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游历记】
关中大院里的河
2018-5-30
1988年至1992年;2009年至2018年,这14年我是喝着渭河水过活着呢。
前4年在咸阳,单位位于渭河北岸,距渭河很近,自备井抽的都是渭河的水,水垢比较大。
这后9年在草滩,渭河南岸,小区的自备井,没有水垢,烧水的壶多年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各路通水的管道也不易出问题,一直很爽。
生活在关中的人们得益于关中的河,关中的河有从北边来的如泾河,大多是从南边来的,从秦岭上下来注入渭河。
渭河是关中的最低处犹如V字的底部,找这个感觉得骑自行车,近的我骑车往南走就是上坡,往北走就是下坡。远的,我骑车进过市内一路上坡。后来我开车去秦岭玩50多公里全是上坡。
秦岭北坡有72个峪,就有大小不同的72条河和溪。
而秦岭的北坡立陡水源涵养较少,水流急,尤其雨后呼呼啦啦很快就流入渭河了。而秦岭的南坡200多公里的缓下坡,能积蓄大量的水资源,所以丹江、汉江、嘉陵江都是水源十分充足的。
有人测算过,全秦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三峡水库的容水量,所以秦岭北坡仍有大量的水资源供应关中地区,保证了关中这块土地上演绎着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的进程。
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一说。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除了位于关中平原,气候宜人,军事战略位置优越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丰富。但从古至今,长安八水已经历了不少变迁,有些河流已被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污染,以至于不能为关中人提供丰富的水源。
基本介绍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 “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lao2声)、潏(jue2声)、滈(hao4声)、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泾河是关中平原上开发利用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六辅渠、白渠,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沣河,发源于长安县沣峪,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78公里,绕西安之西。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涝河,发源于户县涝峪,北流至咸阳汇入渭河,与沣河平行,也是绕西安之西的河流。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潏河在其经过的少陵原、神禾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肥沃、风景优美的平原,即著名的樊川。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河全长74公里,绕西安之南。
滈河,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全长46公里,绕西安之南。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与灞河汇合后注入渭河,全长64公里,是绕西安西面的河流。
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与浐汇合,流入渭河,全长109公里,绕西安之东,是东西交通必经之地。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历史资料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塞险固,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和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建国后西安又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是西北最大的工业、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欧亚大陆桥上的一颗明珠。就是这座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从古到今的兴衰变化都与水息息相关。八水丰盈绕长安。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三朝古都,除却军事战略位置优越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丰富。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成为沣河的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