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12-29 00:1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7-8-6 16:36 编辑
【王老汉开讲了】82
《那几年把趴杈吃得劲了》
2017-8-6
许昌市第五中学在我家的路对面,有一个大操场,大操场的周围长满了参天大杨树,每到春夏交际的季节,大杨树的根底下就会爬出来无数的知了,河南把这东西叫“趴杈”,可能是趴在树杈上的意思。
趴杈爬到正好一个成人高度的时候,就是最嫩,最好吃的,低了太嫩,高了有点老了。
家属院的人们每天傍晚都会把五节电池的手电筒准备好,我则给我妈借了一个铁路上的信号灯,亮,照的远,储电量大。我妈往往和院子里的几个大妈一起去,领着我的两个侄女,我的外甥,浩浩荡荡一大群人。到晚上九点多就满载而归。趴杈抓了几十个。
有时第二天午饭时吃,有时被我全部“征用”,我会用来招待来我这里摔跤、练功的哥们儿。早早地就买上了一大捆啤酒,放进大水池子里凉镇着,再配上一大盆荆芥拌黄瓜,一大群棒小伙子吃起来喝起来,聊起来,美得很!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到了九十年代,我去山东办事,返回时路过商丘,一看满大街都是地摊卖油炸知了的,很纳闷。走出商丘,一路,上百公里,老国道的两旁都是老杨树,都是灯光闪烁再抓趴杈。
知了这东西是害虫,产量大,其卵在地底下潜伏25年以上。人们抓,人们吃控制了知了的蔓延,既是美食,有是好事。
那几年可把趴杈吃得劲了!
知了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其种类较多,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雄知了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知了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一到夏天来临,雄知了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正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
简介
知了 俗称“知了”、一种昆虫。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褪下的壳(蝉蜕)可以做药材。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知了又称蝉,知了猴又称蝉猴或蝉龟,是知了的幼虫,淡红色,善于爬行。
过了麦收季节,雨季来临,天气更加炎热,知了猴便从松软的土地里钻出来,爬到树干或草尖上蜕变为蝉。知了猴性寒、味香,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知了猴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知了猴除了食用价值外,还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蝉若虫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蝉蜕富含甲壳素,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具有疏风散热、透疹、退翳、止疚、补肾、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遗尿、肠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是中国一味常用中药材,可以说蝉若虫的一身都是宝。产地多为安徽,山东,河南.由于其可观的市场价值,现在市场多为人工养殖品.野生知了猴已经很少.由于生长年份不够(野生品为3--7年,养殖品为1.5--2.2年),甚至有部分养殖户使用一些化学制剂,导致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减少.减弱其营养和药用价值.
种类
全世界蝉的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在我国,土地辽阔,一年四季均有蝉鸣。春天有“春蝉”,鸣叫时大喊“醒啦——醒啦”;夏天有“夏蝉”,鸣叫时大喊“热死啦——热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时有“秋蝉”,鸣叫时大喊“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蝉”,鸣叫时大喊“完了——完了”。
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
蝉的药用价值:
蝉也叫知了,居亚纲、同翅目、蝉科。蝉其皮曰蝉蜕,富含有壳素、异黄质蝶噙赤蝶噙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骚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还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病待等作用。
蝉的营养价值:
蝉猴性寒、味香,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蝉猴营养丰富,味道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
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
山东一带普遍出产两种蝉,一种体形稍大,称“知了”或“‘虫皆’了”,一种体形较小,称“熟了”,大者可食用,皮可入药。
与诗歌
知了在古代诗歌中以诗歌意象出现的,而又有所流转。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
蝉之趣
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它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并以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更有甚者是有的人还用小巧玲珑的笼装养着蝉来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欢心。的确,从白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难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