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参观三忠于四无限活动的回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08:05: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第一打工老头 于 2017-1-9 18:40 编辑

    阅读提示:篇幅稍长,不过历史嘛,短了说不清,年轻的来君若不知道文革情形,有时间看看,这是我的小时候亲历,从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小侧面来述说当年影响了全国的事情。常言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

背景
    1968年,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两年。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经过优胜劣汰,湖北省逐渐形成“钢派”、“红派”两大阵营。都是为了捍卫神圣崇高的革命理想,都采用大辩论、大字报、大游行、大示威的斗争方式努力说服对方观点错误和证明本派的观点正确,还是各持己是,互不服气,斗争就升了级,各自抢来武器弹药,于这一年的夏天,真刀实枪地干了起来。我其时10岁,自1966年秋“停课闹革命”后,一直辗转于父母工作所在地襄南欧庙与襄北老家之间,仅享受了停课的待遇,却无“闹革命”的实践。我的老家北距樊城20里,每天傍晚,站在村南河堤上,总能听到南边城里传来枪声,大孩子会告诉小孩子,哪是三八枪的声音,哪是机关枪的声音。我那个时候,对枪声只是感到好奇和恐怖,在不安中度过一天天。炎夏将尽时,枪声终于消失了,原来,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自此,全国的武斗结束了。
    初秋时分,我又去了欧庙。一天下午,母亲告诉我:明天单位的造反派头头组织本派(红派)的革命战友前往河南参观学习,据说在新野一带发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三忠于、四无限”运动,她因工作忙不能亲往,安排我跟着出去看一看,反正我无学可上,就算代表她到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取经。这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想当年,人们普遍经济拮据,行动不自由,进一次城已是大事,而出省参观,老天爷,这样的好事到哪儿去找?我只是高兴得无法形容。晚上,母亲仔细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末了特别给我提出一个任务:让我“请”一套毛主席家的六烈士像回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是“买”而称“请”,母亲解释说是尊重的意思。

进发中
    明天早晨,母亲送我上车。车是从机械站请的拖拉机,拖斗里横了几排开会用的靠背长椅,女坐前,男坐后,坐好后就出发。路过樊城县油厂,大人们指点着各处墙上武斗时留下的枪痕,开始担心吕堰驿北宋家院还有武斗分子拦路。很快到了吕堰驿,停下来打听宋家院的情况,告知没有武斗分子了,仍没打消顾虑,都说走着瞧吧,就硬起头皮往前闯。提心吊胆行至宋家院,真的太平无事,这才舒下心来。有人提议唱歌吧,这个提议及时而恰当,实在顺应人心。不唱歌何以抒发我们的欣喜?不唱歌何以表达我们的期待?不唱歌何以向路人展现我们的风采?不唱歌何以张扬我们的荣耀?唱吧唱吧,一曲才落,一曲又起。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没有毛主席亲。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北京城里的毛主席,阿那吆西若若,照到了雪山上,依那强巴若若。南来的大雁啊,请你快快地飞,带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毛主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
    在新甸铺北头乘轮渡过白河,过河后的所见所遇始料未及,真是耳目一新。一是所见,村边地头随处可见主席台和草扎泥塑的坏人。主席台如小人书上见到的小土地庙,高五、六尺,宽三、四尺,下部为墙,中部设台,台上为龛,龛中按天安门城楼形制布置,中间供奉着毛、林、周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的照相,装潢得十分用心,大约是当时能够收求到的最好的材料,用最巧的手、最虔诚的心建设而成。草泥人则极力丑化,面目狰狞,左手持变天帐,右手持狼牙棒,头带高帽子,写着“地主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字样,前挂后披几串纸牌子,写着:“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剥削有功、造反无理”之类的标识,不同的内容说明他们分别是“刘、邓、陶、王、彭、罗、陆、杨”这些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某一位(注: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王任重、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二是所遇,路上的行人和村中的闲人已见多识广,向过往的参观者对歌一般比试背语录和呼口号,看来客机敏的得意或迟钝的可笑。这实在是一件挺新鲜的互动娱乐。情景是:车从人边过,突然听车下高呼语录或口号的前一句,客人则需紧接下一句。如:“斗私!”应答为:“批修!”“抓革命!”应答为“促生产!”“毛主席”,应补充:“万岁!”“祝毛主席”,应补充:“万寿无疆!”虽未事前约定,倒也知道配合。一开始比较生疏,不是反应慢了,就是答非所问,几次以后就应付自如,待快到新野城边时,已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大家集中精神,预备着进城后答对的精 ,谁知街道两边的人虽不少,却没有人发难了。
    晚上宿县招待所对面的一所学校的教室里,麦秸铺地,扔了一些被子,一觉睡去,不知东方既明。

