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扫堂土,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打好酒, 大年三十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民谣很形象的描述出了我们河北中原一带的风俗习惯,一进入腊月,人们就会念叨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又要过年了! 说着说着腊八就到了,这天家家都会熬腊八粥吃,七米八枣的煮在一起既美味又营养,最普遍的是还要腌腊八蒜,就是把剥好的蒜瓣儿,泡进醋瓶里,预备着过年吃饺子的时候佐餐,那时的腊八蒜,满身葱绿,酸中带辣,去腻开胃。 一转眼就到了二十三,大家也称作“小年”。供奉着“神仙”的人们都要买些“糖瓜儿”,给灶王爷上供,为的是用“糖瓜儿”粘(占)住灶王爷的嘴,好让灶王爷只想着甜味,上天也只言好事。(“糖瓜儿”也就是麦芽糖的一种,白白的、圆圆的,上面还会用红色或绿色画上一道一道的花纹,状似西瓜,由此而得名,吃起来粘粘的) 一过了二十三,过年的气氛就浓了,人们扫房子,换窗帘、洗洗刷刷,里里外外都要收拾的干干净净,以示除旧迎新。打酒买肉,宰鸡买鸭;发面蒸馒头,蒸包子,蒸年糕;贴对联,挂灯笼,忙的不亦乐乎,不把家装扮的红红火火誓不罢休。 忙并快乐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除夕,也就是真正的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请家谱。说到请家谱,就是年三十傍晚,同宗同族的人把所有故去的先人的画像挂上,再由各家已婚的男丁集体去祖坟的方向,烧香焚纸钱,把他们的魂魄引过来,回来的时候还要微弓着身,倒背着手,寓意着把先人背回家过年了,一直来到供奉着家谱的地方,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每家都要有专人上供品,点香烛、烧纸钱,磕头跪拜,以示对先人的尊敬。接下来,在吃晚饭前,已婚的女人们就开始给婆家的长辈们拜年了。我们这里拜年,男人和女人是分开的,男人们是在大年初一早晨,天刚亮就要起来,给长辈们拜年。这时的街上三五成群,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最开心的当然还是小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举着花炮,神气的跑来跑去,抢着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要压岁钱,然后比一比,我的多,你的少啦,吵得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吃过早饭,家里的男主人们还要去墓地上坟,据说故去的先人虽然大部分都回家了,也会留下一两个“守家”,也要给他们送去过年的钱粮,再放上几挂炮竹。 大年初二,大家就开始走亲访友了,年前刚结婚的新媳妇儿,就可以回娘家;结过婚的男子要忙着去给舅舅家拜年,初三给姑姑家拜年,初四给岳父岳母拜年,天天忙个不亦乐乎。到了初五,也叫“破五”,一家人还要吃团圆的饺子,意思是说过了初五,年就要过去了,在外工作的人就可以启程了。初六初七,村里的就会在广播里聚集人,张罗着搭“醮棚”,唱大戏,往往是这个村还没结束,哪个村就开始了,会一直延续到出正月。正月里吃的最多的食品就是饺子,正月十二,也要包饺子,称作“捏老鼠嘴儿”,据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不能动剪刀,不能拿针做活,否则会得罪老鼠,要包饺子捏住“老鼠嘴儿”,来年老鼠才不会那么猖獗,以避免鼠害。呵呵,这也是以前人们善良的美好祈愿吧! 最热闹的还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到了晚上,村里的人们几乎是倾巢而出,鞭炮齐鸣,敲锣打鼓,扭秧歌,划旱船,散灯,好不热闹。真是:一年一度元宵节,锣鼓喧天烛满街,火树银花烛影摇,醉了月亮醉了夜。 过了十五,真正意义上的年就过去了。按风俗十六这天,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遛百病”。据说路上要步行一百步,每走一步就要捡一根干柴,直到捡够一百根,回到家要用火烧掉,以示把百病都去掉了。 正月的最后一个节在二十五那天,叫做“填仓节”。家家都要“打囤”,也就是人们祈求来年粮食丰收的一种仪式。女主人天不亮就要起床,用草木灰做成几个粮囤的形状,中间再撒上小麦、玉米、花生等,然后由男主人燃放鞭炮,祈求五谷丰登!据说这天天气晴朗,来年就会有好收成,阴天就会收成不太好!呵呵,不过从来也没求证过,不知是否灵验,现在农民不再靠天吃饭,我觉得年年都会大丰收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些泊来的洋节日也越来越多,冲淡了许多年的味道,人们遗憾的同时,是否也会深思自己呢!
[url] | | B | B注|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