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清慈湖水 于 2013-9-26 10:48 编辑
金 秋 话 螃 蟹
清清慈湖水
每年的菊黄蟹肥季节,人们餐桌上,就多了一味佳肴——螃蟹。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里,螃蟹常被诗人歌咏、作家著述、画家泼墨。 螃蟹以其外貌,习性,形态等个性特点,人们给予不同的解读和称谓。据宋代傅肱的《蟹譜》中记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又有雅号,称作“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人不会忘记,当时曾流行一本书叫《抽剑集》,是一本清算 “四人帮”的杂文集,其中尤以《螃蟹及其他》的文章最为亮眼,尖锐泼辣,脍炙人口。是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后,成为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庆贺胜利,嗜啖螃蟹的调料。比喻“四人帮”为坚甲利爪,横行逞凶的螃蟹一般,但凡骂窃国民贼、贪官、野心家而借用它,是最为形象的了。画家黄永玉还画了一幅画:‘一壶美酒和四只螃蟹’(三只尖脐一只圆脐——王、张、姚、江),还配了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螃蟹画》中的题跋: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真是大快人心!
以蟹喻人喻事喻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枚举,如:“老甲蟹”(喻人老奸巨滑);“两脚蟹”(喻人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撑脚蟹”,(喻人没有阳刚之气的糯夫);“螃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喻人脱离实际,相差甚远);“叫化子吃死蟹——只只好”(喻食无以为继,过日子宭逼)等。
乡间民谚有:“西风起,螃蟹肥”“西风猛,蟹脐痒”是说明螃蟹已到了成熟时机,蟹要洄游繁殖正是捕蟹的季节。常有“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的说法,表示农历九月雌蟹卵满黄膏丰膄,十月雄蟹性腺发育完全,蟹质最美,黄白鲜肥。这段时间正是持蟹赏菊的最好季节。别误了口福的大好时机,所谓“到立冬,影无踪”到了寒冬,蟹就要埋入泥里冬眠了。
选购新鲜肥壮的蟹,民间多有行家里手,我也学到了“四点一观察”要领:
1,选蟹壳青背,成青泥色,平滑而又光泽。 2,要选肚白,贴泥的脐腹甲壳无墨色斑点。 3,要选毛黄,蟹腿毛长而逞黄色。 4,要选金爪 蟹爪金黄坚实有力。双鳌腾空脐背隆起。 观察:(另外,将蟹腹脐向上,放平整之处,如脚硬朗有劲,能迅速翻过身来,肯定是新鲜不走样的好螃蟹)
在我国,吃螃蟹已有很久的历史了,蟹是一种特殊的食物,吃起来有点复杂,古代人吃蟹早先是从吃蟹胥开始的(醑,蟹酱)后来慢慢将螃蟹煮了吃,《周礼。天官。疱人》中有疱人掌其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的记载。在江南有螃蟹危害农田殃成灾祸,高德基《平江记事》史中:“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中有蟹荒、蟹乱之说···”在沈栝的《梦溪笔谈》记述:“关中无螃蟹,偶收得一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症者,则借去悬门中”还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也不识也!”
在《庸闲齐笔记》记有“四川某地,把蟹敬为瘟神,人们看到蟹都焚香跪拜,敲锣打鼓,把它送往远方,地方官有个叫杨亭,为了杀此风,派人见蟹就扑,并率先煮食,成为美誉···”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明末清初以来喜欢吃螃蟹的人就多了,蟹馔花色多样琳琅满目,有:
“醉蟹”“姜葱炒肉蟹”“芙蓉蟹片”“蟹黄鱼翅”“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 等等。称之谓“蟹的美味,佳肴中的珍品。”历来受世人青睐,使得一些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啖蟹咏蟹歌蟹,韵味浓郁。
啖蟹品蟹能将螃蟹品出其真味来,并把蟹拟人化,附会了政治。明画家徐渭的《题蟹》诗“稻熟江村蟹子肥,双鳌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真是画中题诗,诗中有画,更增添蟹的几多韵味。著名现代大画家齐白石的《蟹虾》图中题诗:“老来画法没来由,别其西风笔底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以隐喻嘲笑日本侵略者来日不多了。隽永,明快!
另外,也有反其常态作诗的,唐诗人皮日休诗曰;“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里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在全诗中不见一“蟹”字,却对蟹之形态勾勒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颂它为勇士,绝了。在大美食家李渔的观念中,一番食蟹品蟹的过程,就如阅读一篇精美的文章,句句妙玉,字字珠玑,让人吟咏不已。饮食文化包含了太多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对附于具体食物的想象和文化的内涵,怎能把吃蟹啖蟹仅停留在味觉低级的品味上呢?
清代末年,一位松江知府出了一副联对的上联: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以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蟹是美味的,可谓“一斗挚开红玉满,双鳌哕出琼浆香”,“一腹金相玉质,扬鳌明月秋江。”蟹的形色外像是狰狞的,但一味的将蟹的形象成了人们政治隐喻泄愤的唾口,对螃蟹似有不公,除了供人们大饱口福已经够惨了,背负世人如此的骂名,还通过它,对食蟹者过度的政治阐释,也会失却蟹的至美本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