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 清明时节,合家去扫墓。没有香烛鞭炮,没有元宝冥钱,只是认认真真地清理墓莹上下周围,恭恭敬敬地献上鲜花,深度三鞠躬,礼毕。 别看我们礼仪简单,但是,清明扫墓却是一种文化传承,深入到家人的骨髓。 在记忆中,公公婆婆都是极普通的人,但细细追忆,扳数两位老人的一生,就会觉得形象高大,后人难以企及。 公公的一生,我们都称他有好福气。他1949年参军,当年全国解放;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当年就停战;1954年国家要修建鹰厦铁路,他作为铁道兵的一员,奋战在铁路建设第一线,在建拱涵的施工中,他开动脑筋、调查研究,敢于向上级建议取消拱涵一座,为国家节约人民币3万余元。国家先后授予“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生产者”“铁道兵先进生产者”等光荣称号,并参加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
公公曾悄悄对我先生说:“当时到北京体育馆参加开幕式,我作为解放军代表团成员排在队伍前面,看到会场铺满红地毯,就向首长报告,要不要脱鞋进去?”这句好笑的话,在当时却是相当纯朴的。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参军后一直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哪里见到过这种场面?这次会议,公公得到三件富有深刻含义的纪念品:一支金星牌钢笔,一只手表(英格兰牌),一条毛毯。激励他一生为新中国努力工作和学习。 我婆婆也是个能干人,尽管她目不识丁,但家中老人的养老送终,把身边才八、九岁的小姑子抚养成人,出嫁成婚全是她一手张罗,1954年她去部队探亲,带着身孕回山东,凭着公公每月三角钱津贴,舍不得用而省下来给她的30元钱打底,她用军属证在信用社贷点款,在老家造了一间房,用以安身立命。 在文革期间,公公因是县级一家国营企业的负责人,挨整、戴白袖套,受关押。婆婆去送饭、送药,造反派守住大门不让进,恶狠狠地说,这里是关坏人的地方,不准进去。我婆婆火冒三丈说,我丈夫是毛主席接见过的劳模,他是坏人,天底下还有没有好人了?!竞说得造反派不敢吱声。 婆婆的另一壮举是,文革结束后,她回山东老家,硬是为她公公家族做了一件大事,把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大伯父,大伯母上山改嫁带走的大儿子,落实户口回老家。认祖归宗的过程很不易,公公的大侄子已经结婚有小孩了,而且户口不在本县,家乡的人也不欢迎出去的人再回来。总之,难办的事竞让她做圆满了。我们现在想想,也真是太不容易了。据说,当年为办妥这件事,婆婆在老家张罗了酒席,宴请村里的老少爷们,硬是没人赴宴,婆婆凭着过去在村里当妇女干部与村支书是同时期骨干的这层关系,先请下村支书,然后再一家一家地去请人赴宴。 公公是县团级的离休干部,是在睡梦中过世的,很安详,享年七十三岁。婆婆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家人齐心照顾,四年后过世,享年七十六岁。 老人们过世了,但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时浮现在我们心头。纪念他们,祭拜他们,作为后人,要将他们认真做人的精神,牢记在心,传承下去。
[url] | | ξ | ξ注| : 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