学仪式
    早上起来,大人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讨论的是“三忠于、四无限”的仪式应怎样实行。试着演示了一番,感到未必如此,有人提议;干脆去饭堂,饭前“实行”一遍,不就学会了吗?来到饭堂,果然人头攒动,都在等待饭前的仪式。一会儿,就有人组织列队、肃静,仪式开始了。
    主持人首先呼号:“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万寿无疆!”
    众人皆从曰:“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主持人又呼号:“其次,祝愿他老人家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身体健康!”
    众人皆从曰:“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第二个议程,主持人领头说:“饭前实行三忠于——”
    众人接着往下高声诵曰:“幸福不忘毛主席。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无限热爱毛主席,无限忠诚毛主席,无限敬仰毛主席,无限崇拜毛主席。”
    第三个议程,高唱《东方红》,词儿却是新编的:毛主席,毛主席,端起了饭碗想起了您,过去吃的是糠和菜呼儿嘿哟,如今顿顿白面和大米。
    第四个议程,背诵“老三段”,即常读常背的三段毛主席语录。第一段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另外两段我现在记不起来了。
    最后一个议程是向主席像三鞠躬。主持人既呼且做,众人只做不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
    仪式演完,各就各位用餐。吃的是白面、红薯面相间卷制蒸成的“花里卷”、红薯粉条汤、炒红薯粉条,不是新编《东方红》所唱的“白面和大米”。按说这样的伙食在当年已是好生活了,我记得,用全国通用粮票到商店也只能买得到玉米面饼干。当年的新野县政府为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知费了多少力才筹备到这许多红薯粉条。
    上午在县城十字街展览馆看毛主席革命历程的图片展览,我们怀着无限敬仰、无限崇拜的心情看了一个上午,只看得腰脖酸痛,头昏眼花。心里记着母亲的嘱托,想在展览馆“请”一套毛主席家六烈士的照片,工作人员告知没有;又去附近的书店去打听,以为这里既然是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必会有照片供人们“请”,谁知书店里也没有,只得罢了。
    午饭前的仪式,我们已经相当熟练。


