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6-6-12 10:22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高山对虾1 于 2016-8-15 17:42 编辑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职位,许许多多的大本生,如过江之鲫般地在招聘的“摊位”前,拥来拥去,他们饱受着屈辱,忍受着白眼和无端的挑剔,可到头来,依然有大量的毕业生难以找到职位,只好到穷乡僻壤、荒野山区去种大棚、喂野猪等,走上了“自我创业”之路。
在这种就业形势下,高学历人员成了就业困难最突出的人群。一位硕士,历尽艰难,其中,受尽了如审问叛徒一样的审查,还好,终于被录用了,每月工资4000元(这是二年前公布的)。好不容易啊!!硕士尚且如此,一般大本生更是可想而知了!
与此现象相反的是,一个拿刀的泥瓦工(大工),叫价每天工资最少300元(二年前公布的),而且,很抢手,各位老板互相挖墙脚成了常态,为了争夺泥瓦工,老板之间甚至会不惜翻脸,泥瓦工成了香饽饽。这当然是好事,它表明掌握一门专长技能,是何等地重要,但却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是喜忧两重天的境遇!
若仅从身体辛苦上看,自然是带瓦刀的泥瓦工师傅,然而,那些坐在台灯下设计工艺、绘制图纸、进行精密计算的工程师们,虽然不会有风吹雨打之苦,但是,其耗费的能量,付出的艰辛,却一点儿也不比带刀的泥瓦工师傅少。
如果计算知识成本,显而易见,硕士生要远远高于泥瓦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几乎耗尽了普通家庭的财力,全家人节衣缩食,筹款借贷,有的则是负债累累;学生本人则是铁砚磨穿、心血耗干,耗费了十几二十几年的心血,才戴上了这顶帽子,其成本之大,不言而喻。更何况,这硕士帽并不是随便长颗脑袋就有资格戴的,有许多人为了这顶帽子,奋斗一生而不可得。这标明,不是头脑的精英,是不能够的。而泥瓦工,从入门到成熟,恐怕就要简单一些,至少不需要有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的投入。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也就是说,按照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个人所得。由此看来,硕士一天的工作所取得经济成效,似乎不如泥瓦工?否则,又如何解释二者的工资差距呢?
这种现象是否正常,我不敢妄家评说,让我不明白的是: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当前的这种现状?是大学生数量超多了?若真是这样,高校为什么要年年扩招?是大学生的知识标准下降了?要不,为什么有的招聘单位,要招聘几位厕所清洁工,却有不少大本生,甚至硕士报名竞争上岗呢?难道这些大本生硕士生的知识水平竟然沦落到只能满足清刷厕所的程度?
我更不明白当前的这种现状是否在向人们发出这样一种信号:中国已经进入了重体劳轻脑劳的时代?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因为大幅度贬值而不必再看重了?若是这样,就不难解释当下广州等南方城市的老板,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复读高考,而让他们跟随自己进入商界学习做生意的现象了。
从泥瓦工抢手、大学生备受冷落的现象上,是不是有关部门在释放这样一个信号:鼓励并希望国人,人人都拿起泥瓦刀,全力打造出一支13亿人口的浩浩荡荡的建楼大军,把全世界所有的陆地都建上高偻大厦,并在大楼显著位置钉上个大牌子,上写:中国制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