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1-1 10:32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size=12px][table=98%]
[tr][td][size=14px] [/size][size=4] 我们在评赏诗词时,常常说,这诗的意境如何如何。那么什么是意境? 有人这样定义它——[color=#0000ff]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color]。这里指出它是一个“诗意空间”,但前面有几个修饰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说明感情与景物交织,即是客观的景物,但又非原来的存在;有“生命的律动”,即是作者的情愫、愿景,思想等在活跃驿动;“韵味无穷”,即有无尽的内蕴,言外有意,弦外有音。所以,显然它是一个较大范畴的美学概念,包含着艺术和文学的各个方面,这里我们暂不议。本文着重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还是先看看下面的例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唐人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的句子(颔联),表面的意思很简明:雄鸡长鸣,茅屋(羁旅客店)人声嘈杂,残月斜挂,足迹杂乱,板木桥上浓霜也被踏碎。这两句诗可以分解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鸡声”“茅店”“晓月”“足迹”“板桥”“青霜”六种意象,他们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动态的清冷的画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羁旅匆匆,夜宿早行,为的是早早赶到下一个目的地,这种辗转几乎是无有休止,加之古时出行并不像今天交通工具那么发达,以步行为主,其中辛苦与寥落自不待言。这个动态的荒凉清冷而又嘈杂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旅人那种飘泊的辛酸与辗转的孤独。在《六一诗话》中,说到梅尧臣与欧阳修谈诗,梅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列举实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个例子,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梅老先生所说“见语言外”,仅就本诗而言,就是指这十个名词构成六个意象,让人们想得许多许多,可以唤起种种视觉形象,从而与全诗构成了一个清冷而寥落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人王维在他的《使至塞上》为我们描述的边塞大漠景象:烽烟如柱,直冲天穹;长河似带,落日如盘。这种边关特有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奇丽的图画,给全诗营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意境。着力表现了大漠边关的风情,从而不能不让人想到戍边将士的辛苦。
说到这,对于诗词中的意境该有一定印象。清人王国维在《文学小言》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这里说的“二原质”的情与景,就是构成意境的全部要素,即是“意”和“境”:意,即是情感情怀,它是主观的东西;境,即作者描绘的景物画面,是偏于客观的东西。情和景(物什)的完美的融合,就构成文学的意境。所以,明人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里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人王国维在他的《文学小言》中也明确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没有人的情怀意气,没有物什景观,也就没有意境,二者缺一不可;而没有意境,就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诗词。在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等不同,他们所创立的意境大有差别。王国维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文学小言》)也就是说,在意境中,有的偏重于感情,有的则偏重于事物,情与物可以偏重,不可偏废,而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就在于意境的深(浑厚而深邃)浅(浅薄而平淡)。意境,又常常决定并反映了作品的主旨,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理想与志趣。譬如,今人毛泽东有一首《沁园春·长沙》,里面写到诗人站在橘子洲,看湘江北去,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创造了一个广袤的色泽斑斓生机勃勃的意境,借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革命浪潮的高涨欣喜和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再比如,三国时魏人曹孟德的《观沧海》,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苞藴星辰,吞吐日月”的大海形象,营造一个雄浑而生机盎然的意境,借以表达一代枭雄的风华正茂,并希冀建功立业而包揽天下的抱负与胸襟。故此,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深得伟人毛泽东的欣赏。因此,意境决定作品的品味与思想。我们在动笔写作时,唯以造境为上,我们赏析作品,当以品境为宜。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才有可能把握作品,达到欣赏的目的。说了这些,我们也就能大体把握诗词意境的内涵。它能够在形象思维下,复制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我能否这么说,[color=#0000ff]诗歌的意境就是涂抹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 的景象物什组合呈现出来的的画面空间[/color]。说到这儿,顺便说一下和意境有关的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清人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color=#0000ff]有我之境[/color][color=#000000]”[/color]与“[color=#0000ff]无我之境[/color]”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有我”、“无我”之说,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把王大师举得例子做一下分析,就明白。“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欧阳修《蝶恋花》词里的句子,写的是深闺的女子因为自己的心上人“玉勒雕鞍”,在勾栏瓦肆,寻花问柳,去而无回,在这三月末春发出“无计留春住”悲叹,问春不语,乱红飘零,更显女主人翁的伤心与憔悴。主观情绪强烈而明显。后一句出自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意思是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少游一个以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评价确是很恰当!这两首词的意境所反映出的主观情绪强烈而明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潜《饮酒》中的句子,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你看,篱菊的幽香,远远的南山,悠然的我,同在蓝天下;花儿自在的开,山儿静静的立,我怡然的徘徊;山、花、我都是这宇宙中的一员,既独立存在又和谐相依,多么和谐,多么宁静,多么美好,达到了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这里没有智斗,没有倾轧,没有硝烟······总之没有一切污浊)。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另外,王大师还引唐人元好问在《颖亭留别》里的句子:“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从全诗看,它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之情,以寒波白鸟来反村人事之仓促,立于现实之地去追求“无我”之境。因此,[color=#0000ff]所谓“无我”和“有我”都浸藴着“我”的主观情愫,其区别在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而已[/color]。换句话说,主体感情很明显,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 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此即是“有我之境”。而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此即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不过,王国维对“无我之境”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罢了。[/size]
[size=4]注:主要参考文献王国维《人间词话》。[/size][/td][/tr]
[/table][/size]
[size=12px][font=Tahoma, Helvetica,]
[/font]
[/size]
[b][url] http://www.138651.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