齐花园
    齐花园是坐落于县城西北不远的一个村庄,它的名字好听易记,几十年来我一直念念不忘。“三忠于、四无限”活动的中心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中心在新野县,而齐花园则是发源地,如同红楼之于五四运动,井冈山之于武装斗争。全国范围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的燎原之势,正是齐花园这个“星星之火”点燃的。齐花园人民策划、编撰、运作了活动的程式,把它演绎成为一种完整规范的祈祷形式,齐花园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向全国人民提供了武斗结束后,把思想统一在忠于毛主席这一指导思想的恰当方式和有效途径。齐花园人民发明了这一活动后,每天的日子就是:“饭前实行三忠于,饭后批判刘少奇。”
    午后,我们步行西出县城,越堤下沙滩,沿着白河北行。正值初秋,天高气爽,看头上蓝天空阔无边,脚下河水清澈见底,微风阵阵,河面层层细纹连绵不绝,后来读书中的:“河水清且涟漪”,才知古人描写得清奇美妙,此境界令人时常回味,愈久愈淳。待遥望齐花园“绿树村边合”,于水浅处大家脱鞋卷裤趟过河,组织者命大家列队而行,由我和另一小孩抬着主席像(铝皮制,奖状大小)走在最前。
    这个村庄倚堤而建。村口堤上有小学生手持小旗列于路两边执行欢迎礼节。等我们将近,学生们口号迭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向同志们学习,向同志们致敬!”队伍经过学生时,又有人“对歌”,“斗私!”“批修!”“为人民,”“服务!”“忠不忠?”“见行动!”“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齐花园村每天下午固定的节目是大队部门前聚会,与前来参观的人一道“实行三忠于,批判刘少奇”。我们到达后不多时,活动开始。先“实行三忠于”(程式如前,不重复),再“批判刘少奇”。由一位男性中年人,个儿高而不丑,不消问,他就是“五类分子”,立在会场前右侧,怀里扶着更高出他一截的草人,草人是全国“五类分子”的总代表刘少奇,真的刘少奇当然不便来此受批,由他的小卒代理即天经地义,又切实可行。批判人作义愤填膺状宣读批判稿,批判的内容却无法听清,当时条件差,只有半导体的收音机带着一个小纸喇叭,扩音效果太差,喇叭里呜呜拉拉,不知所云。之后,上来一个小孩,介绍说年仅四岁,给大家表演背诵“老三篇”,“老三篇“者,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也,文革中能背的人很多,但一个四岁的小孩也能背诵,我很惊奇,也很佩服。虽说喇叭里传出来的声音不知所云,我还是恭敬地听完小孩的背诵。背完,聚会结束。那个“五类分子”小心翼翼地把刘少奇草人挪靠在身后的墙上,因为日后还要陪伴挨批,不敢弄坏了。这才操起扫帚,打扫场地。人们已经陆续离开会场,散入附近百姓家,观摩各家“三忠于、四无限”的陈设。我也串了几家,看见家家的男女老少均不下地、不上学,坐在家中或门前,制作各种敬奉毛主席的工艺品。各家的堂屋正面、侧面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主席像、“忠”字、天安门、轮船、向日葵、语录。形制规格各异,无不别出心裁。他们利用碎瓷片、玻璃片、庄稼秸杆、绿豆、玉米等材料制成字、画、建筑、器物,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最高级的一种是麦秸皮主席像。主人介绍说:“把麦杆浸水泡软,剖开,压平,干后再用瓷片仔细刮薄,剪裁,一片片粘贴于事先描好的毛主席头像轮廓的布面上,再修饰,再装饰点缀以葵花、绿叶、太阳,一幅金光灿灿的主席像就大功告成;但这活路难度大,需精心制作,一旦成功,一家人莫不欢欣鼓舞,非常自豪。我们又钦佩、又羡慕,恨不能把这样的主席像“请”回自己家去。
    回到县城,在县政府机关宿舍参观了一些家庭的同类陈设,与齐花园的比,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经过一天的参观学习,我感到新野不愧是革命圣地,从这里发源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早已广泛深入人心,进行的轰轰烈烈。不仅如此,根据招待所绘制的地图所标识,河南境内的多数县市,都业已插上红旗,成为革命根据地。所以我们还要去南阳、邓县,取回更多的革命火种,把欧庙也建成红色的革命根据地,完成时代交给的历史使命。

