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韵词] 【平仄路上】高端访谈 走近诗人廖国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7:3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align=left][size=4]廖国华,号听松庐主,斋名无妄。祖籍湖南潭州,出生于湖北松滋逃难途中。时值[font=Tahoma]1945[/font][font=宋体]年,故名松生。[/font][font=Tahoma]1963[/font][font=宋体]年初中毕业后进弥市砖瓦厂做工。曾任各种工种工人、生产调度员、业务员驻沙市办事处主任、物供科长。[/font][font=Tahoma]1997[/font][font=宋体]年因单位破产失业。[/font]
        呀呀学语时即从先严子珊公习诗,未成年时即可背诵唐宋名篇数千首,亦背得词谱百余阙。[font=Tahoma]60[/font][font=宋体]年来积有习作近万篇。从[/font][font=Tahoma]1965[/font][font=宋体]年始在各地报刊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数千首([/font]阕),参赛奖项计二百余次
        诗宗古人而不依傍古人,力保自家面目,极爱打油,被圈内朋友冠以[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诗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称号。业绩曾被市报、市电视台、省报专题报道。[/font][font=Tahoma]2002[/font][font=宋体]年出版《无妄斋吟草》,[/font][font=Tahoma]2012[/font][font=宋体]年出版《无妄斋吟草续集》。诗联作品被多处风景区镌石、制匾。[/font]
        现为荆州市作协会员,荆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荆州《楚风》副主编,荆州楚风诗社诗教班主课老师,中华诗词论坛[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楚风[/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版常务管理员。[/font][/size][/align]
    [align=center][size=6]走近诗人廖国华[/size][/align]
    [align=left][size=4]梓煜[/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廖老师,记得第一次认识您的时候您说能背下两千多首诗,当时为之一悚,很是怀疑,后来我时不时发一句古人诗中句子,您都能准确说出是哪位古人的作品。直到那时才真心表示叹服。接着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您身世的介绍。发现您并不是有闪光“牌照”的文化人。或许初中毕业证就是您最拿得出手的文凭了吧?那么您对诗词如此专注又在诗词写作中颇有成就,是什么原因呢?[/size][/align]
    [align=left][size=4]廖国华老师[/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先严子珊公是写诗的,我系长子,自小督促严格,记得七八岁时,要背几首唐诗才能吃饭。久而久之,成习惯了。至于文化程度,当然是我人生一大遗憾,可有什么法呢[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先严见背,弟们尚幼,长子赚钱养家,天然责任。做工不等于不能爱诗吧[/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在劳作之暇学习,写作,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font][/size][/align]
    [align=left][size=4]梓煜[/size][/align][align=left][size=4]    老师经历了文革纷乱时期,也曾因年轻不经事口无遮拦,以“廖选”并“毛选”而惹祸。也可以说是因诗受害,自古因文得祸的人不胜枚举,如苏轼,欧阳修等。您有没有由此而想过离开诗歌的念头?[/size][/align]
    [align=left][size=4]廖国华老师[/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应该有过吧[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尤其是在独自摸索,也没有朋友可切蹉,回头看自己作品又觉得不怎样时,就难免陷入迷茫甚而泄气。但是,积习缠人,戒不了几天就手痒提笔了。[/font][font=Times New Roman]97[/font][font=宋体]年发表在《中华诗词》的一首词能准确地回答你这问题。沁园春 · 戒诗叹:酒可停杯,烟能绝火,笔却难封。是四时花鸟,催成意趣,一天风雨,涌入诗筒。牛背哼来,犁尖耕出,得自天然句便工。疏篱下,问黄花何幸,着个吟翁。    偏偏报纸难容。平平仄,输它假大空。把泥香汗味,斥为土气;山歌俚曲,鄙作雕虫。不必求他,依然故我,发了牢骚再用功。掀髯笑,笑戒诗何苦,破戒何匆[/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align]
    [align=left][size=4]梓煜[/size][/align][align=left][size=4]    您年幼丧父挑起家庭大梁,又经历了文革时期,接着又是下岗领低保。填肚子都成了问题,还不忘精神粮食,人说诗穷而后工,您的作品体皆整束,舒卷自如,或伟丽或旷远或隽朗。诗成了您心底最真实的语言,它伴了您一生。[/size][/align]
    [align=left][size=4]廖国华[/size][/align][align=left][size=4]    是的。七个班近[font=Times New Roman]400[/font][font=宋体]人中考,我以第二名成绩录取重点高中,可饭都没吃的了,拿什么读书[/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失学以后,做工养家,只有十五岁 ,总要做点什么吧[/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钻研画画,书法,都要有钱才行,唯写诗,好在父亲留下了几箱子唐宋诗词书,可作学习范本,纸张就用废练习本或拣香烟盒,这些烂稿纸后来被一企业家以一万元买走了。[/font][font=Times New Roman]80[/font][font=宋体]年代搞业务员,跑了十几个省市,对开阔眼界大有稗益,诗就那时大写特写,不过,[/font][font=Times New Roman]90[/font][font=宋体]年代中期才有发表园地,记得每年都在《中华诗词》上发个十几首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97[/font][font=宋体]年单位垮台,人也半老,逼得无法,只有靠诗吃饭了。比如诗词班讲课,帮人家编书,写点序,参赛等等,也就活到今天,比较幸运的是,还以所得[/font][font=Times New Roman]80000[/font][font=宋体]元自己两老买了社保,也算旱涝保收了。不是甚么精神食粮,是没有物质食粮逼出来的,因为写烂谁要[/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align]

