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叶草 于 2016-11-13 08:47 编辑
踏着秋色找中河
自从上次全程走完东河,我信心满满要去找中河,走一走,看一看。 11月11日,人们在做剁手党狂欢而采购时,我沿着运河边起程,心中期望象上次找东河一样顺畅,但是,走了好远路也不见中河与运河交会,一直走到西湖文化广场,还没找到中河的入口处,问了不少路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我不想就此罢休,又往回走,看到运河上有中河立交桥,就从桥下穿过,一直往南走,这条路是中河路没错,可走了很长一段还是没看到河,边走边问,走到一处住宅区,看到路边立了个“水星阁”的石碑,心想这里的历史与河水有关吧。恰巧碰到一位买菜回来的大姐,就向她问询,现在有没有中河了?大姐笑了,她说,中河就在你身边呀。我惊讶地张望周围,还是没看到。她领我跨过那个石碑,往大树下一指,看到了吗?那就是中河。我看那水还没三丈宽,不相信地问,这就是中河?是南宋时期的御城河?大姐说,是呀,中河在这里拐弯,向东通往东河的坝子桥。你往南走,那边河道宽一些。 向好心的大姐道别后,我就沿着中河路一直向前,穿过地铁二号线施工拦截的地段,发现地上有绿道的地标,就放心地前行。中河真的没东河宽,但是河上的桥比东河的桥,名头更古老些,也是有来历的。我看到的第一座桥,叫登云桥。原来,古时候桥北有贡院(读书人考功名的地方),每年秋闱放榜,中举者由贡院的人引导着吹吹打打去布政司(相当省政府)赴宴,必定要经过此桥。中举,是当官还是当小民的分界线,就像平步青云一样,所以这座桥叫登云桥。 登云桥附近,书卷气比较浓,主要是河道墙上的浮雕布满文字和山水画,都是些名人字画,可惜被攀墙的植物遮盖了许多,辨认不清,越发显得斑驳和古老。走着走着,走到热闹的马路边,这里过马路有四对电梯提供上下天桥,这时,眼前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庆余亭,亭子有六根柱子三副楹联,我只看了一副:“庆云在宵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估计一下,这亭子与胡庆余堂可能有点关系吧。过了天桥,走上绿道,看到河对面墙上有十来个古名人的浮雕,应该也是南宋人士吧,依稀辩认有张孝祥、李清照等,浮雕上同样爬山虎遮盖着。走着看到一座南宋嘉定年间的就有的桥叫杨绫子桥,肯定是在遗址上重建的吧。过了这座桥,水面上倒映的秋色刹是好看,树影在水中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丝丝缕缕、朵朵簇簇,特别是柳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水中倒影象挂了千盏灯亮晶晶的。路边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花果,叶子绿的可爱,经络分明。花是红色的小花,花苞全打开,里面有颗果实,紫的发蓝,让人好奇。 在河畔,碰到一个年轻的爸爸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小孩,我问,两个好像差不多大吧?这个爸爸说,是双胞胎。我看那两个小孩不像一般的双胞胎长的一模一样,而是男的象男的,女的象女的。而且女孩儿爱掉眼泪,男孩就爱玩汽车。我笑了,是龙凤胎吧。 又是一座桥,叫回回新桥。原来古时,这一带住着很多回族人,每周要过河做礼拜,因此叫此名。旁边的亲水平台上建有雕塑,是回族装扮的白胡子老人和高举茶壶的小男孩载歌载舞的形象,他们也在此地安居乐业了。 这条河不算宽,桥也不算少,又过一桥,叫通江桥,原来南宋时,这桥上有闸,水浅时关闸引钱塘江潮水,水多时拔闸放船只通行。当然,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又路过一座“嵇接骨桥”,估计这附近有位接骨名医吧,这座拱桥上栏板上立有两对小石狮子,挺有趣的。 又是一老桥叫上仓桥,是元朝时就有的。站在桥上看到有人在河水中洗草,走过去闻到一股药味,就问了问,是药材吗?在晾晒的女子告诉我,是绞股蓝。我看看一大堆象小山一样多的绞股蓝,又多问了一句,是种的还是野生的?女子说,哪里还要种,野生的。他们忙他们的活,我就走我的路。 走着,走着,既看到路旁歌舞升平的南宋宫女石雕,还第一次见识南宋河神长啥样。当然也是一座石雕,称其为南宋御河河神。他是个脚穿草鞋,身披盔甲,将军肚,吊额环眼,揑拳按手,面露凶相的一个形象,中河是皇城的护城河,他守河责任重大呵。 再走过去,就是凤山路,穿过马路往西,就是我过去生病住院过的御街遗址和太庙广场等地方,不想故地重游,就返回了。 2016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