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16年读完的第9本书,第4篇读书笔记。
在知乎上有一种固定的提问格式:“XXXX,是种怎样的体验?”,如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学考古专业,老婆是个博士后……等等,大都是一些比较生僻和小众的人生经历。所以,只要有人认真做答,自然会有很多人会去围观,点赞。
在杨绛老先生今年 5月25日逝世的那天,整个朋友圈都在转发她鸡汤体的《百岁感言》——当然后来证明根本不是她说的。当时,我也突然冒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活过一个世纪,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
对世事变迁有更深刻的洞悉吗?对人生百态有更细致的体味吗?
还是说,看到更多世间的丑陋?承受更多生离死别的痛苦?
抱着好奇的态度,我也搜了一下,竟然还真有人问过类似问题。作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描述了自己见过的百岁老人,大都讲述的是家里长辈或身边的亲戚、邻居等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点:
1、朋友越来越少,因为都活不过他(她);
2、儿孙越来越多,四代以上同堂不在话下,亲孙、外孙、曾孙甚至曾曾孙多到记不住;
3、阅历足够丰富,亲身经历过晚清民国,电视里,我们定义的古装剧,在他们看来,就是儿时的时装剧。
4、生活习惯良好,性情舒缓,身体健康。
记得一位答者分享了他的百岁太奶的人生信条:“饭吃半饱,酒喝微醺,与人为善而不过分热情,严于律己又不十分苛刻。”
在我们的印象中,绝大部分的百岁老人,都应该是普通人,而且生活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经济落后、 诱惑较少的地方,比如广西巴马。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人生波澜不惊……这些都是长寿的必备条件。
而风生水起、功成名就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高寿,可能是因为,不管哪行哪业,欲望与权势,烦恼与成就,压力与声望,都是相伴相生的。或许,这也是上苍公平的地方。
以我有限的认知范围,为大众所熟知,为后世所传诵的百岁老人,只有三位,他们虽说经历了人生的波折起伏,大开大阖,但是大部分时间远离了权势与争斗,或者早就对这些风轻云淡啦!
张学良、宋美龄,还有一位就是杨绛。
手头的这本《我们仨》已经放在床头好几个月了。直到得知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才又想起,把它找出来读完了。
我们仨,指的是钱钟书、杨绛和钱媛这一家三口。他们分别是文学泰斗、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可谓学贯中西,名师大儒之家,可是这本书充斥的却是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国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
丝毫没有彰显学识的引经据典和对留洋经历的炫耀,如同一个邻家老太太在跟你平淡地讲述她的一生,平淡到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你只有在字里行间细细体味,才能读出她隐藏内心深处的那份悲怆和凄苦。
这份隐忍和平和,非学识和修养到达一定境界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描写了一个梦,一个老人常会做的梦。厮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在梦里焦急地找寻。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许她已预感到,不管是执手终老的夫妻,还是顽皮嬉闹的女儿,所有的相聚都会有离散的那一天,这样的梦境早晚会变成现实。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更加独特的万里长梦,在这个神奇的梦境中,那条古驿道上,现实与梦幻相互交错,他们仨最终在古驿道上相失。但无论谁,魂牵梦萦的都是那个他们曾经共同的家。
人生,一切如梦如幻,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忆了她和钱钟书从最初的负笈海外,相知相守,生育女儿,学成回国,到执教清华,谨小慎微却又不失风骨地熬过那段黑白颠倒的岁月,家国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中,每个人都像浮萍一般无助与脆弱,连大学者也不例外。
直到这个高知家庭熬过了浩劫年代,生活终于回到正轨,并越来越好。可就像所有的故事在高潮时候都会跌落谷底,最终他们还是散失了,唯留一人于尘世间。
读完掩卷,内心久难平复。
一辈子很短,百年的人生写出来不过薄薄的一本,更何况我们?
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全由杨绛悉心照料。不到两年,女儿钱媛又查出癌症晚期,住进医院,且与钱钟书的医院相距大半个北京城。于是八十多岁的杨绛每日来回奔波,后期的钱钟书已无法进食,全靠鼻饲流食。杨绛便每日亲自做汤,喂给丈夫。
1997年,也就是杨绛86岁那年,女儿去世,次年钱钟书病逝。她曾经说过(这话真是她说的):“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于是,当悲痛稍有平复,杨绛于93岁那年,完成了这本《我们仨》,为后人留下这一家三口最生动、最真实的生活印记,也算是一种“打扫战场”,直到今年5月,他们仨终于可以团聚。
作者饱含着对两位逝去至亲的真挚情感,过滤了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创痛和无法直视的煎熬,从普通人的情感和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真挚的夫妻之情,父女之爱。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择一人相守,不求天荒地老;栖一处蜗居,无需豪华奢侈;有一双儿女,不用出类拔萃。珍惜携手共度的每个平凡的日子,感受着那份若有若无的恬淡幸福。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是分手,全靠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PS:杨绛曾翻译过的兰德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原创文章推荐:
欢迎关注,多谢转发!
码字是个辛苦活儿,如果本篇文章,或是其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你,请点赞示意(亦可直接转发),我将深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