    [b][url] http://www.138292.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7:38:29 | 只看该作者
    梓煜
        当时你的诗写什么内容?发什么刊物?有无影响,请举例说明。
    廖国华老师
        主要写有关下岗后的生活感受以及底层的一些社会现象。一般发表在《中华诗词》,《岷峨诗稿》,《当代诗词》,《诗词报》,地方报纸以及海外等有稿费的刊物。比如岷峨,当代一次七八首,百多元,十几年前,还是不无小补的。“至于有无影响请举例说明”。就举一词一诗罢。下岗后,几年生活无着,填了十首清平乐,其一曰;行年五五,心总无城府。热脸不粘凉屁股,能不归来刨土?   此身甘老荒丘,无非做马当牛。除却茅檐碍帽,谁还令我低头?此组词发在市报后,领导及电视台上门,很忙了一阵,湖北日报,市报都写了长篇通讯。诗是【题某形象工程壁】;造福儿孙树典型,通墙标语尚分明。官威在手轻民力,数字当头出政声。狐鼠频穿良种厩,艾蒿疯长日光棚。工程已毕升迁去,债要村人几代清?即为身边实事。此诗被收入《中华诗词十年作品选》一书。
    梓煜
        记得前人说过,不同年龄,或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诗的表现手法及对诗的感悟都会有所不同。您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时期对诗歌的感悟如何呢?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廖国华老师
         青年时期读了点李杜苏辛在腹中,很有点狂。比如当时反右时从批判文章中读到某大右(名字忘了)诗,咏古莲子;谁谓枯蓬尚可芽,青枝绿叶并无差。王嫱飞燕皆尘土,却见汉宫旧日花。地下深埋不计年,一朝偶露玉山前。伴煤无损苍葱色,始信人间有古莲。震动很大,一是这诗怎么算反动?二现代诗可以这样写,手法可学。因之一记熟在心,终生不忘。当时就认为毛诗是伟人之诗,我学诗别的不说,只说气魄胸襟就万难企及。可也还走别的路子,写出自已的风格。后来因诗惹祸,那是题外话了。中年时期,习诗偏爱老杜,白香山,习作题材也逐渐倾向社会民生,并有意撷取民间语言入诗,尤其在读了老憨(裴中心),聂绀弩,熊鉴等人诗作后,对我影响难以估量。较有反响的“建猪栏口号”就是学习这种风格创作出来的。诗是;并不钻营也中标,工程虽小一肩挑。撇开诗稿劳些动,照着葫芦画个瓢。遮日恰邻君子竹,分肥近沃美人蕉。瓦刀在手如云板,猪自哼哼仆自敲。此外,组诗“前杂咏三十首”,“荆州竹枝六十首”,以及一些古风歌行已编入02年出版的《无妄斋吟草》。老年时期应该从六十岁算罢,55岁下岗后,形势所迫,副业成了主业,时间倒充裕了。每天不是写诗就是干与诗有关的事,诗观未改,诗路照旧。讽喻诗重冷嘲调侃而不一味怒斥;美兴重形象角度而摒弃浅浮表相反;山水则偏重其人文内涵,不弃打油,不涉节假周年之类。这些你从我12年出的《无妄斋吟草续集》可见到。
    梓煜
        最近有一位诗友一直问“评好的格律诗有什么标准?”我总是答得不是很让他信服。因为好与坏都加入了太多的主观色 。与个人的素养、喜好、与时代的文化环境都有关。好与坏都是人定的,而人欣赏外物肯定有主观上的侧重,对文学当然也一样。比如有人说“简单扼要”而有的人会说“枯燥无味”有人会说“繁复拖沓”有人会说“浓墨重 ”。 文章也有时代性,在当时是能被接受的,而时过境迁后可能就成了谬论。比如《论语》如果我们不能以批判的方法去学习的话,只是照搬会出多少笑话?《史记》有梦卜之说,更有愚忠。这些都源于当时的认知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我们在评价它好与不好的时候,就应充分理解作者。应给一个“好”。 只能说大至有一个文学上的“普世价值”,那么请老师谈一下诗词中的“普世价值”。