注:背老三篇的小孩名叫齐国兰,长大后在新野县检察院当科长。我2000年故地重游,去齐花园,村里人齐敬敏告诉我的。

南阳行
     我记得早晨没有吃饭就上了路。出新野县城后,公路正在改造,一会儿走在老路上,一会儿走在新路上,晨风拂面,异常清爽,我感到有趣,想到还在向更远的南阳进发,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无名的期盼,远方还有什么呢?
    车过瓦店,在街中心的一座碑或是什么高的建筑下停下来(我已记不清了),大家下车去买吃食,吃的什么,吃了没有,也记不住了,总之在瓦店停留了一会儿,又上路了。太阳逐渐当头,南阳也越来越近。路上遇到欧庙邮电所的几位职工,他们是骑自行车奔赴南阳的,其中一位胆大,拽着车厢跟了一段。远远看见独山,有人说南阳到了。很快走上白河桥,我心里十分新鲜和激动。白河桥在鄂西北为人们熟知,源于南阳烟厂出品的“白河桥”牌香烟,这香烟零售价每包二角一分,与襄樊烟厂二角钱一包的“丹江”牌香烟齐驱并驾,是当年流行的“社员”烟。白河桥的长度、高度、造型均为我当年看到的最宏伟的桥梁,想不到我正在它上面行走。这样的感受并不是我一人独有,1970年焦枝线通车,好多人扶老携幼,赶往樊城参观襄江大桥,他们的心情与我有什么两样?
    过桥后往城里拐弯处,我注意到路边有指示牌:“许昌XXX公里”,我心里又涌出无名的期盼,许昌在什么地方?那地方什么样?我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前往?这个路牌在我心中萦绕了三十多年,一直到2000年,我才有机会乘汽车跨越南阳地界,到了许昌、新郑、郑州。
    南阳的街道似乎很窄,路面也凸凹不平。坐在拖拉机上,看街上的人多而乱。车停停走走,在某一街口又走不动了,街上的人说,前面“文攻武卫”指挥部的人在前面抓人,时候不大,一辆卡车开过来,保险杠上竖着“南阳地区文攻武卫指挥部”的大牌子,车上的人皆持一红白相间、茶杯粗细的木棒。这车一走,街上的人又议论说,刚才抓得一个携带武器的嫌疑分子,押送到指挥部去了,这车每天都在街上巡逻。武斗刚结束,有人维持秩序,既给人安全感,又隐藏这危险,这是一个好兆头,还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呢?
    我们住进了地区招待所,时已过午,饿得不行,饭前仍需要耐心地实行“三忠于”。午饭后稍事休息,我随几个大人去浏览市容。
    那天下午很热,街上人多,像是很匆忙。忘记了南阳街道是石板铺就,还是沥青、水泥筑成?印象是尘土飞扬。转了一条街,都说渴,就买冰棍吃,四分钱一支,含有奶粉,我在此之前只吃过三分钱一支的净水冰棍,没品尝过有奶粉的冰棍,别看它贵是贵点,口感、滋味好远了。我感到南阳比樊城好一点,怎么好?当时不会评价,后来明白了,是南阳的物质文明比樊城略胜一筹。这种大开眼界的感受在下午又得到加强。
    街那头忽然传来锣鼓声,很快就过来了游行的队伍。文革期间,游行示威司空见惯,或是批判会,或是庆祝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不管昼夜,随时都有可能上街游行,红旗飘飘,锣鼓喧天,口号阵阵,煞是热闹。这一次游行却为何事?人们打着横幅、拿着小旗,上面写明:“热烈欢送南阳地区第二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送行的居然还有空军队伍。我看惯了黄军装的解放军,初看穿蓝色军装的解放军,新鲜而别致,“南阳硬是比樊城强!”我心里说。
    到南阳商场观光,是下午安排的一个主要节目。在途中大家已议论多时,都表现为神往的样子。在樊城,最大是商家为解放桥商店,习称百货大楼,小小的二层楼,二楼并不经营。而南阳商场,不光被命名为商场,而且二楼经营,简直是大城市的气派了!转出街口,已经看见了商场的房子,这是两幢灰砖二层楼房,大门的门楣之上赫然四个水泥大字:南阳商场。大家加快脚步走近,发现没有开门,问路人,原来今天休息,咳!几百里跑来赶个背集,又都不甘心,对着商场大楼打量了一番又一番,满怀遗憾离开。
    在汽车站,我第一次见识了烧鸡,价格是八角一斤,还是八角一只?不管便宜与否,谁也舍不得买一只尝尝,花八角钱买烧鸡是很奢侈的。对我来说,能饱眼福已经很满足了。
    当年,我不知南阳还有医圣祠、卧龙岗这样值得一看的去处,即使知道,也不能去;去了,也不会开放,因为它属于“四旧”,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对象,是被“打倒”、被“破除”的封建文化。
    大家都说,到了河南怎能不看豫剧?下午已安排买好了戏票,在饭堂里分给大家,匆匆地吃了晚饭,满心欢喜看戏去。晚上演出的是革命现代京剧移植为豫剧的《海港》。
    看完戏出戏院大门,可巧有拖拉机嗵嗵嗵开来,走近一看,车厢里的几排靠背长椅再眼熟不过,都高兴的说:“师傅来得真是时候。可是人群中拖拉机手发了话:我也来了,是谁偷开了拖拉机!我们大吃一惊,几个男性急忙撵上去,很快,拖拉机停在远处的树影下。我们大群人赶紧拢过去,也巧,文攻武卫指挥部的巡逻车正好路过此地,听得人声起伏,立刻下车盘查,一听有人偷车,不由分说,将两个打着赤膊的年轻人从驾驶台拖将下来,押上巡逻车,我们的几位男性一同前往附近的指挥部处理。
    我和几个女性守在车厢里,忧心忡忡。老式的街灯,昏黄暗淡,夜风吹得树叶簌簌作响,我十分恐惧,生怕有什么灾难降临。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的人总算转回,传达处理的结果,那两个年轻人被押到指挥部后,不分青红皂白,先在院子的黑影里痛打一顿,据说棒子打断了两根。我回想起白天见到的红白相间、杯口粗细的木棒,担心这顿毒打怎生得了?打完后拉入室内,灯光下认出是招待所的两个职工,年轻人心盛,趁我们出去看戏,偷偷把拖拉机开出来过开车的瘾。指挥部的人见是熟人,批评几句,算了。待我们回到招待所,二位好汉满身红药水,正蹲在登记室发牢骚呢,说:“开车玩玩,又不是偷球你们的车,害得我们挨球一顿。”
    大人们认为:弄不好人家要报复,所以,应赶紧离开南阳这个是非之地,决定明天起早走。
    第二天天没亮,我们就撤离了。算不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呢?我不知道,我的注意力又转移了,今天归途中要经过邓县,邓县成为我新的关注点。

