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5-23 06:06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7-4-4 06:47 编辑
一早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转了已故秦腔著名大师陈妙华当年的演出视频。这段视频,激活了我心中尘封的怀念,对大师陈妙华的怀念。
提起陈妙华,别说年青一代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出生于六零后的人,都可能印象不深。 陈妙华艺术上鲜花绽放最精 的时候,大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她在秦腔舞台上,女扮男装,扮相英俊倜傥,音色清亮醇美。曾经一度征服了无数妙龄少女的心;也曾经因为舞台“小生”的扮演,有多少后来的年轻艺术家拜在她的门下,学习“陈派小生”的演唱技巧。可文革中,她的艺术之花凋谢了,艺术生命夭折了。到了晚年,境况凄惨,堂堂的艺术家,竟然一直住在狭小的斗室中,和三十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竟然付不起在西京医院看病的医疗费用而不得不转院治疗。想到这些,让人唏嘘不已,心痛不已。
作为正儿八经陕西人,我却不是特别喜欢秦腔的,但陈妙华,一直是我崇拜的一位表演艺术大师。我曾为几位大师写过文章,可陈妙华,我却迟迟不敢动笔。
先父可是一个秦腔迷,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发烧友”或者“票友”。他曾经这么跟我谈到陈妙华——
“那些年,陈妙华坐火车都不掏票;在饭馆吃饭,老板们也经常是不肯收钱,争着请她吃饭。那时,人为了看陈妙华的戏,晚上披着被子排队买票,她走到哪儿看戏的就跟到哪儿。”
先父生前一直喜欢陈妙华大师的表演,《火焰驹》《三滴血》等成了他十分喜爱的剧目,即使不是陈妙华主演的,他也比会把表演者和陈妙华对比,评头论足一番。
而我正儿八经欣赏陈妙华的表演,是文革结束后,有一批老电影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段时间,我有幸看到了秦腔戏曲电影《火焰驹》《三滴血》。片中那个俊美的小生李彦贵、周天佑、李遇春等形象,以及他洪亮的嗓音,声情并茂,深深地打动了我少年的心。那时,我才听人说这个演员是女的。一个女的,能把小生演的这么美,竟然让人看不出一点女性的痕迹来,让我惊讶。
网络兴起后,我才通过网络知道了陈妙华晚景凄惨。后来曾经在一期节目中,看到了陈妙华和秦腔著名旦角演员全巧巧民为观众又唱了《三滴血》中虎口缘的一段。这时的陈妙华,已经消瘦单薄,而且唱着唱着,声音发不出来了。这个节目我没看完,就留下了眼泪。我真不敢相信,屏幕上这个眼睛凹陷,体态病弱的老年女人,竟是电影中那个青春活泼的李彦贵,那个周天佑,那个李遇春?她可是伟大的艺术家呀!造化,你怎么这样捉弄人生?
有一次,我应邀为一个区的某个考试命一套试题,那是除了名句默写之外,必须绝对原创的一套试题。到了实用文本阅读部分,我想选一篇怀念陈妙华大师的文章来设计阅读题,借以表达自己对陕西这位著名小生演员的怀念之情。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怀念陈妙华大师的文章,可都难如人愿。不是没有好文章,而是要么文辞太华美,要么情感味道淡些,总之,很难让我完全满意的。也许我眼中的大师非常凄美,非常完美吧,竟然没有一篇文章能写出我心中的陈妙华。后来我想干脆自己写一篇吧。可坐在电脑前,满腹的话,却一个字也写不了。我总以为自己的为文笔还差不多,可这时却愕然了。我真不敢动笔。陈大师就像一处宝藏,我不敢品评,不敢随意挖掘,怕伤了这处宝藏的风水。似乎我想用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无法体现我的敬仰之情。最后,我在网上选了一篇怀念海子的文章,才算完成了这套题。这恐怕就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好的作念吧。怀念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中的这句话,说的也是大师一样的人呀。
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很多伟大艺术家的共同命运。但我想,人的生命价值毕竟不同。人的意义,就在于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念想,让人永远怀念你,让你的精神代代延续,进而达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像陈妙华,舞台是她的小世界,在这个舞台上,她扮演别人,而生活,却是大舞台,她用本色表演自己大起大落辉煌而又充满悲剧色 的人生,其情,质朴感人;其人,令人赞叹;其剧情,让人心碎。她的本色人生,比她演出的剧情更感动人心;她的艺术人生,就是最值得人深思的作品;她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远鲜活在三秦大地每个人,每代人的心窝中。请问,有多少人能将人生表演的如此荡人心肠,令人敬仰呢?
伟大的艺术家,她(他)不仅是用艺术阐释角色,也是在用艺术演绎人生呀!
小生一角真明世,秦腔可有比肩人?
清明节快到了,仅以短文,表达我对陈妙华大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2013年4月3日于临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