    廖国华老师
        评好的格律诗有什么标准?我同意你的看法,自古文无第一,即使很出新的诗,‘再过百年又觉陈’规律不可抗拒。我认为好诗不在词藻富赡,也不在一时的斗艳争奇。而在于是否写出了真实感受,是否引人共鸣。至于诗中如何体现你说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认为诗就是诗,负担太重它背不起。我本来就是地道的草根,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思索。屁股决定脑袋,想作‘高,大,全’也难。但我又认为,只要能真切吐露自已的心声,不去违心地捧臭脚,人人都抱定这个宗旨,那不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
    梓煜
        您一直悉心呵护后辈,经老师一手扶植起来的诗人不计其数。自您入论坛以来得到您指点的更多。最后能不能请老师总结一些学诗写诗的经验,以便于后辈们学习参考,以利于激励后进。提前祝老师新年快乐,全家幸福安康。
    廖国华老师
        一方面,古典诗词说写到超唐迈宋是蛮难,确实毕一生精力也难达到,因为我们面前是两座高峰。再说,时代不同了,诗词已不是读书人的唯一选择,受众面可说除了爱好者外几乎为零。写诗的人只是在圈子内忙活乐呵。另一方面,我看到诗词的形势还是很好的,全国起码有百万人在读诗写诗,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多中必然会产生精品力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只要我们有志于斯,不愁不出无愧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词代表作。
        至于对青年朋友写诗提点什么见议,我真不能说什么,自已底子薄,见识浅,几十年就胡写乱写,也可能小有所得,实不足与人言。仅就个人得失经验谈点体会:
        一,诗词走到今天,从意境到语言声韵到表现手法改革是必然的,但改革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诗词语言从本质上是文言,打好古文底子,增加学养,丰富腹笥应该是首位的。
        二,增加阅历,开阔眼界。社会的和书本的,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积累是写出好诗的重要基础。
        三,多读古典经典和今人的好作品,深读并了解学习其手法。在自已己写作时尝试使用。
        四,有灵感时第一时间记下来,哪怕一鳞半爪,以待以后成篇。否则过后即忘,悔之不及。
        五,非必要,尽量少写跟形势诗,多写手滑,养成积习后,想突破也难。
        六,一首诗成形后,最好不急于拿出来,冷处理一段时间,自己先看先改。如是可再三,自己改比请人家改进步快得多。
        谢谢玉儿的祝福,也祝玉儿及全论坛诗友新年快乐。

