衡量创作者本人及其社会成效。
           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不同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成长”过程,在不同人群中,也一定会有一般性的共同性认知。就这一点上,单就文学作品本身不容易说得清楚,但在绘画艺术上,在书法上,甚至在武术上,就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行家出出手,便知有没有。”一样的,其所谓是判断“是否入行、入道”“功底如何”等状况的俗语常识,也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同样,在“文艺批判”中,类似“专业与否”的判断,只是最基础的基本条件之一。也就是像这样一类的基本条件,通常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尤其在一些已经定位的艺术大师作品中,又经常却是“无处寻觅”一般。其实,如此识相,亦如同当下人们正在唏嘘哀叹的一副报价千万美元,而仅仅就是一张草纸的“名画”;亦如同以往某些文艺大师,似乎就是“惜墨如金”,其实不过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大作”等等,都不能简单地视为“糟蹋艺术”“无理取闹”或“无厘头”。类似这样一类艺术作品,若是在“文艺批判”者眼里,其人其作,恰恰是针对现实社会某些腐化、堕落、迟滞、保守之类丑陋低俗行为或观念,所给予的最为辛辣讽刺、极端蔑视及无言抗争。同样,如果有些人也拿同样一张白纸并高价兜售,其本质亦如同临摹或抄袭艺术大师作品一样,即使其人其作完全具备了先前“杰作”的全部色 、形态或旁白,其往好听里讲:亦不过就是“赝品”罢了。
          八十年代中期,具体可能在1985年秋冬,就在山东大学新校现在的南门附近,当时的南门,远没有今天这样宽大敞亮,还只是一片不大的小树林。也就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山大”什么学院或哪个系搞了一个“现代艺术”展览。在这个野摊子似的展台上,除了几幅类似毕加索一般分辨不出脸蛋与屁股的“画”作之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有一个二三十厘米高的木桩子,正上面剁着一把斧头,木桩和斧刃上还淋上了一些鸡血。为什么知道是鸡血呢?因为印象中,就在这木桩不远处,还有一只没了头的死公鸡。另外,也正是在那个时间段里,好像就在那会儿特别畅销的《参考消息》上,也曾报道了一位日本画家,说是在马路上或是在展馆里,把画布铺在地上,不知道染料具体怎样处理的,反正是牵着马,用由马蹄子踩踏出的图案,并当成现代艺术创作品来出售。
          之所以提及上面的事情。因为那时候,我已经读过了《欧洲绘画史》,也看过黑格尔、李泽厚论美学的著述,但对于像毕加索这样的一位举世瞩目的画家及其作品,我禁不住反复追问:其价值和社会意义究竟何在呢?其实,直到今天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哲学、美学、心理学或宗教类书籍,还是自身学医的缘故,让我确信艺术的生命力或说其价值就在于创新,而艺术家及其作品存在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这种创新的劳作之中。那么,这样一种艺术价值观,又与“文艺批判/批评”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也只有明确了这样的艺术价值观以后,才可能在判断一部作品的社会性价值和意义之际,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在其形式上;也无论其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还是写真、武侠、玄虚、惊秫或穿越等等,其判断依据的根本,应在于其作品借助艺术手段,所带给人们的究竟是何样的影响、效率和结果;其依据的关键点,就在于为社会文明程度之进步和提高,曾作出了多大贡献。
    (2014年10月草于天涯论坛。2015年12月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7 16:10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7#
    发表于 2015-12-10 11:21:58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40421&ptid=67079][color=#999999]克谐 发表于 2015-12-7 10:23[/color][/url][/size]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一)

          自从十多年前参与网络论坛活动以来,有两种思维趋向,一般情况下我 ...[/quote]

    我以为——
    文艺批评与文学批评,帖文前面已有涉及,文艺包含了文学。
    评论、鉴赏、批评,批评包含在评论中。评论比较中性全面,鉴赏侧重作品精 之处,批评侧重作品瑕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7 16:10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8#
    发表于 2015-12-10 11:24:30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41251&ptid=67079][color=#999999]克谐 发表于 2015-12-9 08:38[/color][/url][/size]
    也说“文艺/文学批评”(三)

           “中国文艺批评的残缺、苍白和卑下不兴”是否符合事实呢?对此,如 ...[/quote]

    当下文艺界、文学界批评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17:17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441892&ptid=67079][color=#999999]语哲 发表于 2015-12-10 11:24[/color][/url][/size]
    当下文艺界、文学界批评不易![/quote]

    谢谢点评!凡不易之事,亦非全是不易之理。凡事物都有个量变到质变过程,或一代几代人亦不能改变什么,贵在诸代人不懈探讨之中,必能找准根本,迎来转机和光明: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1-18 13:13 , Processed in 0.1046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