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荆棘鸟 于 2021-8-29 13:40 编辑
海外中餐馆有道普罗大众级别的“名菜”,叫做“General Tso's Chicken”,翻译成汉语,就是左将军鸡。这里的左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因此这道菜又叫做左宗棠鸡,或者更简洁的名称:左鸡。只是这道菜不是我的菜,因为它主要是甜酸味道,俺不喜欢吃。前不久西岸码了个主贴推荐“左宗棠鸡”,说到了“Tso”如何发音的问题,在《寻找左宗棠 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影片里给了三个发音,不发s音的“陶”,不发 t 音的“骚”和“搜”,这让人十分纳闷(至少我十分纳闷),因为我觉得老美发“ts”音是很简单很自然的,而且这个(辅)音在英语中太常见了,尽管像“Tso”这样出现在单词开始的情形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例如 Tsunami(海啸) 就是。我觉得,如果有的老美若对 Tso 的发音困惑,那么他(她)应该知道这是汉语的英译,因为吃不准汉语应该如何发音而将问题没必要地复杂化了。
所以,如果将 Tso 视为一个普通单词,那么按照美式发音,将 Tso 之o 发成类似汉语拼音ou 的音,那么Tso 的发音大约就和“Cou/凑”差不多。
慢着,可能许多同学看出问题来了,因为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左”字的汉语拼音是“Zuo”,Zuo和 Cou 虽然有点儿类似,但不是很像,声母和韵母部分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所以在美式英语中,Tso 无论从单词还是音标两方面去考虑,可能都不是汉字“左”一个很好的英译。但很明显的是,最开始将“左宗棠鸡”翻译成“General Tso's Chicken”的那谁谁,之所以将“左”翻译成“Tso”,一定是有特别原因的,特别考虑到以ts- 打头的单词特别罕见。最可能的根据是发音,Tso 的发音应该和汉语的“左”字发音差不多。
很多人肯定知道这个“特别原因“是什么了:威氏拼音,或者威妥玛拼音(Wade-Giles)。维基百科有关于威氏拼音不错的简介:威氏拼音是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于1867年开始所创立的注音规则。他本人于1871年任英国驻华公使,任此职大约 12 年之久,回到英伦后在剑桥大学任教授,讲授汉语,直至数年后逝世。威氏拼音最大的特点也许是用个送气符号(’)来表示送气的声母。鉴于威氏拼音的广泛传播,从中华民国直到现在的港台,它一直广泛地用于人名地名的注音和翻译。大陆虽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用汉语拼音取代了威氏拼音,但威氏拼音直到现在仍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典籍、学术界以及传统的人名和地名,例如:
a)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b)道教 Taoism c)天津 T’ientsin d))何祚庥 Ho Tso-Hsiu
等。所以如果咱们将 Tso 从威氏拼音翻译成现代汉语拼音,注意到 ts 实际上就是 z,而威氏拼音的 o 和现代汉语拼音的 o 是一样的,那么将 Tso 改写成现代汉语拼音,就是 Zo。现代汉语拼音估计没有 Zo 这样的发音,但在南方方言中却有,例如俺老家方言(长沙方言)中,左字的发音恰好就是 Zo,而不是Zuo.因此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就不得不说说咱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古汉语。大清虽然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文字狱,但是正是因为文字狱,才使得许多文人学者不那么讲“政治”而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可以说大清的学术氛围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大清时期汉语的发音较之唐宋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平分阴阳,入声的退化),但在学术以及诗词歌赋中,大清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持唐宋时期的中古韵,例如现在流行的平水韵实际上还是康熙年代修订的佩文诗韵。
这里很多来自大陆南方的朋友可能会说,“左”字按照他们的方言,可不是发音成 Zuo,而是发音成 Zo (亦即威氏拼音之 Tso),也就是将 Zuo 的韵母部分 -uo 去掉韵头 u 所得到的那个发音。通常南方方言比普通话更接近中古汉语,因此可以猜想 Tso=Zo 是不是更遵从了左字的古音?确实,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发音差别很大了,通常中古汉语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例如“心”,现在它的韵母就是 in(韵腹 i以及韵尾n),古汉语中它的韵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im,而这个韵母现在已经消失了;中古汉语包括Y,W这样的半元音字母(零字母)在内,总共大约有36个声母,现代汉语少了可不止十个。再比如说天津的威氏拼音是T’ientsin,改写成现代汉语拼音就是TienZin,实际上这就更遵循中古韵而非现代汉语,例如在王力先生的拟音系统中,天字的注音就是t?ien,韵头i,韵腹e,韵尾n,和“南”字发音相差不小:n?m。而“津”字的辅音确实和现在的 z 很接近,在王力的拟音系统中用 ts 表示。长沙方言中,“精,津”等字的声母虽然是 J,但我外婆那地方的百姓实际上念“精,津”等字时,其辅音就有很明显的 Z-音。
具体到“左”字的读音上来,尽管熟悉平水韵的读者(例如喜欢写诗词的朋友)注意到左字在“上声二十哿”这个韵部:哿火舸柁沱我娜荷可坷轲左果裹朵锁琐堕垛惰妥坐裸跛簸颇叵祸卵娑爹揣隋,但平水韵并非像广韵那么细。实际上平水韵是为了减少写诗的难度,在切韵等基础上进行整合,将韵部数目减少了大约一半的基础上而成的。在更细的切韵和广韵中,比方说,“果”和“左”的发音(韵母部分)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在王力的拟音音标中,果字的音标为 ku,有个韵头 u,翻译成现代汉语拼音,大致就是 Guo(韵母部分类似的字还有“锁堕妥坐裸祸叵火……”);而左字的拟音音标为 ts,没有韵头 u,翻译成现代汉语拼音,大致就是 Zo (韵母部分类似的字还有“哿我荷可左瑳……”),翻译成威氏拼音,就是 Tso。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之前在湖南和帝都不但没吃过左宗棠鸡,甚至连这个菜名都没听说过。
|