    [b][url] http://www.138519.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7:38:50 | 只看该作者
    廖老诗词写人生
    文---梓煜

        认识廖老使我想起另一位老师,即邯郸的张志民教授。张教授被称作“诗囚”。而廖老被称作“诗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谈到诗就象服了兴奋济,执著得近痴近癫近狂。能作这两位诗家的门生,算是我前生修来的福吧,应找个没人的地方偷着乐一个小时。起初对廖老并没有太多印象,直到有一天我时不时往群里发古人的作品,廖老总是能第一时间说出作者是谁。这令我非常惊讶。自认读过的诗也有千八首了,但能背下来的还真不多。应急的时候也许只能把“床前明月光”背得准确无误。昨天一位朋友很反对人家一直把廖老的农民身份一提再提。真正的诗家不因富而贵不因贫而贱。我当时表示自己写廖老的时候不会把这作为切入点,会另辟奚径。结果今天早上读廖老的诗第一首就带有浓重的泥土味。
    反游仙
    茹素绝腥自有年,无需求道悟真传。飞升亦是寻常事,我本尘寰赤脚仙。
    一个“赤脚仙”把普通劳苦大众的不羁形象活化得入木三分。也把经年的贫苦无奈以旷放的笔调抛掷出来。这里没有怨刺没有悲愤,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浮沉随性。廖老的很多诗作有泥土的清香,抖动一下能攒出二两沙或滚出几颗毛豆。诗人性本真,用诗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廖老把他熟悉的那片热土带进诗,带到广大读者的眼前。这样的诗人最真实最纯朴。廖老没有为官经历,我想他也做不了官,就算作了官也会被“友情劝退”。李白和杜甫诗才千古官场却屡犯糊涂。结果一个被“赐金遣还”一个被“奉旨探亲”。再看这廖老,那是一个“拆台专家”。
    鹧鸪天---题“涮红全县临国道房屋”
    一路山墙一片红,盛装巧扮掩真容。商家自是腰包鼓,书记当然喜气隆。官运旺,宦囊丰,黄梁未熟梦方浓。哪知背后行人指,外似桃花内有脓。
    领导大张旗鼓的搞形象工程,给自己的仕途镶金镀银,正做梦数钱数得手发软的时候,廖老这一嗓子说“有脓”!何其胆大!所以说廖老只合种地,而且要是被盯上了,还得是最先交人头税的那一个。也许正因为这,才磨就了廖老的韧性,他的诗就象久抑的活火山,时有热焰在腹内奔突。
    夏日杂咏十章
    矿下频闻火与淹,国营个体各纷然。冤魂争索来生债,遗属难花卖命钱。救险要员牌混点,蒙人假讯罪欺天。重型典到南丹令,此事不来官照迁。
    如泣如诉,以一颗赤子之心悲天悯人。如果这首诗能唤醒一位有良知的当权者,对那些逝去的生命,对那些失去亲人的无助无望的人们,是多么大的精神支持。至少它揭露了一些事,一些阴暗,一些道德滑坡和人性缺失。廖老是一位真的斗士。
    廖老对贫苦大众是如此同情,他的诗为那些小人物而歌,为那些贫到骨的人而哭泣。
    鹧鸪天---悼同事汪显才
    三十三年同去来,同庚同命又同灾。悔棋赖酒犹堪恕,仰药抛家大不该。缸见底,灶无柴。破瓶倒罐尽尘埃。高堂难奉儿难养,怨得于今想不开。
    读这首词让我想到杜甫为一位贫妇打枣事而叮嘱亲戚。杜诗并不是因为语言华美而被千古传诵,而是诗中融入了太多作者的深情,太多关注民间疾苦。字字如针满纸血泪。廖老的诗风很大程度近杜诗。廖老的情怀亦近于几千年前的杜老。这首词是沧桑的,让人愤闷的,让人欲哭无泪的。用诗祭奠已被贫穷榨干的可怜的躯壳。这诗让人不忍猝读。
    廖老的诗时而家长里短时而淡静如佛。
    送儿南方打工时逢大雪
    此行车未发,风雪起无端。不历离家苦,哪知行路难。事临休起哄,邮涨少传翰。二老庐犹在,不惧倒春寒。
    这首诗把儿子前路的艰辛,把从此对天涯的牵挂,临行的嘱托,以及对游子的宽慰,一点一滴慢慢展开。一种说不尽的孤愁,一种欲奋无力的无奈都隐藏在看似平静的文字里。
    感事
    活到无求眼界宽,不妨旧调又重弹。论文自许今犹昔,报国何尝老更难。三尺龙泉长吼壁,一头鹤发耻朝官。鲜鳞嫩笋寻常有,风味强如九转丹。
    这首诗廖老似乎看淡了世事,无求事无大了。放任俗流以求心内片刻稍安。然而他真正放弃了吗?其实没有,如果真把对世俗的不屑放在一边也不至于“耻朝官”了。诗人是任性的,诗人是敏感的。如果没有任性,就不会有真正体现人生百态的爱恨情仇的真作品,诗就不会如刀更不会如剑。如果没有敏感,就不会把生活中那些非常细微的每一个触碰播洒在字里行间。哪里还会有这些跳跃的思想惊落到你我的眼前?
        廖老是即多刺又柔和的廖老,嬉笑怒骂皆行于文的廖老,他为诗而生,诗让他棱角毕现,诗让他穷累一生却精神富足。可尊可敬可爱的廖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3-3-25 07:39:0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大作,问好玉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7:41:02 | 只看该作者

    廖国华先生访谈后感言(2013年3月5日)



    文|廖国华
         感谢站方和百家论坛栏目把我推上【平仄路上】,给了我第一个吃螃蟹的机会,使我能在中华诗词论坛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已。也感谢梓煜在台前幕后做了那么多的工作,通过她各方面的提问,启发了我对自己创作之路的回顾与反思。更感谢广大诗友的热情参与,你们的支持,鼓励,商讨及质疑都使我受益非浅,也使这个访谈第一期划上了比较完满的句号。今天又一次浏览,有了一点感触,记下来,权作小结罢。