邓县的塔
    车出了城,天才蒙蒙亮。大人们好象是放心了,才有人开始说话。路过卧龙岗,大人们指指划划,述说诸葛亮的故事,我那时还不了解三国的知识,似懂非懂听人讲,顺着他们的手势,看到晨曦中依稀有几处建筑物矗立在薄雾里。
    但是我知道邓县有个塔。襄阳流传着一个故事:四川人、邓县人、襄阳人三人聚会,各吹各的家乡好。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邓县人说:“恁那算啥,咱邓县有座塔,离天只差一丈八。”襄阳人发话说:“你们那都不沾弦,襄阳有座钟鼓楼,半截戳在天里头。”四川人、邓县人不信,三人同到襄阳城去验证。这一日,天公成我襄阳人之美,布下弥天大雾,钟鼓楼的上半部隐藏于雾中,无法看清。四川人、邓县人认帐而且服气。这故事相当牵强,自吹自擂、自欺欺人太明显。文革时,钟鼓楼空剩一个城门洞,上面的楼早已无存,残垣断壁,秃头秃脑的样子,看不出当年的威风。邓县的塔仍健在,虽然离天一丈八的说法不可信,总会是高大雄伟的吧?车近邓县,我们终于看见了它,它坐落在县城大片灰色房屋之中,的确如鹤立鸡群,但远不如想象中的高大。

修复的襄阳钟鼓楼,官名昭明台
    我们在邓县南关吃午饭。几家小饭馆里,都有要饭的人。几十年前,河南穷,农民可怜人多。湖北境内,时常可见要饭的、做小生意的、耍猴的、磨剪子的河南人。他们满口河南话,一身穷打扮,大多黑衣黑鞋,一张黑脸,一嘴黄牙,蓬头垢面。河南人在湖北人的眼里,就是脏和穷的代名词。直到如今,襄阳人吓唬小孩,常用语就是:“不听话把你卖到河南去!”意为受苦受难。
    估计当天回家已是不可能,邓县虽脏虽穷,也只得在此住一晚,沿着长长的老街,由南往北一直走,街尽头是县招待所。所谓床铺,和新野一样,也是麦秸铺地,用檩子在中间隔成通道,大家找好铺位,略作安置,便外出游玩;我则自由活动,打算去看看塔。
    信步走上街头,发现街边有书摊,上前一看,喜出望外,这儿竟然有不少文革前的小人书。这种书,属于“四旧”,文革初期,已被红卫兵多次收缴,集中焚烧。我那个时候,偶尔得到一本,偷偷阅读,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和幸福啊!今天所遇,正是“千载难逢”,巨大的欢乐在心头洋溢,毫不犹豫,倾尽身上的分币,租得一大摞,坐到路牙子上,如饥似渴地,一本接着一本,忘情地看,直到摊主提醒,看天色已晚,这才恋恋不舍离开书摊回招待所。招待所大门外,几个大人正东张西望找我呢,见我回来都批评我不该乱跑,害得他们着急,真要是在河南丢失了,怎么向我的父母交代?晚上,大人们谈及下午的游历,我才想起心仪已久的塔没有去看,后悔莫及。
    第二天,下了小雨,路上,众人共撑着大块塑料布遮雨,不知是谁穿解放鞋脱了鞋,熏得大家不停的抱怨。午后到了樊城,雨过天晴,车停在火巷口,各自解决进、出口问题。之后,往前走,过渡、起坡、上路,一车人带着几天来的收获,满载而归。
                              