    一,
        访谈中,我的回答有几个问题比较简略,广度与深度都不够,没展开说。如梓煜第五个问题关于诗的普世价值,自己的回答就比问话还短,三言两语带过,其它几个问题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情况,有诗友就提出来这点。造成的原因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自己的修为不到,又不愿意不懂装懂:二是时间比较仓促,准备不够,生怕出洋相:三是技术层面的,基本电脑盲,那也无法了。

    二,
        在回答主持人和其他诗友提问时,我始终抱定一个宗旨,即坦然面对实话实说。不讳言自己学养上的先天不足:不掩饰自已一生草根,做工求食,老来失业的窘境,不拨高也不故意贬低自己的创作水平:也不讳言这十几年能够靠诗生活,生存环境得到较好改善的情况。因而得到诗友们的称许和肯定。我看到,有的平时貌似对别人要求严苛的诗友也作出正面回应,显示出了大度宽容。我感到,在这个平台上,不作假,不作秀,让人家看到一个真实的我,在欣赏的同时也可能指出我的软肋,帮助自己提高,实在是有利无害的事。

    三,
        在和诗友交流时,我相信,人人都是善意的,因为如果是不齿你,根本就不会理你。就是泼点冷水,肯定节目有不尽如人意处,可促人警醒。我仍然感到,是补台不是拆台。即使有不同意见,只要心平气和地交流,即使达不到理解也可达到谅解。这个世界没有同一,何况诗坛本来就是展示个性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四,
        在节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不在于让人家认识和了解了我,而在于通过交流,与老朋友加深了了解,增强了友谊。比如我向来景仰并有多年联系的丽人大姐,数次回帖中我能感受到她的殷切情谊。还有不少老朋友有的精心写出评论文章,有的赠送热情洋溢的诗词,有诚挚的观感,有衷心的祝福,这些我都一一愧领了。另一方面,更是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尽管我们还没见过面,但通过这个平台,通过坦诚的对话,已经在我们心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相信哪天,我们蓦地相逢,一定会给对方一个惊喜。

    五,
        吾老矣,用我们农村土话说,狗獾子都在屁股后头哼,写诗上只怕也到头了。自已成就谈不上什么,一点点算不上经验的东西竟然有不少青年朋友要求艺,惶恐之馀,也着实高兴,高兴这么多青年朋友爱诗学诗,高兴平仄路上节目心血没有白费,开了个好头,高兴自己还能为诗词事业尽绵薄,在有生之年做点有意义的事。以上就是我对参加这次访谈活动的全部感言。
    再次谢谢站方,谢谢百家论坛和红枫先生,谢谢梓煜主持,谢谢诗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2-23 07:45
  • 签到天数: 331 天

    [LV.8]以坛为家I

    6#
    发表于 2013-3-25 09:24:04 | 只看该作者
    祝贺玉儿成为文坛记者!阔别三年久,他乡遇故知。书山勤历练,博雅赛文姬!: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9:40:29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雅苑居士 发表于 2013-3-25 09:24[/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85&ptid=204]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祝贺玉儿成为文坛记者!阔别三年久,他乡遇故知。书山勤历练,博雅赛文姬![/quote]

    我在中华主持一个栏目,叫平仄路上。时常会访谈诗界名家。问候您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9 21:10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
    发表于 2013-3-25 12:51:20 | 只看该作者
    哇,姐姐还是记者!佩服!:hug: 已经几次看到你们写廖先生的事,读文可以看到他人生坎坷,但仍然钟爱着文字,真了不起!: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9#
    发表于 2013-3-25 20:40: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廖老对诗词艺术的执着,也佩服梓煜在做一件对诗词艺术普及和传播有裨益的好事。整理老一代诗词作者的作品和事迹,集结成册并让它传播开来,也是一件需要下力气完成的大事,这同写作和传播古典诗词一样,需要业界同仁及时做起来,应为它带有补遗性,甚至带有抢救性。老一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和历程,对从事诗词的后来者是一笔宝贵资源,只有通过细心的整理,出版面世,其潜在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其艺术上的成就才得以被我们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敬重从事这项事业的同仁,他们是发现金子的矿工,鉴定珠宝的专家。对诗词艺术的复兴和发展功莫大焉。在此我衷心的祝愿梓煜所从事的事业越办越兴旺,梓煜和其所钟爱的诗词艺术青春常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0#
    发表于 2013-3-25 20:45:56 | 只看该作者
    梓煜请看我给你发的短消息,本社区消息不显示,请你点击交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5-16 13:1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6:40: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李听圃 发表于 2013-3-25 20:45[/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ptid=204]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梓煜请看我给你发的短消息,本社区消息不显示,请你点击交谈。[/quote]

    消息已阅并复。问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5-4-16 16:35 , Processed in 0.0856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