2002年秋,我专程去看邓县的塔,邓县今恢复古名,邓州。范仲淹在此做过知州,《岳阳楼记》是在这里写的。 塔名福胜寺塔,北宋修建,塔下地宫里出土过佛舍利。

忠不忠,见行动
    1968年秋天,全国的献忠活动迅速蔓延。以齐花园模式为内容和主要仪式的各种各样的节目纷纷上演。毛主席有一段话,大意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他们之中蕴藏了巨大的智慧。“三忠于、四无限”活动的兴起,为群众的智慧提供了极大的施展空间,人们在构思、体裁、表现手法上,其巧思妙想,精工细做,可称争奇斗妍,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我回家的第二天早晨,母亲便组织我和弟弟恭立于主席像前,如仪演示,以表忠心,到食堂不用说,参观回来的人演示讲解,未去的人认真讨教,从此饭前要“实行三忠于”。不光饭前要做,上班前,开会前,农民上工前,学生上课前,大多日常生活的活动前,都必须集中人员,花费时间做。青出于蓝必胜于蓝,经过发展演化,又发明了“早请示、晚汇报”的节目,要求每日晨起的第一件事是站在主席像前,请示今天的所有工作和生活;晚上就寝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把一天的情况向主席如实汇报,搞好总结,认真做自我批评,方可安眠。坚持不懈,雷打不动。电影上还有“忠”字舞的花样,我未亲历,不便叙述。
    人们清扫了各处的标语,大字报,然后,在房子的柱子、门、墙面、商店的橱窗柜台、成人的提包、学生的书包,乃至毛巾、床单上,凡是适合的地方,统统书写或印刷“忠”字,一时间“忠”字铺天盖地,触目可见。粮管所的老崔,是一位抗日老革命,听说他制作的花样多而美,我专门前往观赏,果然名不虚传。老崔的“忠”字是用毛主席语录组成笔画、填成忠字。例如:“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等,既是一个忠字,又是一条语录。别人只敢用红黄二色,老崔是老革命,代表了革命的方向,他按照自己的趣味,充分展开想象,他的作品五光十色,斑斓多 ,人们只好自愧不如,承认老崔高人一筹。图案布满老崔家的四壁,门户开放,供人瞻仰。

    在农村,家家重新装饰美化了堂屋主席像,村村建起了主席台。上工前“实行三忠于”,队长顺便派工。又一次兴起“忆苦思甜”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集会,熬一大锅野菜(或萝卜缨)掺麸子,边吃边斗地主;而后思甜,大讲新社会的幸福,有条件的地方还吃一顿猪肉、大米饭来烘托“甜”。我的老家穷,我有幸参加了吃忆苦饭,却无缘吃上肉饭。

    看着大人们热火朝天的献忠活动,我想我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忠心?尤其是作为为数极少,能够亲往参观的小孩,没有行动怕是不该吧?于是我也调动我的智慧,先是模仿在齐花园已见的样本,用深绿色的玻璃瓶片粘贴了一幅“忠”字,后又大胆创新,采集了一些楝树果,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粘贴了一幅更大的“忠”字,两幅作品的粘合材料选用的是堰泥,粘贴于门外墙上显眼处,费劲儿不小,自鸣得意;过往的大人看了,均予以嘉许。                              2002年6月下旬写
                                                                                      

t018e8216367823e2cb.jpg (30.45 KB, 下载次数: 1)

t018e8216367823e2cb.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7-1-9 16:21:19 | 只看该作者
    加精华,真实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发表于 2017-1-9 20:24:54 | 只看该作者
    记忆中一段详细的历史回忆。支持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6-6 10:49
  • 签到天数: 8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地板
    发表于 2017-1-10 08:55:14 | 只看该作者
    引起我无数回忆,六七年那个三忠于的小家伙脸没变,就是脸上多了沟坎。现在看可笑,那时不觉得。可见宣传的力量强大。一段真实的历史,支持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
    发表于 2017-1-10 22:02:1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精华。无法回忆的真实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8-7-25 12:48:5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有生活的纪实文章很能感动人。经历者可重温那段浩劫历史;  未经历者可以看到那段社会的真实状态。此文虽写了社会的一个细胞,但反应出了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的全貌。党中央对 “文革” 早就做出了决议,全面予以否定。那些屈死的开国元勋的冤魂也得到了昭雪。华国锋粉碎了 “四人帮” ,十年动乱得以结束,是中国自己纠错的成功。改革开放,中国人能够吃上饱饭了,是老百姓在生死边缘挣扎后的解脱。看一项决策是否正确,要用事实证明,翻看中国GDP增长数据,文革几年,数值都是在下降。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这段惨痛历史应当记住。

            感谢作者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给你点赞!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11 02:25 , Processed in 0.10299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